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八卦频道 > 内地八卦

30年“文娱印记” 1980年代人人都是文学迷

  东方网12月27日消息:随着改革开放逐步进行,在思想界和文学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今天看来仍然让人震撼和怀念。和西方思想启蒙运动一样,从1978年到上世纪80年代末经历了“伤痕”、“反思”的思想启蒙突破后,新时期文学创作由反映社会历史重大问题向对人本身的思考上回归。
鲁迅文学奖得主、文学刊物《长城》的编辑李浩,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接触新生代诗歌。“我最先读到的是北岛、顾城的诗,开始没有觉出好来,后来越来越感到这些诗里的美妙。诗歌当时喊出的是这个民族重生的第一声啼哭,我们从一个盲目和僵死的状态下听到这种声音,在心灵上是一种解放。”

  诗歌让人觉醒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北岛的这首《回答》和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等以背叛当代诗歌规范的姿态横空出世,反映了十年动乱之后,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

  对刚刚步入青年时期的李浩来说,这些诗除了让他震惊之外,更让他懂得了“人何以为人”。“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诗歌中谈及个人是要被禁止的。这些诗歌出来后,让我们思考了很多问题,我们从中读到了对人的尊重,原来哭可以成为哭,笑可以成为笑的。那时人们对文学对艺术的尊重在当今都很难做到。”李浩回忆那个时期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人们对文学有着狂热的激情,在小饭馆里吃饭,能听到每个餐桌上谈论的都是文学。那时候人们的物质生活还不富裕,可在精神上却远远比今天富足,中国在思想文化上的飞跃性变化从民间能得到充足证明。

  记者在和一些年龄在40岁至50岁的读者聊天时也发现,他们虽然并不从事与文学相关的职业,可都在上世纪80年代狂热地迷恋过文学。北京一家创意公司的总经理白克1984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他向记者描述起大学时光时,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表情:“我们宿舍里没有人不迷恋文学,整个班里整个学校都弥漫着文学的空气。一个班的同学传阅一本小说,书都被大家看旧了,可每当拿到手里的时候,都虔诚地好像在对待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大家也自己写诗,写小说。当时班里有一个唐山来的同学,总是操着唐山口音大声地表达自己对文学的崇敬,他一脸严肃,可总把同学们都搞得哈哈大笑。那种崇敬是严肃认真又非常纯洁的。”

  李浩总结说这个时期的文学特别是诗歌带有启蒙意义,对中国文学、文化的发展进程有着极其珍贵的意义。“我很感激那个时代,否则我的审美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为我们展示了多种可能,社会上对各种声音都能够容纳。”

  小说的三种思潮

  小说是李浩在读了大量诗歌之后开始接触的,这一时期的小说经历了三种思潮: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伤痕文学的代表作是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伤痕小说在悲剧基调下正面描写文革留下的心灵创伤,揭示个人或家庭的悲剧命运,向现实主义传统回归。伤痕文学后来较成熟的作品有竹林的《生活的路》、叶辛的《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及冯骥才的作品,普遍表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对人性深刻的探索和讨论,引发了上世纪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的对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文艺思想讨论和对于人的尊严、价值、权利的呼唤。不过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模式的伤痕文学,在创作上仍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就在伤痕文学兴盛之时,一批作家以冷静、严肃、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审视历史,他们的视野更加阔大、思考更加深入,作品更富理性精神也更有思想深度,反思文学从而应运而生。它大大拓展了文学的视野,增加了历史深度和思想容量,现实主义由之得以深化,种种禁区被冲毁,较之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重新探究历史是非,对过去一贯以为正确而在实践中证明是错了的政策、路线、事件提出怀疑,并以艺术的方式加以充分而深刻的表现。文学发挥了干预现实,干预灵魂的作用,开启了反思意识。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和王蒙的《蝴蝶》。

  此后,改革文学崛起,延续了反思与“伤痕”的现实主义干预精神,将创作的领域由对过去的反省反思开拓到对未来的展望上来。作家们着力表现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改革中人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心理结构的变化。代表作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和《开拓者》、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贾平凹的《腊月?正月》、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先锋文学发轫

  提到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先锋文学必须单独说一说。它既包括马原、余华、苏童、残雪、格非、孙甘露等人开创的小说世界,同时也应包含于坚、韩东、李亚伟等人的诗歌王国。今天文学呈现多元并存,百花竞放的审美格局,是由于无数先锋作家不断颠覆传统创作模式,探索各种新的表达方式和审美理想的结果。

  先锋文学发轫

  于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在这一时期纷纷登上文坛。马原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第一次把叙事置于故事之上,在形式的变革上具有开拓性,先锋文学由此徐徐拉开帷幕。之后,一批作家紧随其后,格非的《褐色鸟群》首次运用叙述空缺的手法,打破了传统文学对真实性的追求;余华则以零度情感叙述探究非常态的行为心理,以此组成其诡谲怪诞的非理性世界。对西方现代主义和中国先锋文学颇有研究的评论家陈晓明,对先锋文学的表述是,“它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手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一系列的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

  李浩告诉记者,后来的先锋文学遭遇质疑和冷落,不能完全归罪于文学本身,而是时代变了,一些作家对文本形式过分迷恋和沉溺,使得先锋小说和诗歌与时代、与人心越来越远,导致读者对这些作品的态度越来越冷漠。李浩说不光先锋文学面临困境,现代很多作品都没人看,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给人们提供了跨越的台阶,不管哪个流派的作家都能够使用美妙汉语写作,而现在很多作家太急功近利,盲目取悦读者,包括一些上世纪80年代走出的作家都是只谈男男女女不谈理想了,这对文学对审美都是一种破坏。
(责任编辑:小库)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李浩 | 北岛 | 顾城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