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视 TV > 内地电视

《郑和下西洋》 正剧比戏说更好看

  59集的《郑和下西洋》在央视八套刚刚播出完毕,引来观众好评。本报发起对《郑和下西洋》的评论活动之后,昨日就有近30位热心读者打来电话。综合读者热线电话点评,我们发现:如此好看的历史正剧,比戏说更让人热血沸腾。

  罗嘉良演得不错

  启用香港明星罗嘉良担纲主演剧中的主人公郑和,之前曾受到观众质疑,不过随着该剧的播出,观众不但疑虑消除,而且还纷纷夸赞罗嘉良的演技,有观众表示,罗嘉良塑造的郑和很儒雅。

  昨日,读者朱玉凤打电话来评价说,罗嘉良把那种柔而不阴的气质拿捏得很到位。郑和在燕王兵变的时候表现出了身为奴才的一面,在后来航海出行的时候,又表现出运筹帷幄的大将风度,足以证明罗嘉良的演技。

  读者李峰也评价“罗嘉良演得很好,用香港演员是因为他们的明星效应,我也能理解。但我就不明白了,内地那么多知名演员,就找不出一个人来演郑和?非得远道的和尚才能念经? ”

  对此,导演马骁也承认,找罗嘉良来演郑和,明星效应能带来好的收视率是原因之一,更多的是罗嘉良的年龄、气质和经受过大戏考验的演技让他特别放心。

  郑和下西洋没有孤立地展现

  59集的电视剧《郑和下西洋》,郑和直到第20集才真正地扬帆远航。前19集都用来表现燕王朱棣的皇位斗争,最初很多观众都不理解,这部戏为什么不叫做“永乐大帝”?但接着看下去,就会发现,这19集的铺垫中,交代了郑和的发迹史,他为什么能够得到朱棣的信任,承担起下西洋的重任;更交代了朱棣推动永乐新政的迫切性,让观众认识到郑和下西洋的必要性。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教授毛佩琦表示,《郑和下西洋》的可贵之处就是,“跟一些教科书和文艺作品不同,电视剧没有把郑和下西洋看成是孤立的事件,在诠释郑和下西洋的同时,也努力展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并通过一系列戏剧场景和复杂的人物关系,生动刻画了一代雄主朱棣——郑和下西洋的推动者。 ”

  不避讳“郑和下西洋”的争议

  《郑和下西洋》中有这样的情景:一面送郑和出海,一面展现国家赋税难收,大臣为满足皇帝给郑和筹办物品的要求焦头烂额。很多观众也有疑问:不是有“永乐中兴”的说法吗?当时的明朝国力强盛,怎么为了一个下西洋,就弄得举国上下焦头烂额呢?

  昨日,本报读者、辽宁省教育协会历史专业委员会的周成斌老师打来电话,他也是《郑和下西洋》的忠实观众,他表示,非常赞赏《郑和下西洋》尊重历史的做法。他认为:对于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的是非功过,剧中描写得非常可观。这的确是世界航海史的一个壮举,为开辟新航路,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历史上也有争论,认为存在某些弊端,因为下西洋耗费了巨额的国库白银,加上后来朱棣下令编撰《永乐大典》等,连续增加全国赋税额度,历史上,朱棣这种好大喜功的确导致很多地区百姓民不聊生。他透露说,辽宁博物馆馆藏的《千里饿殍图》,《郑和下西洋》剧组的历史顾问就曾经来考察过。

  大事不虚 小事不拘

  《郑和下西洋》中三位女性角色中,同郑和姐弟相称的“宋莲芯”引起了很多观众的猜测,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宋莲芯这个人?历史学家毛佩琦表示,莲芯这个人物应该是设计出来的,历史上并没有真实存在。但这种虚构是一种理性的推断,是在“大事不虚”的背景下,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可能,完全不同于戏说的胡编乱造。莲芯也是个苦命的人。患难中郑和与她结为姐弟之情,她的孩子成了郑和的外甥,从此郑和有了挂牵,有了落脚处,有了可以倾诉情感的人。这不仅丰富了剧情,也丰满了郑和的形象。

  郑和给人启示、让人叹息

  郑和下西洋,虽然持续了近30年,但毕竟是一项未完成的事业。郑和下西洋的故事留给后人们的是一段骄傲和辉煌,但这段航程的戛然而止,更给观众们留下了一声深深地叹息。昨日,众多致电读者的发言中,几乎都提到了这一点:“再也没有像朱棣那样的雄主有胆识魄力来推动航海事业了。当500年后世界列强从海上袭来的时候,中国只能任人宰割。”当中华民族再一次面对伟大复兴的时候,去缅怀郑和,更有一番深刻的意义。

  历史学家毛佩琦更认为,郑和的出使,秉承的是“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理念,郑和所代表的理念可以给我们更有益的启示。

  戏说没落,正剧正火

  “我是抱着质疑的态度去看罗嘉良的《郑和下西洋》,没想到几集看下来,不仅质疑荡然无存,反而热血沸腾,欲罢不能。”观众徐经纬在邮件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一些观众在看完了《郑和下西洋》之后,也不约而同地表示“这样的历史正剧比戏说好看”。

  “戏说”剧曾经盛行一时,编剧热衷于从野史和“秘史”中发掘材料,或者是干脆抛开真实的历史背景胡编乱造。剧中的那些“历史人物”不是飞檐走壁的武林高手,就是在民间处处留情的“情种”。几年下来,此类“拳头加枕头”模式的戏说历史,已经让观众开始审美疲劳,一些为娱乐而拍摄的历史剧,逐渐受到冷遇,而类似《贞观长歌》、《康熙王朝》,近到《台湾1895》、《郑和下西洋》等一批既符合历史逻辑及时代大背景、又好看的历史正剧,则逐渐走红。

  对此,专家认为:历史正剧不是拘泥于历史,它同样需要以好的故事、情节、细节、情感来烘托作品,这些历史正剧之所以受到观众的欢迎,首先是它们都提供了精彩的故事、鲜活的细节和浓烈的情感。近年来,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声日益高涨,历史正剧便是试图从历史中探寻传统与文化的一种尝试,这也是观众喜爱这类作品的原因之一。优秀的历史剧的热播,表明了观众对于高品质历史剧是充满期待的,是有足够的市场空间的,这无疑会对未来的历史剧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责任编辑:Dawn)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郑和 | 罗嘉良 | 朱棣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