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正在热映,口碑不错,陈凯歌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三年前的《无极》,就像一场噩梦,陈导午夜梦回,有没有千百次从梦中惊醒,我们不得而知。仅就《梅兰芳》而言,客观地说,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很明显,陈凯歌吸取了《无极》时的教训。这一次,他言行低调得多。但是,外在的表现可以掩饰,骨子里的东西,是掩饰不了的。从他近期接受采访的言谈来看,他的弱点一如既往———“端”着。
在近日于北京举行的某网络颁奖活动中,“陈凯歌略显疲惫,他甚至把自己比作梅兰芳:‘梅兰芳的一生,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被绑架的人生———被社会公众、媒体、梅党共同绑架的一个人质,你看跟现在的我有多像?我们其实都只想做一个凡人,我们都要在不自由的人生里找到一条自由的路。’陈凯歌无奈地表示:‘我知道我戴着纸枷锁,但是我没办法。’”在其他采访里,陈凯歌也多次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这种“抱怨”或者说感叹透露着明显的虚伪。自比梅兰芳,本身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我们其实都只想做一个凡人”,这样的表述更让人起一身鸡皮———事实上,压根儿就没人把你当神啊!对自己有要求是好事,但如果总是沉醉在某种臆想中,先一厢情愿地把自己架上神坛,然后面向众生发言:请大家把我看成一个凡人吧,这不是自说自话么?说白了,陈凯歌的“神坛”,是不存在的,如果有,只存在于他自己的幻想中,离“神”,陈凯歌还有很远的距离。
陈凯歌很努力,也有相当的成就,如前所说,《梅兰芳》也是一部不错的电影,这都是值得肯定的。但陈凯歌说得上是大家,却还称不上是一代宗师,他自己说“我知道我戴着纸枷锁”,也许有着非常丰富的所指,但总觉得自己坐在泰山之巅,一览众山小,这种自我背负的高度就是他最大的纸枷锁。
过高的自我期许,直接影响了陈凯歌的创作。《梅兰芳》上映后,影评堆街填巷。许多影评分析了前几段如何,后几段如何,哪段精彩哪段沉闷。我以为《梅兰芳》的不足之处,不是什么前几段后几段的问题,而是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塑造得过于沉重。沉重也许是历史真实的一部分,但就梅兰芳这个题材而言,沉重不是全部。但自认不是凡人的陈凯歌,不沉重又怎么表现他比凡人站得高看得远?沉重影响了审美,影响了影片叙事的流畅,而所谓的家国情怀并没有得到准确的表达。
性格决定命运,心态影响创作。创作是水到渠成的事,你真到了宗师的境界,自然就会有宗师级的作品,所谓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凯歌导演是爱惜羽毛的,但是,他还没有到达“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的境界。
顺便说一句,我以为《梅兰芳》里几个演员的表现都可圈可点,最差的是陈红———因为她和陈凯歌一样,沉溺在名利羁身的滚滚红尘中,但又不像陈凯歌,还有着不俗的人文修养打底,于是她把自己折腾成了不折不扣的市井妇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