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戏剧 drama > 深度评论

北京商报:京剧三十年的辉煌与探索


  “党给我智慧给我胆,千难万险只等闲,为剿匪先把土匪扮,似尖刀插进威虎山。”这是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唱段。京剧,从样板戏到现在,从以前的“撼山岳”、“震深渊”的轰动到现在的市场冷漠、观众流失,直至有识之士疾呼,京剧要进课堂!回望30年,京剧起伏,不是京剧票友一声叹息所能了得。

  70年代:创新京剧被国外青睐

  1000:7脱颖而出

  1000:7,从1万多个人中取70个学生,这就是上世纪60年代北京戏曲学校的录取比例。

11岁的王玉珍就这样从1万人里脱颖而出,来到了北京戏曲学校。此后,王玉珍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玉珍,北京京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1967年,王玉珍毕业,分配到了当时的北京市京剧团。1978年演出新编历史剧《三打陶三春》和《雏凤凌空》、《穆桂英》等传统经典剧目,成为著名青年演员。

  1979年,北京京剧团跟几个流派合在一起,成立了北京市京剧院。“与其他京剧院不一样,北京京剧院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底蕴非常深厚。”的确,当时北京京剧院的流派是其余各剧院难以企及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等流派艺术大师都为北京京剧院艺术品牌的确立与发展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可谓历史悠久,流派纷呈。

  创新使“陶三春”走向国际

  1979年,著名导演迟金声找到了王玉珍,邀她演陶三春。不得不提的是,这个本子是吴祖光编剧,里面有许多创新元素,在以往的唱、念、做、打等方面做了很大改革和创新。这些设计在当时并不为很多人理解,但王玉珍还是顶着一些压力接了这个戏。

  1979年8月1日,《三打陶三春》在吉祥剧院上演,王玉珍大胆接受了领导的安排,把巾帼英雄陶三春演得亦庄亦谐、生动鲜活。这出让一些传统专家皱眉的戏,却让观众从头笑到了尾,一连演了300多场,王玉珍也由此而一举成名。《三打陶三春》的成功让王玉珍尝到了甜头,她深深地认识到老戏不能老演,京剧要发展必须有创新,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她全部的京剧事业。赴英国演出,当时甚至比较“挑剔”的泰晤士报和卫报都对“陶三春”的到来做了比较正面的报道。有报纸这样说:中国的京剧艺术像磁石一般吸引着观众。

  老外成了陶三春“粉丝”

  就在英国演出期间,演员们突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连演11场,怎么每一场都有一位女士在前排观看?后来一问,才发现她是京剧的“忠实粉丝”。这位女士原来是搞美术的,在她看来,中国的京剧太美了,不但是京剧的唱腔、京剧的表演、京剧的脸谱,就是一个脚步、一个手势都充满了东方文化的韵味。演出后,这位好奇的“粉丝”特别要求去后台摸摸陶三春的马鞭,看看陶三春脚上的那双绣花彩鞋。第二天,剧团要到另外一个城市演出,这位京剧“粉丝”把全体演员送到机场,直到安检处才挥泪告别。

  80年代:改革盘活剧院

  京剧团成为老大难单位

  1989年北京京剧院改革,剧院党办主任找到王玉珍希望她竞聘剧团团长。

  北京青年京剧团是一个老大难单位,前六任团长都是“站着进去,躺着出来”(被累垮、气病住院)。大伙都劝王玉珍千万别去,甚至有人认为这是领导给她“使绊儿”。青年剧团也有人放风:王玉珍天天“长”在练功房,她来了肯定是借台唱戏,把咱这当跳板。

  而听说王玉珍要来,青年团的演员们也放出话来,没有点能耐别想来青年团,她能排戏吗?她能联系出国吗?不行继续轰出去。

  为了调动演员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来排戏,王玉珍立下规矩。每月设置优质全勤奖,一等奖三个人,每人120元;二等奖6个人,每人80元……要知道,当时演员的工资不过几十元。“重赏之下”,青年团练功的空气浓厚极了。

