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梦中不会有缤纷的颜色——导演陆川谈黑白摄影
黑白摄影的原因
黑白电影更有感觉,对历史是更好的解读。不瞒你们,我从来就没想过拍成别的颜色,我不是说要刻意拍黑白片,只是我没有拍彩色片的感觉。
血色不见得浪漫
这是用彩色胶片拍的,记得有一次在现场,监视器忘了调成黑白的,投资方一看说这个颜色不错啊,我们赶忙就把颜色给关了(笑)。我们将来会公布一些彩色的照片,都很漂亮,但是黑白的更好。因为我觉得观众不需要去看到这些颜色,需要看到的是这些活动的影像,是这些事实,这个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拍完之后,我觉得黑白给我一个特别大的帮助,就是关于血的处理,如果真的是彩色的话,我真的不知道这么多血怎么处理。在电影里基本上注意不到血,都是黑色。像大屠杀场面,有一个镜头是日本人走上那船,镜头摇起来扣拍,四万多人躺在地上,整个段落的收尾镜头。我看过香港人做的备案,没法看,全是红色的,做成黑白的还行,就变成了一种仪式感,没有了生理上的刺激,彩色给人更多的是生理刺激。我不喜欢太直接的生理刺激。
票房、冒险和《辛德勒的名单》
要是中间出现一穿红衣服的就是更大的冒险(笑),当时有人提出让其中一个人穿红衣服电影,我说你一定是斯皮尔伯格派来的,或者那个对手埋伏在这儿的(笑),等将来片子拍出来就说陆川又抄袭了。我觉得规律是不能打破的,你看头几分钟(黑白的观感)可能会比较强烈,再看下去就没什么了。
票房看重电影本身的质量。斯皮尔伯格拍了很多赚钱的电影后,非要说服投资人拍《辛德勒的名单》,投资人也抱着肯定赔钱的心态,没想到这部电影比谁都赚得多,而且给导演、制片公司在电影史上都奠定了很高的位置,斯皮尔伯格也承认这是他的巅峰。从这个角度讲,《辛德勒的名单》又是个成功的商业片,商业就等同于影响力。不能说黑白片就不是商业片,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拍一部有影响力的电影,逼近现实,逼迫自己感受所有的真实,我坚信中国观众是期待这部电影的,也是我非常期待的。
编者的话:在当今这个光怪陆离的影坛,每个人都恨不得将最浓重的颜料泼洒向银幕,用最绚丽的光影将观众迷惑,中国的观众已经被夸张的视听盛宴弄得头晕目眩了,他们需要让自己的眼球和头脑冷静一下。在彩色电影普及之后,专门使用黑白影像呈现的国产电影十分罕见,即使在国外也是凤毛麟角,大多数的黑白影像都出现在事件回忆的闪回中,或者引用的新闻纪录片。国内刻意制作为黑白片的电影,代表作是姜文的《鬼子来了》,国外的则是《辛德勒的名单》,巧合的是二者的题材与内容都与《南京!南京!》有交汇之处,二战,抗日,屠杀……由此可见,陆川的选择并非一时异想天开或故作独特,实在是这一素材在先天上便具备沉郁厚重的基调。《鬼》、《辛》与《南》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完全的黑白电影,中间未曾出现一丝黑白灰之外的颜色,而前两者都出现了另一种“彩色”——红色,《鬼子来了》结尾人头落地的马大三眼前流淌下的一幕血红,《辛德勒名单》中小女孩一抹鲜红的外套,而这种与血液近似的颜色,正是陆川所不愿勾起的“生理刺激”,因为他认为,真正的震撼属于内心,不属于感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