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影 Movie > 《梅兰芳》 > 媒体评论

梅兰芳----走下神坛的程蝶衣

   一、

  如果打分的话,《梅兰芳》必须被分成两半,少年时代的前半部可以打一百分,黎明部分只能打七十分。可惜的是,两者不是倒过来的。

  有人说《梅兰芳》刚刚及格,或者不及格,这是很可笑的。

尽管我也对陈凯歌的这部新作有所遗憾甚至不满,但首先得说,《梅兰芳》仍是近年来中国综合水准最高的电影之一,它是一部真正的电影,无论从编剧,导演,摄影,表演,美术布景及等等方面而言,它都达到了中国电影的第一流水准。相比之下,更可以感到中国的很多“电影”,实际上根本算不上是“电影”。

  但从某些方面而言,它又确实是让人遗憾的,因为某些很明显的内外原因的影响之下,《梅兰芳》在前半部分所营造出来的《霸王别姬》式的历史的恢宏感,艺术与时代的冲突,高贵人性的悲剧,这些光芒在电影的后半段逐渐黯淡,代之以剧情平铺直叙的表现,电影的主题也逐渐归于庸凡的价值,即使电影仍然具有很高的水准,但其精神力量已经失去。在多次因为迷恋超现实的寓言世界而为人所诟病之后,陈凯歌在一个脚踏实地的现实世界里再度向世人展示他不凡的电影功力,但同时却也不能不让人感叹,一个曾经的时代已然过去。

  二、

  我最喜欢的电影段落,是王学圻饰演的十三燕(原型谭鑫培),在打擂台输给梅兰芳后,万念俱灰,义无再辱,对这一后辈说:我这一辈子都想给唱戏的挣脸,结果到头来还是没挣着。将来你要是名扬四海了,一定得把咱们戏子的地位给提一提……

  这是个人眼中《梅兰芳》最经典,最具史诗意味的一句台词,它不仅仅表现了一位京剧界的王国维式的旧派中国文化的坚守者,最后的悲剧式的失败,更加将时间的长河推演至数十年后,让我们不禁想到,梅兰芳后来的人生走向,成为新中国京剧改革的领导者,这背后历史与时代的推动力量。

  我曾在采访《少林寺》的导演张鑫炎时问到,当年为什么选择加入香港的左派电影公司?张鑫炎说起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黑暗,他和母亲去香港坐船,走的慢了一点,英国巡捕一脚就踢过来……

  其实我是很期待陈凯歌拍《梅兰芳》的,可惜我最期望的部分并没有在电影中出现。

  陈凯歌的父母就是梅兰芳一样的人物,他们本来是国民党时代的传统爱国知识分子,但后来他们的理想主义性格,使了们对政府和社会的腐败黑暗彻底失望,于是双双去了延安。陈凯歌的《边走边唱》结尾字幕写道:献给我的母亲。我理解这个母亲一方面是指祖国,民族,一方面也指现实意义上的母亲。《边走边唱》是一寓言,形而上的弹断一千根弦的意象,实则暗指一代人对乌托邦的追求,讲述陈凯歌父辈一代的理想悲剧,我曾就此事向陈凯歌求证,陈凯歌说:后来,社会主义成了一张白纸,你还要不要这张白纸呢?

  我对京剧和历史都不敢说了解,但我想,如果《梅兰芳》以十三燕的故事开头,把恋爱和赴美演出的故事精简,而后一直拍到新中国,拍到京剧改革,拍到文革,这部电影会有多好看?恐怕就是另一部《霸王别姬》。

  三、

  《梅兰芳》前半段的好,在于拍出了京剧的美,拍出了京剧艺术这一行当中在时代更迭之际,末落贵族的骄傲和悲剧。

  十三燕与梅兰芳打擂台的第三场,十三燕演的是《定军山》(也就是谭鑫培主演的中国第一部电影),讲的是老将黄忠为诸葛亮所激,于定军山怒斩夏候渊的故事。这也是老将黄忠人生寂灭前的最后一次辉煌。

