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阐述
上海是这部电影的发生地,因为她的现代性响应并放大了其他任何一个现代社会的特性。
我想做一部电影,它能反映在一个过热的,像蜂窝一样驱使着人们一刻不停的世界里,一种对稳定,安全,还有最重要的——信任的渴望。
在电影中,以上叙述的三层关系将会互相缠绕着同时展开,镜头会在故事之间切换。镜头本身的思考则会用对都市的观察来表现。这意味着城市这个活体本身,其实是影片的真正主角。在认真讲述各个角色以及他们关系的发展中会出现镜头的间断,并将城市本身从背景切换到前景。随着三层关系的发展,镜头下的城市承载了新的含义。所有的讲述最终集中到一个问题:什么/谁是上海?
渐进的迷幻电子音乐
为了抓住上海生活方式变化的情绪,通过响亮地播放这代人的音乐来给电影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是比较明智的做法。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中产阶级人数的增加,上海对西方音乐的需求增大。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里,出现了一些主要的突破,使得夜生活更加现代化。Hip-hop涌进中国,一些电子音乐开始出现。突然间上海有了足够的音乐,不再像以前那样渴求音乐。在影片中同时使用两种音乐,似乎太多样和没有重点,我选择了迷幻电子音乐来体现电影中的变化。它比Hip-hop显得更加冷酷和空灵,但同时更加感性和深情。正是这种多意性的结合深深地吸引了我。
所谓的渐进式迷幻电子音乐成为了剧本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我想深入地发表一些看法。很多人不明白我为什么会用如此多的细节来描述酒吧音乐。对于很多音乐爱好者来说,酒吧音乐是商业的、廉价的和空洞的。但是很幸运,从某些方面来说同时它富有感性,事实上,抓住了我们主角生活时代中的欲望和不安全感。它正好是这些东西的奇怪结合体。一方面来说,富有创造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来说,设法让人们进入到酒吧迷幻的情绪中。我觉得它会给影片增加一些混乱的气氛。
影片中的音乐不是刻意要迷乱的美感。但其效果应是高度情感化的。空洞的情绪,但是很有力量感。它有一种腐化感,因为它可以安抚影片中的人物,而他们似乎很需要这种音乐……
导演的视觉阐述
怎样才能更好地抓住这一代人漂泊不定的感觉?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对城市巨变的感觉?我们在创作《海上梦境》的视觉风格时,一直不断地这么问自己。我们很快做出了决定。我们所观察的人,他们的生活变化非常迅速,而电影则以相反的方式来做。人物的生活迷失方向时,电影镜头则稳如磐石的观察他们。这是一种远观的方式,需要观众有更多的耐心。但这是唯一一种可以让我们远观并让我们领会电影内在蕴意的方式。观众可以深入思考“上海是什么?它将何去何从?”。
做为电影创作者,我不喜欢告诉观众去感觉什么?很多商业片依靠戏剧性的音乐和情绪化的特写镜头来引导观众的情感。我认为这并不是一种明智的叙事方式。在《海上梦境》中,我选择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切片,把它们置放在一个可以反映这个城市当下变化的秩序中。影片中有很具情感化的故事,我希望观众能把它们和自身经历结合起来,我不会编故事来制造观众的情绪。电影和现实发生联系的一种方式。我希望这部影片能够像镜子一样反映中国的状态。
![]() |
陈冠希在好莱坞影片《蝙蝠侠:黑夜之神》中只有5秒镜头,凑巧的是,阿娇在奥利弗·斯通执导的美国总统布什传记新片《W.》中的演出镜头也只有3秒...
08-10-09 0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