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视 TV > 华语电视

译制剧时代变迁回顾 《姿三四郎》不过是附带品

  核心提示: 2008年7月初,中国内地版新《上海滩》登陆日本三大主流电视台之一的TBS,被排在中午时间播出,收视率打败了权相宇、崔智友主演的韩剧《天国的阶梯》,排在美剧《欲望都市》之后,位列这个时段全日本电视剧收视率的第十名。

  2008年7月初,中国内地版新《上海滩》登陆日本三大主流电视台之一的TBS,被排在中午时间播出,收视率打败了权相宇、崔智友主演的韩剧《天国的阶梯》,排在美剧《欲望都市》之后,位列这个时段全日本电视剧收视率的第十名。回望1978年,中国内地才刚刚有了第一部室外实景拍摄的单本电视剧《三家亲》,电视剧制作基本上是“无米下锅”的状况。1981年,作为广告副产品引进的日本电视剧《姿三四郎》在上海电视台开播,万人空巷追看。1985年,香港TVB的《上海滩》引进内地,引发收视狂潮,二十多年后,新《上海滩》在日本TBS的开播,使得电视剧华流是否兴起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黄其

  三十年前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后来实现了没有?

  培养年轻的播音员。当时带出了小辰、晨光、张培等主持人。

  现在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现在我退休了,没愿望。

  说一下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和一部电影?

  太多。

  这三十年,除了时间,你身上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社会在进步,我也在进步。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还是喜欢从事自己的工作,会一直搞播音,电视。

  现在生活节奏完全变了,你喜欢快还是慢?

  我都快80岁了,节奏不能快。

  你喜欢你现在的职业吗?

  我热爱我之前的播音电视事业。

  对你居住的城市有什么要求?

  社会环境更好一些。

  爱情、友情、亲情在你的生活中各自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亲情处于最重要的位置;爱情,老头不在了,我现在是单身;友情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让你感恩,你最想感谢谁?

  感谢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译制片的繁荣景象。

  “译制工作做了这么久,有幸做到离休,一直都很喜爱这工作,也一直觉得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译制片的繁荣景象。”耄耋之年的黄其是新中国第一代播音员,她在1981年接受任务,牵头译制了上海电视台引进的第一部译制剧《姿三四郎》。

  广告科拉来《姿三四郎》

  黄其是上海电视台的第一代播音员,在1958年上海电视台开播后就开始了她的播音工作。1981年她才接触到译制工作,“1981年的一天,台长刘冰叫我去‘商量个事儿’,原来广告科在谈的日本广告,对方要求必须附带播出一部日本电视剧,问我可不可以承担这项任务,但是我当时并不懂译制片的生产过程。那时我播新闻比较多,译制片一点都没有接触过,但是我觉得这个工作新鲜,就接下来了。”而这个广告副产品就是《姿三四郎》。

  从上译厂借来苏秀毕克

  译制《姿三四郎》的重任落在没有任何译制工作经验的黄其身上,由她“挂帅”组织班底。黄其回忆起当时起步的艰难时说:“除了毕克和苏秀是译制片厂同意借给电视台的,厂里其他人不能再动用了,所以我们不得不在上海整个文艺界找人。当时,邀请来的导演、演员白天都有本职工作,吴文伦、中叔皇、宏霞、徐阜、王静安都是上影演员剧团的,晨光、刘维是电视台的,郭冰是电台的,张欢是儿艺的,谢文然是人艺的,赵兵、雷长喜是剧校的,还有当时还是中学生的金霖,真正是来自四面八方。可是大家合作默契,没有人不好好准备戏。今天看起来,就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啊。表现得好,就继续请你来配戏;如果不好,就没人请你了。这里没有铁饭碗。”而那个时候基本上一个演员配上一集也只有10元钱。

