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视 TV > 内地电视

《爱电影》邀您共赏记忆中的好电影(图)

现场照片

现场合影

  30年光阴荏苒,改革开放的春风一直拂煦着人们的心灵,也眷顾着中国电影的发展。电影频道《爱电影》栏目特别奉献,邀请众多中国优秀电影人细说电影的沧海桑田。节目主创初衷是:“在大的历史变革中人的变化,人们心海中光影记忆的变化。采取主持人、嘉宾畅谈加影片片段回顾形式让观众跟随节目共同回忆、畅想。我们都对当年的露天电影记忆犹新,都有在电影院中发生的许多故事,都有排队买电影票的经历,也都有因电影的壮观和瑰丽而惊诧不已的时刻,这些所有的生活细节构成了每个人和电影的不解情怀。希望观众真正能够从节目中回味与电影有关的生活变化。”

  厚积薄发 30年的任重道远 ——《中国电影走出去》

  改革开放30年来,每一年都会发现很多新的流行词汇,时常会成为大家热议的核心话题。有一个词汇现在也一直在沿用,就是“走出去引进来”。这个词也很适用于电影,这么多年中国的电影界一直在试图走出去,同时也希望可以引进更多内容到中国电影之中。《爱电影》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节目邀请了著名电影人邬君梅、文隽做客演播室,就“中国电影走出去”展开了生动的谈话。

  香港导演文隽谈到,香港电影主要以娱乐、商业影片为主,走出去是在寻找更多的市场,而80年代,内地以吴天明、张艺谋为代表的一代电影人则以另外一种形式——从艺术上走出去,既拿回了奖项,也探寻了市场,他们走出去的路和做法同样重要。国际上著名的三大影展每年一度,时间和地点是1月底2月初在德国的柏林、5月份在嘎纳、9月份在威尼斯。在电影节上还会看到很多有趣的事,比如嘎纳电影节,在一个沙滩上,这一本该穿着游泳衣的场所,男影星们身着燕尾服特别正式地站在沙滩上,所有电影人都穿得十分隆重,旁边则是穿短裤的游客,很奇特而好玩的一个场景。而从这样的场景中,也会越来越多的可以看到中国电影人靓丽的身影。

  中国现在每年生产数百部电影,目前要直接在海外发行推广成本太高,不太现实,各类国际电影节、电影展销活动就成了提高中国电影海外能见度的重要平台。一些优秀中国影片就是通过电影节这块跳板,成功跃向国际电影市场,一些电影人也跃身为世界级的影星。从早期的《红高粱》、《晚钟》到《霸王别姬》再到《卧虎藏龙》等等,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人开始走向海外,不仅为国争光也名利双收,不过中国电影“走出去”也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和现实挑战。从70年代美国人就对来自东方的功夫片有所了解,到好奇观望,到接近观看,再到主动讨好迎合中国市场而制作的带有浓厚中国元素的影片,比如《功夫熊猫》、《木乃伊3》,这无疑是一件可喜的事情。越来越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人也参与到中国电影当中来,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靠近中国。

  电影制作水平是显示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中国电影一直在寻找、在变革、在沉淀,在等待一个厚积薄发的契机。将更多更好的中国电影顺利成功地推向海外电影市场的确还是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不过我们相信,在充满热情和智慧的执着中国电影人的集体努力下,这一天并不遥远。

  风光渐显 30年的华语大戏 ——《我们的大片》

  改革开放30年风风雨雨,中国电影也在这风雨的洗礼中走得越来越有节奏、越来越有韵味。曾几何时,“大片”这个词成了对某类电影的称呼,著名导演马俪文、陆川及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张颐武教授做客《爱电影》畅快淋漓说“大片”。

  在七十年代,看电影对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奢侈的事,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影片资源有限。进入八十年代,人们的娱乐生活里,看电影成了重头戏,是人们真正开始看电影的时代,第三、第四代导演也欣逢盛世渐渐崭露头角。接近九十年代后,随着几个第一的出现:第一部国产贺岁影片、第一部荣膺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的国产影片等,华语大戏正悄悄地积蓄震撼世界的力量。通过许多部优秀的华语影片,可以看出中国不乏有才华的资深电影人,他们有着较高的层面和意识追求。中国加入WTO开始激活电影市场之后,中国电影业也快速应对了这一重大进程,电影《英雄》等国产商业大片开始震撼市场,并成功走向国际,正在一步步迈向商业。 中国电影题材广泛,涵盖了喜剧片、动作片、戏曲片、儿童片、动画片、纪录片、战争片、文艺片、科幻片、悬疑片、恐怖片、音乐歌舞片等等。就表现题材宽度和深度来说,中国电影是首屈一指的。

