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戏剧 drama > 话剧《哈姆雷特》 > 话剧《哈姆雷特》新闻速递

排哈姆雷特有感

  一年前当我们坐在一间斗室里遐想未来的演出计划时,《哈姆雷特》自然而然是我们最热衷的话题,也是最能激起我们创作欲望的剧目,因为正像登山运动员梦想有朝一日能攀登喜马拉雅山那样,大多数献身话剧事业的人都希望有一天能试一试莎士比亚的这部名著。

当时我们的大脑被狂热的欲望煽得发胀,而两腿就像踏入一块被浓雾笼罩的空间,不知下一步该如何走。应该说在后来长达半年的创作过程中支配我们的就是这种既兴奋又不安的感觉,正是这一感觉使我们永远保持了一种好奇心,一种充满创作活力的好奇心。下面我记录的是从我个人工作角度出发所获得的一些感受和体会,为的是记忆,也为的是今后的自我借鉴。

  

  使我们这些来自七个单位的人走到一起的原因是很多的,然而主要的凝聚力决不是事业的驱使,而是一种单纯的愿望——又想游戏于戏剧了。实际上儿童的游戏就是一种自然纯朴的戏剧游戏。当孩子们尚还拥有空间、时间和想象力的时候,他们就会玩过家家、打仗和老鹰捉小鸡。他们各自挑选自己喜爱的角色,把秘密的愿望投入到游戏中去,得到快乐也传递快乐。说到底,我们搞戏剧在一定程度上不就是儿童这种简单的要求和心理的延续吗?肯定还有各种其它的原因,但这次使我们《哈姆雷特》剧组结合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道理,正像我们在排练时经常说的那样:戏剧就是回故乡。任鸣的这句名言既表达了我们潜在的愿望,又唤起了许多快要遗忘的感觉,并把朦朦胧胧的想法变得清晰和实在。

  九十年代在中国搞话剧,除了有强烈的愿望外,当然还需要有自我调整的勇气和实践。调整自我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体会。我们剧组有不少颇有名气的中、青年演员。他们面临的选择是十分具体的:他们必须放弃几个月赚钱的机会,还要忍受炎热、恶劣的工作条件和繁重的工作强度。但是通过几个月艰巨的劳动他们提高了塑造角色的信心和能力。他们的得与失是无法用通常的物质标准进行衡量的,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我们没有做出牺牲,我们只是有了一次调整自我的机会并获得了经验。可以说,我们走到一起纯属偶然,但使我们完成创作的原因却是必然的,那就是探索的诱惑,也是认识自己的诱惑。事情似乎很简单,但做起来呢,确实很不容易。

  

  一次好的演出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演出本为前提。林兆华从一开始就发话了:“本子一定要搞好,台词一定要让观众听明白,不仅要听明白,而且要直接引起观众的思考和联想。”