  而那一边,梅兰芳所演的却是《黛玉葬花》。

  梅兰芳唱: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这一段平行蒙太奇堪称经典,两段戏一文一武,两个人人戏不分,一面是对十三燕所代表的传统京剧艺术的悼念和这种末代贵族的敬意。一方面,又是梅兰芳的感怀自身,正如梅兰芳在那个与孟小冬约会的酒楼里,看到当年的名角儿,今日沦为酒楼唱戏,被人呼来喝去的低贱戏子。

  卓别林在《舞台春秋》里,常常做一个梦,梦见自己在台上卖力表演了半天,却发现台下空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

  喜剧演员和京剧演员一样,都是热爱自己着的艺术,同时依赖于观众,又怀揣着失去观众的恐惧。他们是最热闹的,也是最孤独的。

  是以除了十三燕的死,另一个令我有流泪冲动的地方,就是梅兰芳在美国演出成功,英达劝他:不要把观众当真,你越虚情假意,他们越是捧你。梅兰芳冷冷说:你让开。然后走上台去,第十次向观众深深鞠躬。

  电影中有句台词说,梅兰芳的伟大来自于他的孤独。而唯有在这样的时刻,被商人和喧嚣包围的梅兰芳,才能真正得到些许的理解和慰藉。

  四、

  十三燕,不只是《梅兰芳》中最精彩的角色,也一定是中国电影历史上永不褪色的经典角色。

  他是被梁启超赞为“四海一人”的伶界大王谭鑫培,也是自己撞断腿骨让医生重接的盖叫天,也是《霸王别姬》中那个在英雄林冲的世界里轰然倒地的戏园老师,总之,他是那一代京剧艺人的精神世界的一个缩影。他在上台前拜过祖师爷,然后迎着满满的观众的喝彩声走上台去,充满了神圣的仪式感。在第二场演出失败之后,他身着戏装(或是秦琼?)窘而怒地质问马三:戏台上是何等尊贵的地方,哪容你在这儿放肆?第三场戏,马三带人砸场,观众一轰而散,十三燕面对残破空荡的看台,依然悲怆地将戏演完,那一刻他不再为了“座儿”而唱,而是真的存活于他所演的那个英雄了得的精神世界里。这个末路英雄的演出感染了他的跟班费二爷,结束之后,这个一贯圆滑耍贫的小人物,神色庄严的一拉门帘,尤如迎接一位英雄的最后一战的归来。

  甚至让我觉得,梅兰芳的存在,只是为了衬托十三燕。

  田中,就是《霸王别姬》里的青木。但是安排他为梅兰芳而死,我觉得有些过分,至少前面缺少表现。

  英达的表演与《霸王别姬》中的角色并无二致,这个角色同样精彩,可惜对于观众而言并不是初见。

  孙红雷饰演的邱如白是片中最精彩的配角之一。他的出场与费二爷等辩论新旧戏之争,让我想到几十年后的文艺改革,梨园行将其视为外行指挥内行,更让人联想到延续今日的审查制度。邱如白甫一出场,何其磊落耿介,甚至让我以为他会是片中共产党人的代表,然而在以后的经营活动中,他虽仍保持其理想,但也逐渐不乏琐碎和世故。他一心将梅兰芳造为程蝶衣一般的神,为之不惜赶走梅最爱的女人,但梅最终还是选择了成为凡人。两人初见,义结金兰,邱指伯夷叔齐的画给梅看,说两兄弟不食敌国土地上的粮食宁可饿死,这种古人的风骨给人以很深的震动,但后来这个故事却更多的成为了十三燕的伏笔。

  章子怡,陈红,两个角色在我看来都是本色演出。陈凯歌似乎台上台下都更喜欢个性强势,主见很强的女人,自《黄土地》的翠巧,《霸王别姬》里的菊仙,《刺秦》里的赵女,到《梅兰芳》中的孟小冬,都是这样的角色。孟小冬初见梅兰芳,便主动演出一幕《游龙戏凤》,以后一次次言行,都是以退为进,颇似《霸王别姬》中菊仙初见段小楼,即自赎其身,却对段小楼说因许婚而被赶出来一段。让我们也要像《霸王别姬》中的英达一般感叹一声:好厉害的女人!

