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上一页 开始自动播放 下一页     
跳转至:
页 1/14
用户名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组图:国家大剧院一周年的演出回顾

我来说两句 2008年12月22日16:27 来源:搜狐娱乐

  国家大剧院自2007年12月22日正式开幕运营以来,秉承“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宗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努力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剧院运营管理道路,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进行了大胆、可贵而卓有成效的尝试。

  立足于国家表演艺术最高殿堂的战略定位,大剧院在演出经营上明确提出“三高”定位,即高品味、高水准、高雅艺术。大剧院崇尚高雅艺术、坚持主流文化,重点经营歌剧、芭蕾、交响乐、话剧、戏曲五大艺术门类,其演出比重高达95%。剧目选择上坚持精品路线,严把艺术质量和艺术水准,保证参演剧目、曲目的原创性、艺术性、经典性,力争每一台节目都能经得起艺术的考量和市场的检验。开幕一年来,精心策划的开幕国际演出季、奥运演出季、秋季演出季你方唱罢我登场,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成为奥运年里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在为期106天的开幕国际演出季里,国家大剧院从全球范围内甄选51家表演院团、86部剧目,组织演员6622人次共演出197场,总售出演出票27.6万张。17个境外参演院团来自俄、法、英、德、美、意等国,集中了捷杰耶夫、小泽征尔等一批当今国际艺术界顶尖级艺术大师;34个国内参演院团来自中央、各省市以及港澳台地区,包括国家级院团、解放军艺术机构、港澳台及地方专业演出团体,陈佐湟、谭利华、吕嘉、郎朗、李云迪、吕思清、王健、谭盾等多位享誉全球的华人音乐家登台献艺。

  如果说开幕演出季还是初试啼声,经过奥运演出季的锤炼,秋季登台的第三个演出季已经显露了大剧院日渐成熟的演出策划能力。63台音乐“大礼”、79场音乐“盛宴”接纳观众达13万左右;来自全球32个国家的近60个院团、超过3500余人的中外艺术家轮番登台,共同成就了国家大剧院大规模体量、高艺术含金量的系列音乐会。通过秋季音乐会的进一步历练,国家大剧院已经成为引领整个京城乃至全国艺术发展的“风向标”。

  开幕一年,大剧院演出总量超过1000场,日均演出2.8场。参演院团205家,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参演演员29000人次,已经有超过95万的观众走进大剧院尽情享受人类文明创造的艺术经典。

  国家大剧院2009年度新春演出季也即将拉开帷幕。届时,芝加哥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萨尔茨堡室内乐团、意大利音乐家合奏团等一系列国际顶尖乐团将为广大观众奉上新一轮的艺术享受,指挥大师丹尼尔•哈丁、伯纳德•海丁克、祖宾•梅塔也将陆续与京城观众见面,用他们的指挥棒掀起新一轮音乐狂潮。国家大剧院倾力打造的又一个原创品牌“经典系列音乐会”也将新鲜出炉,八大板块共历时两个月,将充分展示中国音乐界各个领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积极探索原创艺术

  “艺术机构”和“剧院”的区别,在于它具有旺盛的艺术创作与生产能力。尽管中国国家大剧院还只是世界剧院大家庭中的一个新成员,要成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艺术机构,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令人欣喜的是,开幕第一年里,大剧院在艺术创作生产上迈出的第一步不仅是勇敢的,而且是成功的。

  开幕之初,国家大剧院召集国内优秀创作班底、联合国际知名制作团队,在普契尼诞辰150周年之际,对经典歌剧《图兰朵》最后18分钟进行了“中国式”续写,“中国公主”在中国人的手中重又焕发出独有的东方神韵。奥运演出季期间,国家大剧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制作推出了歌剧经典《蝴蝶夫人》,再获演艺界和社会公众的好评。大剧院开幕一周年,大型原创京剧《赤壁》隆重推出,借助现代舞台技术,利用国粹京剧传统样式演绎中国历史经典故事,人们由此而更加了解京剧、热爱京剧。

  推崇艺术原创与生产,检验的是大剧院的实力,彰显的是大剧院的品牌,与此同时,大剧院的艺术原创也在很大程度上拉动、激活、整合着国内的艺术创作力量,调动起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从而激发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开幕一年时间里,国家大剧院完成了3部歌剧和1部京剧的原创制作,初步展现了大剧院充满活力的艺术生产与制作能力。

  另外,大剧院委约创作的《喜庆中国》等音乐作品、策划组织的《相聚在五环旗下》、《钢琴之夜》等大型音乐会也带给演艺界和广大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大剧院在原创艺术生产上所做出的努力和探索,所获得的成果和经验,体现着大剧院努力推动中国文化创新成果走向世界、努力打造中国文化崭新品牌的良好开端。

  在泛娱乐化的当今社会,坚持高雅艺术之路,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坚守。不哗众取宠,不急功近利,沉下心来抬起头,做艺术星空的守望者,这是大剧院立下的“清规戒律”。唯有如此,大剧院才有资格和能力去塑造国家文化形象,提升民族文化品位,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责任编辑: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