  经过比较,我们决定采用生豪的译本,并对译本作了进一步的校译,接下去就是要把演出时间能长达五、六个小时的原作压缩到两个小时并要作台词的润色工作。

  一个好的演出本当然要首先考虑导演构思的需要,但在这里我主要想谈一谈这次搞演出本时的一些基本感想。熟悉《哈姆雷特》原作的人都知道这个剧每幕场次更换频繁,故事性虽然很强,但幕与幕之间衔接并不完全借助时间和故事的顺序发展,所以剧本本身就给二度创作予以很大的余地,起码给剧本的删节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我们在删节剧本时首先考虑的是应如何保持一种通常的舞台节奏以及如何能通过压缩情节来加强人物形象。这里仅举一个例子予以说明。我们把原剧第四幕的第一场、第二场和第三场压缩成了一场戏。这场戏一开始,我们用的是第三幕第二场的开头,内容是国王求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送哈姆雷特到英国去。当这两位密探接受了任务准备下的时候,哈姆雷特突然出现在国王的身后,开始他俩之间的交锋。(见原剧第四幕第三场)接着是哈姆雷特同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下场,舞台上只剩下国王一个人,这时国王念起了原第三幕第三场那段有关忏悔的独白。这一改动不仅使情节紧凑,保证了舞台节奏的流畅,更重要的是可以更集中地表现国王以及国王同哈姆雷特人格上的巨大差距。倪大宏在这场戏里的表演是十分具有创造性的,他出场时是一个体弱有病的国王,他蜷缩起他半瘫的身子,有气无力地哼出几句话来,似乎完全不是哈姆雷特的对手,可当他一个人时,恨即刻就充满了他整个的心身,指挥着他有力的步伐。这时他的那段忏悔的独白自然而然地包含了一种新的、完全符合我们目的的解释,国王内心世界在这场戏里也得到了十分充分的表现。应该说这种通过剧本的删节加强人物形象的做法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加强各幕戏之间的连接,我们用了掘坟人来贯穿全剧。我们把这两个角色的台词分成好几个部分,在幕与幕之间插进他俩的对白或独白,让他俩对上面的戏作出评论或对下面的戏进行提示,既起到打断剧情,引起观众思考的作用,又能通过他俩辛辣、富有讽刺味的台词缓解舞台上过于紧张的气氛。有的时候他俩来自现实生活的经验之谈是对哈姆雷特哲学思考的一种评论,有的时候又是平民阶层对统治阶级的抨击。我们的这一改动确确实实加强了整个演出的节奏感和完整性并有助于导演体现构思。

  在这次排练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加强台词本身逻辑性的表达有助于观众的接受。众所周之,莎士比亚作品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台词。而《哈姆雷特》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地占领舞台,并能以千姿百态呈现在舞台上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它的台词,特别是主要角色的独白。我们在排练开始前分析了以往莎士比亚作品演出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决定在台词上下大功夫。从排练一开始导演就强调台词的重要性,要求演员不但要掌握台词内容的内在逻辑,特别是独白的深层含义,而且要能把台词传导给观众,使观众在听的过程中就有接受和思考的可能。我们对重要的独白进行了多次的润色和内容分析,不断地要求演员找到台词的逻辑线,顺着角色的思维找到表达的途径,因为只有扎扎实实地完成了这一步才有可能便于观众接受。在排练过程中,导演和演员们努力设法去掉一切情绪的诱导,而是要静下心来让台词内在的内容指挥角色的思考。当我们打破了原来习惯的独白朗读,就发现演员同角色有了一种新的联系,这时创作的天地就会豁然开阔。扮演哈姆雷特的濮存昕应该是最有体会的。看过演出的人一定会长久地记住他的独白。我十分欣赏第二幕第二场他耍弄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的那段戏,他把那段描绘哈姆雷特内心郁闷的台词念得那么自然,不做作,也没有咄咄逼人的自怜自爱,完全摆脱了仅仅只是表演一个人物悲观性格的束缚,使我活生生地看到:演员和角色既是一个人,又不是一个人。这次演出之所以成功,很大一部分归功于演员对台词的理解和表达,看起来要演好莎士比亚的作品,台词是至关重要的。

  

  对剧本做出自己的解释常常是导、表演工作的起头,而导、表演工作的过程又是在不断丰富和提高对剧本的解释。

  《哈姆莱特》这个剧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几百年来人们在这个剧里找到了他们自己的影子,正是这种伟大对导演和演员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从我们决定上演这个剧那时起,我们就清楚地知道,向我们挑战的不仅是莎士比亚的这部巨作,莎士比亚对他时代做出的深刻艺术反映,而且还面临几百年来人们对这部作品上设下的光环。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爱情、家庭、国家悲剧,一个反映新旧交替时代的悲剧,一种对政治、武力、道德以及人生观的解释,一个复杂的心理研究,还有就是几百年的《哈姆雷特》戏剧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一定要清楚地体现我们所要表达的意图,一定要使我们的演出既是莎士比亚式的,又是现代的。而我们的立足点就是从现代人的角度出发去审视这个历史故事,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哈姆雷特所陷入的不能自拔的困境是他所处的环境和他种种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他的这一经验也是我们现代人所能体验的。我们还要强调的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性,以及面对历史悲剧故事的荒诞性。当然我们的这一解释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要把这一解释通过各种戏剧手段,分别而又集中地转化到舞台上,使整个演出具有一定的完整性。