  “草台班子”搭出译制队伍

  就是这样一个“草台班子”,后来出了不少译制方面的人才。像日后成为上海台译制部骨干力量的刘彬(“神探亨特”的配音)、张欢(《神探亨特》中麦考尔的配音)就都是从那时开始他们的配音生涯的。晨光、宏霞、赵兵、雷长喜等人后来也都成了译制部的常客。金霖在大学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电视台的译制导演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黄其通过《姿三四郎》的工作,熟悉了译制片的业务,到1984年上海电视台成立译制组时,她毅然改行当了译制部的负责人,“1984年,上海电视台正式组建译制片组,一开始只有6个人,后来我们利用了社会力量,翻译、演员、导演几乎都是外借,虽然其中大部分配音演员都是业余的,没有名分的大家就干起来,在一起切磋艺术,既是一种享受,又互相欣赏,晚上再晚也没有人不耐烦。这支队伍也像滚雪球一样慢慢扩大,播出剧集也从一周播一至两次,到后来天天播。”

  1987年开设《海外影视》

  上海的译制队伍日趋扩大,上海电视台有意用栏目的形式定期播出一些优秀的海外影视剧。1987年,上海、北京、广东、福建四家电视台联手,向美国洛利玛影视公司购片,开设《海外影视》。让黄其感到自豪的是当时由她发起的译制队伍俨然成为全国译制片市场中的“领头羊”,“当时开设这个栏目,广告都是附带的,用来抵充版权费,让我觉得自豪的是对方提出,所有影视剧必须由上海方面进行译制,上海播出后才能放到其他几个电视台播出。”而这一年,黄其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是在这个译制片正蓬勃发展的时期,她并不愿意离开译制的岗位,又译制了《大饭店》、《家族的荣誉》等轰动作品。直到1996年,黄其才正式退休回家享受生活,但至今她依然关注着她喜爱的译制片,对于目前译制片市场低迷的状态,她也特别感慨,不忘为后辈们“支招”:“对白是一部作品的精髓,当导演的往往要想很久才能冒出一个既能让中国人理解又贴切的好词,这样演员说的时候出彩,观众听得也过瘾。我做过的很多片子都体现了我个人的这种喜好,比如《鹰冠庄园》、《家族的荣誉》、《傲慢与偏见》等,令我欣喜的是,观众也都很喜欢这些作品。”

  引进剧“情”:日韩剧 从“瓦踏西露,这一瓦拿”到“呼啦啦”

  中国掀起的第一次日本电视剧热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阿信》创造了高达80%的收视率,主人公阿信更成了中国妇孺皆知的“女性奋斗”的代表人物。而“RH阴性AB型”这种少见的血型被广大中国观众所熟知,完全是因为1982年《血疑》的热播。该剧主演山口百惠也成为中国的超级偶像,许多不懂日语的粉丝就用汉字注音学唱山口百惠演唱的《血疑》主题曲,“瓦踏西露,这一瓦拿……”当时日剧推崇的煽情因素,在1980年代赚取了中国人最多的眼泪。上海荧屏上第一部日本电视剧是1981年由上海电视台引进的《姿三四郎》。据说后来在北京播出时,当时正好有些区晚上停电,为了让大家能照常收看《姿三四郎》,竟然在播放《姿三四郎》时特意供电一小时。真可谓盛况空前。

  1995年,《东京爱情故事》让中国第二次掀起日本电视剧热。原上海电视台译制部主任聂梦茜回忆说:“开播后观众纷纷来信来电要求重播,上海外语学院来我们部门实习的一个女学生告诉我,每当《东爱》的片头曲响起,上外的学生就会一股脑儿地挤到学校的电视机前,跟着乐曲忘情地边摇,边唱,边看。在全国其他地区播出后,有观众纷纷来函询问有无该片的录像带购买,甚至索要剧本和铃木保奈美的地址。”