  京剧院在扶持中“活”了

  频繁的演出真正磨炼了青年团的演员们。1992年,《党的女儿》、《火烧余洪》和《拜相记》荣获多项大奖;1994年,《黄荆树》荣获北京市首届“金菊花”奖……青年团的高产让所有人刮目相看,不仅如此,还赢来了出国演出的任务,演职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在当时整个京剧院首屈一指;王蓉蓉、杜镇杰、李宏图等一些现在的名角,就是在那时成长起来的。

  靠跑“电龙”赚外快的京剧演员

  李洁34岁,是“70后”演员,她的从艺生涯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从艺的缩影。

  “我家在徐州睢宁,我们家不是梨园世家。省戏校到我们那儿招生,我糊里糊涂考上了,当时我才9岁。

  我第一次登台是刚到戏校不久,还不会唱,好像是钟荣老师演《铡美案》,我演一个小孩,也没词,被‘秦香莲’拉着上台,走一圈,然后又下去了,傻傻的。从《霸王别姬》开始,我学起了梅派戏。像《霸王别姬》要舞剑,《天女散花》要舞绸子,都是载歌载舞的,非常累。

  我1985年、1986年学《天女散花》。《天女散花》主要舞绸子,不带棍儿的,就靠腕,先舞短的,慢慢舞长的。那时候我们经常到307(招待所,今钟山宾馆)去,给一些领导慰问演出。

  1988年毕业前,我随省京剧院去香港演出,我演《天女散花》。还没毕业就到香港演出了,同学都羡慕得不得了。然后回家等分配,非常紧张——七八十个人同时毕业,省京剧院只要十几二十个,其他的要分到各地。终于接到通知了,我分在省京剧院,很高兴。毕业了,京剧院没房子,我们又在学校呆了一年。那一年拿了工资了,几十块钱哪!”

  跑“电龙”一晚上20元

  “1989年下半年搬到京剧院,我们挺自觉的,还是像在学校一样,一早就起来练功,一天练四遍。那时候家里条件也不太好,我正式拿工资了,家里就不贴钱了。后来工资不够,有点紧迫感了,就跟着跑‘电龙’——电影电视龙套!好像那时候在南京拍戏的剧组特别多,跑一天,5块钱、10块钱,最多的,熬一个晚上20块钱。后来跟着京剧院出去演出,演一些折子戏,更多的是跑龙套。那时候到农村演出,像毕业前在香港演出一样,我一天能赶几个龙套,人手不够,一部大戏里头,跑完这个跑那个。

  整个80年代,我一直在学校里,非常单纯……从戏校直接进了京剧院,也没怎么接触社会。到了90年代,慢慢接触了一些新鲜的事儿,跑跑‘电龙’,赚点外快。那时候就经常有人劝我改行:别干京剧了,拍拍电视啊,拍拍电影啊,赚点钱得了!但是我总想,自己学了这么多年,还是挺喜欢京剧、挺喜欢这个行当的,让我干其他的,我也没那个把握,偶尔拍拍电影拍拍电视可以,真的让我改行干那个,我不愿意。”

  90年代:话剧入京剧 老旦挑大梁

  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作品去适应今天的市场和观众。著名话剧导演林兆华专门被请来做总导演,传统的京剧样式加入了现代的话剧风格,无论是剧本结构还是立意都充满了平民化的喜剧风格。

  1997年,王玉珍又突然接到让她担任北京京剧院院长的通知。王玉珍担任北京京剧院院长后,以艺术生产为中心,大胆改革,首先抓的第一出戏是新编近代京剧《风雨同仁堂》。创作之初,也遇到了许多阻力。“没听说过老旦挑大梁,来一号人物的。”“没了规矩,胡来,准砸……”组织阵容也很费了一番周折,想抽调精兵强将比较难,借演员还要向各团交管理费。王玉珍先给几个团的团长做耐心的思想工作:“改革,就是要打破过去的那种小生产意识,用艺术精品去打市场,才能争得一席之地。”经过43天的紧张排演,《风雨同仁堂》隆重推出并连演百场,收入超过百万。

  武生演员:学京剧为了搞影视

  李涛(武生演员) :武戏演员没有保险,从事的工作却危险性高,强度也很大,一个月也就1000多块钱,我们才是真正待遇低的人。文戏演员平时都可以不练功,但我们武戏演员能和他们比吗?

