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一直在琢磨《赤壁》里的诸多对白。“这个阵已经过时了”,“我有个更过时的阵”,“只要用的恰当,过时的阵同样可以破敌”,“这次我们只消灭了2000,下一次可是八十万”。越想越像是一次精明的商业对话。
要问我《赤壁》怎么样,我只能说勉强看得下去。因为我关注的并非明星脸、大场面、高科技特效。不妨说,《赤壁》在电影语言上就是一件过时的艺术作品。所谓古装史诗战争大场面,是在像《指环王》看齐,而在上集里又少有千军万马撕杀在一起的大全景可以满足观众被吊高的胃口。唯一独创的地方是“八卦阵”,但此画面华丽有余,除了造成视觉上的疑问之外,很难把我引入情感和思想。影片里对旗帜和队伍的镜头描述,尽管用到高科技手段来渲染磅礴的气势,但相比黑泽明的《乱》和《影子武士》,又少了一层人性的解读。影片中的打斗场面,可谓是以一敌百的英雄集锦,并且配以老式的特写镜头、慢镜头来描绘赞美英雄主义的时代面谱。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吴宇森的早期港片,正是此类手法,不过有一点不同的是,吴宇森在香港时所开创的暴力美学,多是伴以悲壮牺牲的场面为情感爆炸点的。而在《赤壁》里,几乎一面倒的情节,难免使情绪性的特写镜头和慢镜头变成了一种自鸣得意的狂欢。周瑜飞身挡箭救赵云,算是还有一些吴宇森的风骨,但耳熟能详的故事,很难编出一段适合故事整体的英雄舍身取义般的情感升华。影片中大量的文戏是否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起到作用呢?至少我在看后对人物并未加深任何实质性的心理印象,倒是明星们走马灯似的读白,将整个故事的叙事节奏给拖沓了。在这一点的,《赤壁(上)》更像是电视剧,而非电影,所以中途我很轻松地去上了趟厕所。
我想《赤壁》分作两集的做法,应该是早有预谋。包括特效的场景、女星的出演、滑稽的对白,无不招招致使影片成为大众娱乐讨论的焦点。查了一下《赤壁》的编剧,竟然有六人之多,其中不乏我所欣赏的王蕙玲、芦苇等人。想必这些编剧们聚在一起开会的时候,也会争议,也会有人妥协。这只是我的个人猜测。但我可以清晰地在《赤壁》中听到这样一个声音,“赚钱才是王道”。
![]() |
后却人气直落,一度只能靠拍广告混饭吃.前些时日,更传出她为了抢饭碗,主动将自己片酬打4折,削价约110万人民币取代全智贤,夺下某化妆品代言...
08-07-11 09: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