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戏剧 drama > 话剧《黄金时代》 > 话剧《黄金时代》新闻速递

二小时-二十年----观话剧《黄金时代》有感

  今年4月11日是我们人民大学的校友王小波逝世12周年纪念日,说来惭愧,到人大也好几年了,身为一个人大人,对我们的校友录上赫然显著的作家王小波其实并不熟悉,对于他的作品也拜读甚少,尽管我早已耳闻学校图书馆王小波的作品几乎每天都被借空。

有意思的是,今天激起我想探究王小波的却是看了一部根据他作品改编的话剧《黄金时代》,觉得将小说尤其是王小波这样充满人类生存反思的小说搬上舞台是有很大难度和要有很大勇气的。幸好,这部话剧并没有让我失望。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最受关注的一部中篇小说,写作这篇小说,王小波耗费了20年的心血-----从20岁在云南知识青年插队开始写,一直到回城后近四十岁才完稿,反映了上世纪60年代知识青年的真实生活。而从王小波这么一部他自认为很完美的小说要改编成话剧颇有挑战性,除了情节设计要符合原著精神外,舞台效果也很重要。短短二小时的话剧正如司汤达的墓志铭,精简有力地概括了王小波青壮年间二十余年多彩的生命历程:活过,爱过,写过。同时,也适时地表现了王小波对“自由理想”的坚守。

  我个人觉得震撼的是话剧结尾。结尾处,原著中活的很好的王二在话剧中突发心脏病而死亡。这真是出人意料的,难道是导演想学习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化习见为新知”的陌生化效果?但随着耐性看完王二的灵魂回来游走,听到他灵魂的独白,细细想想也觉结尾在情理之中。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拿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导演用这样一个古希腊悲剧式的沉重结尾似乎想表达浪漫骑士王二与这个物欲社会的永恒决绝!对于观众,面对这样一个没有团圆、甚而没有生命的结局是痛心的,而对于王二----这样一个追求个人尊严和自由理想的卫士----这样的结局并不为过。应该说,王二在结尾时已处在被四面围剿的时境和对现实绝望的心境:昔日的情人和朋友陈清扬已物是人非,知青生活的铁哥们罗小四也成了拉他下海的皮条客,往日那份情那份义都已荡然无存,那他还有什么依什么恋呢?尽管王小波没有在小说《黄金时代》里提及对当时八、九十年代社会转型期的疑虑,但是他在杂文集《个人尊严》里一篇“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里隐隐地透出对当时物欲社会的不满:“在现代社会里,小说的地位和舞台剧一样,正在成为一种高雅艺术。小说也许会失去一些读者----有些会去下海经商,或者搞影视剧本,最后只剩下一些真正写小说的人,我以为这是一件好事”。(这两天因话剧受触动而补充看了王小波的作品,觉着喜欢小波的杂文更甚于他的小说,那些长长短短的杂文其汪洋恣肆的的片言只语无不闪烁着一个自由灵动的真实灵魂。)而从王小波上述的表述中,话剧结尾王二拒绝现实拂袖而去很可能应合着小波对当时社会的愤懑和失落,更应合着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为理想和自由的凄美抗争。或许王小波这样一位教育背景深厚的通才早已深谙史学泰斗陈寅恪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且须以生死力争”的精髓,那么编剧或导演在结尾王二之死的处理上便也无可非议了。看到这个结尾,最后听到许巍浑厚的《蓝莲花》歌声回响,突然有些感动,和着众人热情地鼓掌,想起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此时此景,对这首诗的理解才深了一层,此时此刻,对于我们尊敬的校友王小波的理解也更亲了一层。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 

  2009年4月17日凌晨

  

(责任编辑:炊烟)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王小波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