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影 Movie > 电影新闻

冯小刚边拍电影边赚钱 开源节流两不误(图)

《非诚勿扰》中的一系列广告画面

  开源 靠广告收回一半投资

  片中处处有广告

  《非诚勿扰》上映后,关于影片中植入广告是否太多的讨论就不绝于耳。《非诚勿扰》确是包含了太多广告,连冯小刚自己都承认,《非诚勿扰》光是靠植入广告就基本上收回了一半投资。电影的投资成本都被这些植入的广告给弄了进去,《非诚勿扰》从一开始就已经确定不会亏了。不过他也坦承,为了广告曾和投资人发生过冲突,还摔过杯子。

  有细心观众发现,《非诚勿扰》中的广告不下20处。

借相亲为名推销墓地的女人点出了公墓的名字;葛优上网时出现的“清华同方”电脑;舒淇和葛优吃饭时,“剑南春”陪伴了观众近10分钟;结账时,葛优抽出了一张招商银行的信用卡;摩托罗拉是冯小刚的老客户,电影中人人都用这个牌子的手机……另外,舒淇的空姐身份顺理成章地让她的工作单位海南航空及其母公司大新华航空公司等在电影上表现了出来。至于杭州的西溪别墅,那简直可以说是个天价广告了,连很详细的导游讲解词都被照搬到电影里了。其他广告还包括温莎威士忌、斯巴鲁轿车、中信证券等。有网友笑称,别看冯小刚植入广告多,其中也有公益广告。这是指胡可扮演的“炒股女”说了句“入市要谨慎”。

  “广告养成本”由来已久

  喜欢冯小刚的观众不难发现,这样的广告植入行为,在《甲方乙方》成功以后就一直存在。随便数数,就有《没完没了》里葛优车尾的中国银行广告、《一声叹息》中徐帆为别人指路的时候顺便为楼盘打的广告、《手机》里的摩托罗拉和中国移动、《天下无贼》里的诺基亚、宝马和淘宝……冯小刚一直在走靠广告收回成本的路,只不过这一次在《非诚勿扰》中“井喷”了而已。


  节流 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广告费换场地费

  冯小刚在杭州拍《非诚勿扰》,省钱的第一绝招是广告费换场地费。为了保证剧组能顺利拍戏,杭州的西溪湿地公园管理处非常配合,不但帮助剧组做保安工作,而且别墅、船只全部免费提供给剧组使用。当然,交换条件是让葛优在影片中说出“西溪,且留下”的台词。

  人工道具能省就省

  冯小刚的省钱第二绝招是在人工和道具上“偷工减料”。剧组还没抵达杭州,就已经先租下了4台旧的柜式空调,用于别墅室内戏;受场地限制,剧组没法使用惯用的大吊臂来吊摄像机,只好用消防车代替;为了省钱,冯小刚连群众演员也“不放过”,让公园内的船工免费出镜。而如果是普通游客乘坐舒淇和方中信坐过的那个摇橹船,一小时收费是100元;普通游客乘坐电瓶船游览是每位60元。

  “抠”不了明星“抠”自己

  冯小刚的省钱第三绝招是“抠”不了明星“抠”自己。葛优、舒淇、方中信这3位主演在剧组里的待遇最好,剧组为他们各自配了美国道奇公羊房车,而冯小刚则只有一辆银色别克商务车供他使用。

  难怪投资方愿意把钱交给冯小刚花,哪个投资方不喜欢想尽办法替自己省钱的导演呢?