  陆川首先谈到了对大片的看法,一般意义上认为制作规模大、场面大、投入大、演员阵容大就是大片的标准了。可是他认为:扎扎实实的情怀,比较大的情怀,即对国家对民族热切的关注,这样的一种电影也可以称之为大片。近几年的一些票房不错的大片对中国电影工业的有着重大的意义,几位嘉宾以及主持人都不约而同的谈起了2002年《英雄》上映的盛况,标志着中国大片从无到有的一个进程。张颐武教授说:“过去电影院在90年代那10年,基本上只有两种人去看,一种我们打工的农民兄弟,他们为了在那儿休息一下,票价又很便宜,休息休息,他们在电影院里休息放松。另外一种人就是谈恋爱的,那个时候由于中国的城市空间不够发达,买两张电影票,坐在里面享受浪漫的时空感,放什么影片不重要,两个人在一起才重要。而大片的出现真正让电影院重新热闹起来。几位嘉宾也细数了近些年的国产大片如“《南京南京》、《夜宴》、《疯狂的石头》、《集结号》“等,演播室里好不热闹。

  倘若没有国产大片,中国电影将会怎样?如果没有国产大片,恐怕今天我们的市场上还是好莱坞大片称王称霸。2004年,中国电影才第一次在本土市场上拿到了55%的市场份额;2005年,到了60%的份额。与此同时,《英雄》、《十面埋伏》等大片还在国际主流市场赢得了骄人的票房业绩,初步显示了中国电影与世界对话的产业实力。 自此后,更多的中国电影在世界银幕展露风华,赢得了更广泛的赞誉。

  陆川表示:“近8年里面,冯小刚导演,从不被接受到被接受,他自己的历程,非常能表明我们社会观念的一个变化”。每个观影人心里或许都有一部大片,无论它是什么规模的制作,主创是谁,受欢迎程度如何,只要是曾经深深感动过我们心底的,或者给我们以智慧和力量的,也或者在某一时刻带给心灵温暖的,它就是我们心中的一部好电影。在中国电影一步一脚印的蹒跚走来时,它还像个孩子,需要我们每一位爱电影的人加以扶持和鼓励,人人都来爱电影!

  春风化雨, 十载贺岁幸福时光 —— 《贺岁片的出现》

  在中国梨园行里,旧日戏班过年有“年终大戏”的传统,称为封箱戏,讨好彩头。内容自然是吉祥喜庆,形式欢喜好看。封箱戏多演双出或反串,也尽量追求盛大场面。很像现在的贺岁片形式。著名电影人黄百鸣与刘蓓来到《爱电影》与主持人瀚涛一起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贺岁影片如春风化雨般的点点滴滴。

  中国人过年的仪式感很强,过年的相聚对家庭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很早就有“贺岁”的传统。联欢会就是一种贺岁形式,1983年我们有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春晚就是贺岁电视节目,1997年我们有了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带动了整个中国贺岁电影的风潮,之后的数部贺岁片可谓部部经典耐看,也成为喜爱电影的人们形成习惯而期待的一种美好情怀。内地贺岁片开始成为电影市场的一块大蛋糕,看贺岁片也逐渐成为“年文化”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贺岁档上映的电影叫贺岁片,这是改革开放后的一个新的影片类型。黄百鸣说:“贺岁片”是以喜剧为主的“贺岁元素”。 香港贺岁片开始于八十年代年喜剧《摩登保镖》,选择在农历新年期间推出,票房优异,成为了香港第一部带“贺岁”概念的影片。1982年《最佳拍档》,也在农历新年期间放映取得好的票房成绩。以至于接连几年在春节推出其续集。喜剧贺岁又叫好又叫座,开始出现一些专门为贺新岁制作的喜剧电影。人气偶像云集的喜剧,以“喜”、“福”、“贵”、“财”入名的各种港产电影,明星们往往不计报酬、倾情出演这些贺岁片。大牌演配角,反串或者恶搞。而且影片结尾往往集体亮相、拜年道贺,说吉祥话。如,《福星高照》、《家有喜事》、《大富之家》、《东成西就》等。

  贺岁片的台词能够迅速成为生活中的流行语,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们的影响非常大。中国贺岁电影诞生已经十年,这十年中有喜有忧。十年,一段感情可以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深深喜爱,十年间贺岁电影风雨兼程,带给银幕前的观众无数会心的欢笑和电影所能给人们带来的无尽的幸福感。