  首先导演是这样提示的 “人人都可能是哈姆雷特”。这就是要求我们把哈姆雷特从王子、哲学家或道德主义者的地位降下来,把这一人物身上各种传统解释的痕迹抹掉,让演员能自由地去熟悉和了解解释。我们不再强调哈姆雷特是个孤独的英雄,自怜自爱的王子,而是用一种冷静和审视的目光去重新读剧本,突出这一悲剧故事的历史性,突出哈姆雷特陷入困境的是历史的,不是偶然的、一次性的,因为产生哈姆雷特悲剧的原因决不是他个人性格上的因素,而是社会环境和他的社会地位。导演为了实现他的这一意图,一开始采用了让两个演员扮演哈姆雷特的办法,但是效果并不突出。接着导演提出让扮演国王的波洛涅斯的演员在适当的时候与扮演哈姆雷特的演员交换角色,取得很好的效果。这种在一瞥间进行的转换十分自然,不但便于观众接受,更为重要的是客观上大大丰富了这一角色,使这一角色增添了新的层次,又不使其缺乏完整性。在戏结尾时,国王和哈姆雷特又进行了转变,这一错位能引起观众各式各样的联想,使这一历史故事的荒诞性得到很好的展示。哈姆雷特的那段有关生存还是死亡的最有名的独白,是这三个扮演哈姆雷特的演员在台上共同完成的,这场戏给观众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么做使这段台词不再是困扰哈姆雷特个人的思考,而是一种普遍的哲学命题。从客观上来看三个演员念独白时必须要带有一定的距离,从而使观众更多地是感到亲切,而不是压力。

  这个戏的开头和结尾都是以两个掘坟人的对话来完成的,这样的改动加强了表现历史性的意图,面对历史,哈姆雷特个人的悲剧就得到了淡化。

  在这次排练中我深深地感到出色的导演给演员的最大的帮助就是正确的暗示或提示,这么做就会逐渐使演员去掉束缚,进入自由的创作天地,一旦他们领悟了暗示,解放了想象力,就会以他们的创作完成任务,而且还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能丰富导演的意图。我们剧组的演员就是这么一批出色的演员,他们的成功是真正的创造性的成功。

  这里必须提及的是,我们剧组年轻的舞美设计和灯光设计家们为这次演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设计的舞台不仅体现和丰富了导演的意图,而且保持了很强的独立性。就是不看戏,这一舞台也足够给我们许多感受。

  我想导、表演和舞美的功绩还是留给艺术家们自己来谈。这里我还必须提及一点的是在这次排练中我们对悲剧有了一种实践和认识。简单的说就是:现代人如果在表现悲剧时,不去表现悲剧的荒诞色彩,就会使悲剧多愁善感,或者会使观众感到乏味和空洞。

  

  我们为了这次演出搞了一个说明书,这不再是通常薄薄的两页纸,而是一本书,包括一些《哈姆雷特》的评论以及文论编辑。我们的目的,一是为了有助于我们及同行们的积累,二是为了使观众在看完戏后还能得到一些资料,使他们了解对这部名作的各种解释和认识,也是提高文学修养的途径。可惜的是我们只演了四场,不可能有很多的观众,也不可能达到我们的意图,但这一作法应该继续保留下去。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体会,有些读者一定会奇怪,我作为剧组的一位成员居然在“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这当然是因为我为我们的成功而感到兴奋,特别是因为我们有那么多出众的年轻人,也是因为我深深地相信,如果有一天,当越来越多从事话剧工作的同行们能自信地宣布自己的成就时,我们的话剧舞台就会大放光彩。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创造性的劳动更能使人满足,使人快乐呢?可怜的哈姆累特没有也不可能去体验这种满足的快乐,他却把机会让给了我们。

  

(责任编辑:炊烟)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雷特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