  票房 能过3亿是意外

  “冯氏”品牌加运气

  《非诚勿扰》上映后,不少影评人在论坛和博客上对影片质量提出质疑。有人认为其中广告太多,有人认为制作略显粗糙,也有人认为拼凑感太强,和如此巨大的票房数字不符。比较受关注的是著名博客写手鸿水的一篇博文。他在其中提到三个问题:《非诚勿扰》题材老套,不如《甲方乙方》有创意,“征婚”已被《爱情呼叫转移》用过;剧本基本靠台词和桥段的堆砌,里面时不时出现的“文艺腔”让影片有点不伦不类;广告植入占了一半。

  尽管质疑声不少,但《非诚勿扰》3亿元的票房却不是假的。日前,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如此高的票房和冯小刚的“贺岁喜剧”品牌以及同期上档影片的题材不同有关。首先是先期上映的《梅兰芳》和《叶问》,不论是题材还是档期都对《非诚勿扰》不构成威胁;《赤壁(下)》7日上映,这中间留给了冯小刚足够的时间。其次,冯小刚多年来的“贺岁喜剧”品牌效应、与葛优再度合作等因素,都是观众们乐意去看的东西。

  这位业内人士还提到一点,面临金融风暴,观众更需要寻找精神寄托。像美国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恰恰就是美国电影大发展的时候。

   票房过2亿才能盈利

  华谊兄弟老总王中磊告诉记者,《非诚勿扰》票房过3亿,的确让他们感到了一丝惊喜。“最开始我们的票房预计是2亿。但票房过3亿,是我们也没有想到的。”王中磊称,这次贺岁档好片云集,“竞争很激烈,有好多部好的电影都同时在上”。但他也表示,公司一开始就对“冯小刚+葛优”的组合充满了信心。

  “从片方的角度看,《非诚勿扰》的高票房主要还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口碑,不仅仅是前面提到的"冯小刚+葛优"这个组合的口碑,还有上映后观众的口碑,尤其是首周上映后观众的口口相传,才为影片赢得了持续放映的可能;二是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持续发展,其实连续三年来,中国的电影市场都以30%的速度在增长。《集结号》拿到了2.6亿元,如果考虑到30%的增长速度,《非诚勿扰》的3亿元票房也是正常的。”

  王总还告诉记者,尽管《非诚勿扰》的票房这么高,但票房收入的50%会归电影院,片方拿到的还不到40%。除开运营成本、资金成本,票房必须过了2亿元,片方才能开始盈利。照这样算下来,冯小刚能拿到手上的钱其实并不多。

  这次没有争取贷款

  冯小刚的《集结号》创下了2.6亿元的票房,但其实这部影片最开始并不被投资商看好。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当时《集结号》获得了招商银行5000万元的无抵押贷款。而这一次,《非诚勿扰》的筹拍远不如《集结号》那么多波折。

  华谊兄弟老总王中磊告诉记者,《非诚勿扰》没有去争取这样的贷款。“因为觉得这部电影很轻松,投资也不大,再加上我们做过市场预测,认为收回成本的难度不大。”但他也承认,之前《集结号》那种无抵押贷款的形式是非常有效的,今后也不排除再使用类似的方法。

  “冯小刚”就是金字招牌

  冯小刚,这个名字就是块金字招牌,个人作品的票房总和已达10.32亿元,这也让他成为中国内地首个作品票房过10亿的电影导演。

  历年票房都不俗

  先来看看冯小刚历年影片的票房。1997年的《甲方乙方》3000万元票房,1998年的《不见不散》3900万元票房,1999年的《没完没了》5000万元票房,2000年的《一声叹息》2000万元票房,2002年的《大腕》4000万元票房,2003年的《手机》5600万元票房,2004年的《天下无贼》1.1亿元票房,2005年的《夜宴》1.4亿元票房,2007年的《集结号》2.6亿元票房,2009年的《非诚勿扰》已经过了3亿元,现在还在持续增长中……

  这里要说明的是,当年冯小刚拍《一声叹息》时,明知道不可能超越《没完没了》,甚至可能还不能达到《甲方乙方》的程度,但他还是拍了。当时他说过:“《一声叹息》差不多是我的自传式电影,那是我对过去生活的一个回顾。当时《一声叹息》没有人投资,最后还是王中军投了,所以它是我的电影里头最有感而发的一部。”《一声叹息》是冯小刚的一个转折点,这部影片之后,他的电影票房就一路飙升,因此才打造出了“冯小刚”这块金字招牌。