  学戏的人少,是因为没效益,出路不好,演员感觉没有奔头。我们从小苦练,却得不到什么。跟旧社会不一样,那时玩命练,是希望能“满嘴蹦虾仁”(飞黄腾达之意)。而且,很多演员学戏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戏剧,是为了走影视之路,因为这里文化课好混点,把戏曲学校作为以后赚钱的跳板。比如说选龙的传人,进入前十的三个都是京剧演员,学了戏曲对再转行搞影视很有帮助,学戏是最需要功底的,也是难度最大的。同学们毕业后都愿意呆在戏曲教学单位,不想去剧院跑龙套,但是不可能人人都去中戏啊。

  而且,如今师资也是个问题,我们学生跟谁学呢?老一辈的都到岁数了,青年教师自己都不成熟,如何往下传?教的人都含糊,那如何能出新秀?传统的东西不能继续往下,会的全走了,还能跟谁学?学的人也不按老师教的学。现在也有很多演员在奔走求师,但出科以后,全一样,都一样演。现在有几个愿意重新再下功夫?京剧已不景气到这份上了,我们干别的不成吗?家长借钱供我们学,到毕业了却没人用,如今,领导一句话你就歇菜了,没钱演不了主角,将来谁还学?

  现在武生演员快没了,好不容易排出一出戏,出来全是一个样,就学那一段,那等于是卖艺,是杂技,不是京剧艺术。节目是给观众看的,观众不来,你卖谁去?当初

  京剧鼻祖程长刚说过,看客不满意,你就得改进。哪怕是梅兰芳,谁给他提意见,人家说他不好,他也是好好改进,下回买票请人家过来看。

  21世纪:初试小剧场 京剧进校园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创作也需要不断地产生一些新的样式,这首先需要有一种创作的新思路。2007年11月,湖北鄂州,大幕拉开,“梅兰芳”徐徐走上舞台,大型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就此上演。

  “轻卷朱帘漫登场,一曲散花动扶桑”,戏里的梅兰芳让世界陶醉了,也让戏外的观众重温了京剧的魅力。“从来没有想到,京剧和交响乐可以结合得这么完美。”许多观众如是说。《梅兰芳》就是北京京剧院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产物。《梅兰芳》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全新的创作思路。

  申奥片中京剧扮相

  谭娜(80后演员):1981年生。自幼酷爱京剧,1992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工青衣兼花旦。师从于玉蘅、吴纪敏、阎桂祥等老师。谭娜学艺认真,而且肯用私功。王鹤文、李鸣燕、阎桂样等几位老师经常给她开“小灶”。尤其是已故昆曲表演艺术家马祥麟先生,见谭娜学艺极快,甚是喜爱,便主动找上门来教授她昆曲基础戏。有了昆曲基础,谭娜的表演愈发优美。张艺谋申奥片里的那个京剧扮相就是谭娜。

  “我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祖父是谭世秀,为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的鼓师。1981年出生的我应该算个‘80后’吧,正是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记得儿时电视刚刚进入千家万户的时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看爷爷演出的录播:哎?怎么这里有一个爷爷,电视里还有一个爷爷呀?因此一直对电视困惑了很长一段时间。

  我现在正教授清华大学的京剧队和一个小学的京剧班。清华本身京剧氛围还是不错的,但不在选修课之列,是清华的艺术团,其他大学学京剧的都是个人爱好,有几个特长生。清华是一个团队,每年都招新队员,以前都是老队员带新队员,去年,他们觉得青衣的水平比较薄弱,就请我去教点适合他们演唱的东西。他们的水平相对较弱,我接手时水平较差,但训练以后还是大有长进的。”(记者:刘妮丽)

 

(责任编辑:炊烟)

相关新闻

《下鲁城》跨界精雕细琢 出征中国京剧...

"求艺务精,心态须平;同志同仁,再创辉煌.《下鲁城》距中国京剧艺术节演出还有6天."在北京京剧院第二排练厅,将于本月20日在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演出的新编历史剧《下鲁城》正在紧张磨合中...

08-10-16 10:02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陶三春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