  灿烂辉煌 30年的华彩乐章 ——《主旋律影片的变化》

  说到一部电影,有幅画面犹如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难以磨灭,那就是影片《开国大典》中,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幕。这部电影是当年的大片,影片中体现的精神引导和感染着银幕前的亿万中国人,震撼之余也传递着一种无穷的力量。

  冯小宁导演十年前就提出“主旋律”这一概念,就是希望在电影创作和文艺创作中要有一种主旋律的追求。他和著名演员李琳做客《爱电影》,对主旋律电影艺术娓娓道来。谈话间纠正了一些观众、媒体甚至创作者对“主旋律”理解上的偏差。他解释道主旋律不仅歌颂真善美,在多年实践中他总结出,作为电影艺术这个艺术种类来说,实际上主旋律应该叫做主流文化的一个体现。因为电影不是中国一个国家有的,全世界的电影艺术都在体现着一种人对生活、对哲理、对情感的一种表现。大家发现最容易被市场和被老百姓喜欢和接受的作品,实际上就是真善美的内容,是感动人的作品,这些电影往往抓了住这种主流的主脉。从交响曲的概念去理解主旋律,实际上就是在某一时期代表着当时特色的一种价值观,一种主流概念。现在市场上非常火爆的一些成功商业片,比如《云水瑶》、《集结号》都是有这种让观众观影后深受感动,观影后感觉到对生活的一种信念和对情感的一种追求,这都应该属于主旋律范畴,是用这种电影艺术的主流文化,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

  回望整个三十年的演变,不难发现主旋律电影也有很细致地变化,在不知不觉当中它的视角、拍摄的手法都有了很大变革。中国电影从黑白片时代质朴的英雄塑造,到文革时期枯燥的“空壳子”英雄形象,到后来对英雄塑造的艺术化历经了二三十年的过程,渐渐开始塑造更加真实可信的英雄形象:英雄也有小弱点,英雄也流泪、也有儿女情长,英雄也平民化,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云水谣》可被视为一个转型的代表——中国“主旋律”电影正在改变以往的程式化政治说教方式和“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在《云水谣》中,甜美的台湾女明星徐若萱和大陆当红小生陈坤,为传统革命题材增添了青春偶像气息。 避免了枯燥的政治说教和道德神话,成功拓展了“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空间和市场空间,对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生存和产业之路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主旋律电影发生的很大变化。无论从角色人物的塑造、到故事的讲述的角度、方式方法,以及电影表现的手法以及特效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如一曲曲辉煌的交响乐章,无数的优秀主旋律作品时时带给人们更多新意和有深度的精神慰藉。

  破茧而出 30年功夫一飞冲天 ——《武侠功夫片》

  1981年影片《少林寺》的上映引起了全中国的轰动,在当年以一毛钱一张电影票的时代创下了1.4亿元票房的奇迹,少林狂潮顿时席卷银幕。接下来一系列的少林题材的功夫片,在八十年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数惊喜和茶余饭后的话题。时隔二十余载,少林寺仍是中国功夫片的经典之作。就其武侠电影本身而言,技击武侠片开创了中国武侠电影史上一页颇为辉煌的篇章。 嘉宾朱利安、计春华、文隽齐聚《爱电影》与主持人瀚涛的谈话又从这部经典功夫片聊起。演员计春华谈起当年在影片《少林寺》中扮演“秃鹰”一角,仍感感慨良多。三个男嘉宾唱成了一台戏,畅谈着中国功夫影片的辉煌。从李小龙的影片拳拳到位看起来很过瘾、有自己无招胜有招的特有魅力、在国际影坛扬威立万儿;到成龙的动作片惩恶扬善、诙谐幽默,看起来很好玩轻松;又聊到李连杰把中国武术表现的淋漓尽致。朱利安作为中国功夫片的热爱者,以外国人的视角将中国功夫影片文化解读了一番。

  就像周星驰的电影《功夫》里那段意味深长的化蝶片段,中国的功夫影片好似那蛰伏了许久貌不惊人的蛹虫,一旦破茧而出则一飞冲天,有着令世人惊叹的美丽和发人深省的过程。无不映射着一代中国电影人以中国功夫片给世人的印象:深沉内敛,后发致人,其文化博大精深,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功夫影片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影视题材。从大陆到港台可谓经典盛传。功夫片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精神世界,也开始影响着全世界热爱电影的人。作为中国人,只要看过体现中国人忠肝义胆、大义凛然的功夫片,无不发自内心的感到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

  

  
(责任编辑:懿宝)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文隽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