  黎明的表演中规中矩,在气质上相当吻合,但却感觉黎明对角色的理解不够,很多时候可以理解编导想要表达的感觉,却不能从黎明的表演中感受到。可是,毕竟张国荣已不在了。

  相反,余少群饰演的少年梅兰芳,倒是清隽爽直,舞台扮相尤其有风华绝代之感。更让人联想到第五代电影人早期理念中对明星演员的排斥,明星是商业的保证,但有时却是艺术的障碍。

  五、

  《梅兰芳》还让我想起另一部电影,田壮壮的《吴清源》。

  《吴清源》与《梅兰芳》在主题上是如此相像,都是一个身份轻微,而精神力量极其强大的个体,如何被卷进历史汹涌的漩涡。

  相比于《梅兰芳》劈面惊艳之后的归于凡庸,我倒是更推崇自始至终反高潮的《吴清源》。

  顺说一句,我尊敬梅兰芳不为日寇演出的洁身自爱和民族气节,但电影中对这段历史的表现感觉是有偏差的,有为尊者讳的味道,实际上梅与日本人的斗争,并不是刀架脖下宁死不屈,而是有理有节,从容应对。梅的气节应该赞美,只是不应该因为尊敬梅兰芳,就将其表现成一个完人。

  但那句台词我的确很喜欢,一如我对梅的印象,“台上我是女人,但台下我是个男人”。

  这让我想起《刺秦》里的荆柯,整日洗衣做妇女之事,但与那些整天豪言壮语的门客和太子相比,却是真正的英雄。

  六、

  邱如白劝梅兰芳,要珍惜艺术,要忍辱负重,而不要在意个人毁誉。梅兰芳则回答,“我只想做个平凡的人”。

  这句话颇为突兀,我觉得这句台词是话中有话的,甚至,说是明褒暗贬也无不可。

  陈凯歌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我不是大师,大师都是被放在火上烤的,就像黑泽明,生前大家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他死了以后才知道,他干的原来是个大师的事儿。

  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正是梅兰芳的这句,“我只想做个平凡的人”。

  是以我在看电影到这一段的时候,有明显的感受,就是陈凯歌对这一段是有同感的。

  大概也正因为如此,《梅兰芳》尽管有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开场,却终究没能成为另一部《霸王别姬》。

  七、

  《梅兰芳》中田中向日本军方做报告说道:梅兰芳所演的几百个角色,是中国人的感情寄托,也就是所谓的“人心”。

  这句话让人联想到后来国民党的失去梅兰芳,正可以代表其失去人心。

  梅兰芳和徐悲鸿,在我看来是新中国艺术家的两位代表,他们的名气不仅仅在于艺术上的成就,也同样在于意识与历史潮流的重合。

  梅兰芳为民族大义而拒绝演出,陈凯歌实则也有保留意见,曾明确说过更倾向于邱如白的看法。一如《吴清源》中所说的,围棋是没有国界的。

  无法不令人想到《霸王别姬》,想到程蝶衣。

  程蝶衣是神,是理想主义者,他完全活在戏里,不懂人事,不懂政治,当袁四爷在法庭上为他辩护为日本人唱戏是被逼时,他却动情的说:那个青木,是真懂戏的,他要是不死,京剧就传到日本了。

  而梅兰芳是有血有肉的人。在艺术与民族大义面前,他更看重了后者。

  当然以我们今日的眼光看,两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只是抱持不同的价值。只是以世间来看,梅是英雄,而程却是汉奸。

  是以两人的结局也不同,程蝶衣虽然熬过了文革,最终还是意识到理想的幻灭,最终自刎而亡。而梅兰芳则一如十三燕的期望,名满天下,成为新中国京剧改革的主持者。几十年后,仍然声名不堕。

  梅兰芳,他是世间的成就者,他是走下神坛的程蝶衣。

  这让人想起陈凯歌当年曾说的话,我就是程蝶衣,程蝶衣就是我。

  走下神坛的不只是程蝶衣,也是陈凯歌。

  

(责任编辑:麦太)

相关新闻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