  一部部经典日剧曾伴随了一代中国年轻人的成长。然而,曾几何时,日剧在亚洲的领先地位开始被韩剧取代。自1983年央视引进韩国电视剧《嫉妒》后,《人鱼小姐》等上百集韩剧在电视台先后播出,韩剧的热播在1990年代末期形成一种流行趋势。“韩流”来袭,仿佛一夜之间,随处都可以听见一片《大长今》“呼啦啦”的歌声。据悉,2005年《大长今》为湖南卫视争取了1.8亿的观众,该台收视率比以往增加了三倍。

  港剧《上海滩》遭遇禁令差点停播

  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观众,大多都会记得播放港剧《霍元甲》、《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的夜晚。至今,罗文演唱的《霍元甲》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如在耳畔:“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摄于1981年的20集连续剧《霍元甲》是第一部引入内地的港台剧,这部励志爱国电视剧激发着无数国人自强不息和振兴祖国的信心。1984年,至今仍被称为武侠经典的黄日华、翁美玲版《射雕英雄传》,让当时的观众热血沸腾。

  1985年1月,周润发、赵雅芝主演的《上海滩》在内地开播,很多人至今还记得那紧张的三声枪响后响起“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的歌声。但是这部香港连续剧的引进过程却是颇为周折,时任上海电视台台长的龚学平回忆说:“当时我们的副台长到香港访问的时候,香港无线电视台表示愿意和上海合作,当时主动提供了《上海滩》这部电视剧,因为它在香港收视率很好,故事又和上海有关系。我们就同意了,而且在香港刊发了播放的消息。这个消息被中央有关部门知道了以后,他们当时就发来电报,说《上海滩》有严重的政治问题,应该立即停播。”突如其来的“禁令”让上海电视台方面束手无策,而当时离开播只有一周时间,“香港老百姓都知道了,1997年香港要回归,如果我们连香港电视台的一部电视剧都不能播,那么给香港的老百姓会带来什么影响?当时我们就保证有什么不好的镜头或者是情节,我们会删掉;如果不播的话,会引起香港演艺界对我们的一些误解。有关部门最后松口。后来我们经过剪切后播了,反响很好。”

  1990年代,无论是《大时代》、《笑看风云》等商战剧,或是《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笑傲江湖》等古装剧,还是《妙手仁心》等时装剧都可以堪称是1990年代港剧的经典。其中多为TVB(香港无线电视台)出品。但到1990年代末期, TVB逐渐不复早年的辉煌。韩剧的疯狂袭击;内地武侠剧、民国戏的兴起;台湾偶像剧的兴起,原汁原味的“香港制造”反而瑟缩在夹缝中生存,大张旗鼓选出来的“视帝视后”也只是图个眼熟,1980年代前港剧在内地的播出盛况已然不再。

  美剧:网络时代冲击译制片

  1980年,央视引进的美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迅速风靡全国。

  1987年,上海、北京、广东、福建四家电视台联手向美国洛利玛影视公司购片,于1987年10月21日正式开启《海外影视》专栏,集中放映译制片。

  虽然《成长的烦恼》等美剧获得不错收视效果,但是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美剧迷还是在网络迅猛发展的2000年后,“美剧”亦开始作为专有名词出现。任何一集热播美剧刚在大洋彼岸播完,只要不到12个小时,一集配有中文字幕的美剧就可以在国内看到。众多译制片配音演员对于目前大势已去的译制片市场感到痛心,“佐罗”童自荣说:“虽然如今的译制片受到盗版片、原版片的冲击,但更关键的是现在的译制片缺少的是我们当时对艺术的认真执著态度。”配音艺术家曹雷更是直言今后荧屏再也不会出现一夜成名的配音演员了,她分析说,20多年前电视频道很少,观众选择面极小,一部电视剧常能创下极高的收视率。而现在,频道和节目极大丰富,观众外语水平不断提高,爱看原版片的人越来越多,艺术质量平平的译制片自然已无法留住观众。

  
(责任编辑:小库)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崔智友 | 权相宇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