  “冯小刚”仨字不止2.5亿

  至于“冯小刚”这三个字的品牌价值是多少,王中磊说:“很难估算。因为我们毕竟不是一个专业的金融机构,而且小刚的主业还是电影,很少涉及到别的方面,不像张艺谋那样,可以做"印象"系列。”不过,对于外界评估的2.5亿元品牌价值,王中磊大笑着回答:“绝对不止。”

  操作商业片的惟一大腕

  虽然内地著名导演不少,但要论操作商业片,能比得上冯小刚的少之又少。

  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大卖的只有三部:票房2.5亿的《英雄》、票房1.6亿的《十面埋伏》、票房2.9亿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合计总票房是7亿。《英雄》和《十面埋伏》的票房都很高,但观众并不满意。拍完《十面埋伏》后,张艺谋转而拍起了拿手的文艺片《千里走单骑》,之后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则在剧本上进行大幅度改进。不过,前面两部电影的口碑直接影响了他后来几部电影的票房。

  陈凯歌执导的影片中,大卖的也只有三部:票房4000万的《霸王别姬》、票房1.9亿的《无极》、目前仍在上映中的票房达1.6亿的《梅兰芳》,合计总票房是3.9亿。虽然当年的《霸王别姬》红极一时,但《无极》却几乎让陈凯歌跌到谷底。幸运的是,被众人称为陈凯歌“翻身之作”的《梅兰芳》,虽然截至目前票房才1.6亿,但作为一部文艺型传记片,这个成绩已经相当不错了。更何况《梅兰芳》的成功让观众重拾了对陈凯歌的信心。

  评论 不圈钱,难道圈股票?

  赵伟

  冯小刚的贺岁片一出来,就有不少和我一样一穷二白的网友跳出来横加指责,说这里做公墓广告了,那里做酒吧广告了,这哪里是一个贺岁片,完全就是一个广告片。说实在的,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恨不得在比尔·盖茨穷困潦倒的时候轻轻抚摸着他稀疏的头发,缓缓安慰他:“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说出来,让我也开心一下?”

  但是,这样的想法是很不健康的。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冯小刚有一颗感恩的心,广告商付出了金钱,他就会尽心尽力地办事,不管我们重庆的观众会不会去北京买公墓,也不管中国的酒友会不会专程去北海道见见从东京下岗的四姐妹——至少冯小刚态度上是无可挑剔的。话说回来,你花了几十块钱看了十几个广告就觉得恶心,我交了几百块钱的电视收视费,还经常整夜整夜在家看侯总卖八心八箭,我容易吗?

  现在金融风暴,能够挣到钱的都是高智商人群(普及一下《逻辑学》,这句话并不代表挣不到钱的都是低智商人群,不要混淆了),对于冯小刚这样拉动内需求发展的行为,我们应该鼓励,应该表扬,应该学习,而不应该嘲讽,更不应该谩骂。

  当然,在这样一个票房毒药越来越多的年代里,吊死在拍片这样一棵树上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明星们也会开商店,也会做餐饮,还会利用自己的博客和官网挣钱。不要怪他们为了钱不择手段,人家不像我,一件二线体育品牌的外套可以穿三年,他们每次出现在公共场合都不能随便,再不济的衣服也得万八千的,还不能穿两次。对于仅有的几个红得发紫、红得尿血的大明星来说,几次穿同样的衣服是节俭;对于大部分小明星来说,这就是寒碜。明星们,是丢不起这个人的。

  你说,在这样一个骑虎难下的背景里,明星们不圈钱,难道去圈股票吗?(记者 张世韬)

(责任编辑:叶子)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冯小刚 | 葛优 | 舒淇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