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影 Movie > 影坛动态 > 搜狐娱乐电影评审团《千钧一发》 > 网友大夸《千钧一发》

并没有主旋律的腔调 颇具娱乐和商业的元素

  ★★★★ 四星 好看

  《千钧一发》:缺点不少,宽容面对

  由于导演高群书在《千钧一发》观影结束后同各位影友见面交流,许多人当着导演的面不愿意说“狠话”,只是在某些地方稍微质疑了一个高导,结果仍然引起小小嘴仗。

等到活动全部结束,有的影友在私下聊天的时候就对影片彻底“开扁”,什么“拆弹的描写过于重复,审美疲劳”了,什么“故事虎头蛇尾,结局没悬念”了,什么“主人公设计过于做作,有的角色莫名其妙”了,什么“某些细节过于夸张不真实”了。总之是埋怨多多,好感少少。

  说实在话,某些影友指出的影片存在的问题,在观影过程中,我也会深切的感受到,但我并不倾向于对《千钧一发》做出十分负面的评价,因为这个片子虽然缺点不少,但依然值得宽容面对,因为目前在国产片中,这种涉案惊险题材的警察片已经十分罕见了,而且影片在前半部分还是比较吸引人的,也并没有主旋律的腔调,还颇具娱乐和商业的元素,某些情节还不乏导演黑色幽默的闪现,即便对本片持负面评价的影友,在观影中也能听到他们多次的笑声。而且,即便影片的后半部分不令人满意,但是从整体上说,影片的节奏感还是比较快的,不会让人彻底发闷,能够让人带着一丝紧张的心情看完全片,高导刻意给影片打造的纪录片风格也比较到位。对于这样一部兼具艺术片和商业片特点的独特影片,从题材到表现形式上都不乏新意,也能看出导演拍摄的诚意与用心,对全体非职业演员的把控也十分到尾,所以我觉得对本片还是宽容一些为好。

  《千钧一发》取材于几年前齐齐哈尔发生的一个真实事件,一个毫无排弹经验的民警老鱼在48小时内连排11枚炸弹,最后光荣负伤。导演高群书表示,由于跟主人公原型聊天后对他的经历颇为感动,所以决定用纪录片的形式还原老鱼排弹的全过程,所以全片没有采用任何配乐,只用真实的背景声,台词也极为生活化、口语化的,许多台词根本就是主人公原型的原话。影片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展开,东北那边经常会发现日军遗留武器,老鱼的工作似乎与此有关,引爆日军遗留武器他会在现场录像,其他民警发现疑似日军遗留毒气和炸弹,也会请他到现场鉴定,但他并不是什么炸弹专家,只是一个普通的老民警,关于炸弹和毒气的认识不过是来自当年当工程兵的知识积累以及多年当警察的经验总结。他的家庭也很平凡,住在老式家属院里,拥有一个小家和一个唠叨而体贴的老婆,上有老父亲的哮喘病让他记挂,下有即将复原转业找工作的儿子需要他操心。在开头主人公背景铺垫的段落里,从选景、服装、道具到对白,所体现的普通人生存状态都让人感觉十分亲切、贴心,还颇具生活本真的趣味,例如查获收废品小贩误收日军遗留毒气罐和炸弹一段就很有意思,黑色幽默也开始出现,紧张感也开始营造,老鱼把从小贩处收来的炸弹跟他自己的鱼一起放在摩托车的前车筐中,一个颠簸摩托车翻倒连炸弹带鱼洒一地,老鱼手忙脚乱地把鱼堆在路边让别人帮忙看管,再把炸弹放进前车筐前进,来到冰封的河边,拿着炸弹奋力一掷,轰!顺利排险,连路边车祸纠纷的一群人都停下争吵,直着脖子往他那里看。

  影片的开头挺不错,已经表现出了主人公的朴实真诚和责任感,为他其后英勇排弹的行为做了必要的铺垫。随后就是危机发生,大批警察封锁某处加工肉食制品黑窝点院落,这里发现了有人故意放置的土炸弹。老鱼自然作为“专家”被请到现场,他马上发现这是一颗定时炸弹,于是问题出现了,省厅和当地驻军排弹的相关部门只懂制式炸弹,不懂土炸弹。死马也得当活马医,领导开始让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把用胶带绑在煤气管子上的炸弹冲下来,消防队员进了屋也不管炸弹在哪儿开了水枪就一通扫射——黑色幽默,经过老鱼指点对着炸弹冲也没起什么作用。眼看炸弹要到时间,老鱼主动要求排险,还经常有相熟的警察仿佛看热闹似的想帮忙,都被老鱼轰了出去,然后他一步一步拆胶带、拆弹,割断导线,在他割断之后仅一秒,定时炸弹的铃声就响了,险情解除,老鱼全身虚脱坐躺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拆第一个炸弹的这段情节和细节都相当精彩,从炸弹的位置到老鱼找玻璃片看炸弹上的时间,再到撬开障碍物取出炸弹,再到拆弹,整个过程紧张感、现场感十足,还不乏幽默,把观众的观影的兴趣点逐渐推向高潮,可惜后面的情节就再也没有超越这个高潮的情节出现了。

  领导给老鱼准备了庆功酒,老鱼还没开始动筷子,技术组报告院子里又发现了炸弹,老鱼只得火速前往,这回领导给他准备了钢盔和防弹衣,排完这个炸弹的时候,老鱼汗如雨下,鞋子里的汗水都一汪了。有的影友说这么出汗有些夸张,我想说导演不是白痴,既然表现这个细节,那应该是有所依据的,除非有人能拿出人类在极度紧张情况下流汗量的依据,否则不应该对此轻易质疑。第二天,院子的烟囱里又发现了炸弹,老鱼接到电话二话不说再次赶到。看到这里,其实观众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俗话说的好: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已经排了两次弹,接下来的剧情还是排弹,如果说前面两次紧张气氛的营造还能让观众揪心的话,从第三次开始,观众心情已经逐渐放松了,脑海中基于理性也开始想到,在国内电影环境下,造成重大损害的炸弹在银屏上是炸不了的。好在排第三颗炸弹的时候导演又用上了黑色幽默,老鱼用鱼竿把炸弹从烟囱里钓了出来,炸弹在鱼竿上晃晃悠悠,众人小心翼翼,很有笑点,之前老鱼曾说过这个炸弹可能是手机引爆,此时手机铃声响起,众人又一惊,结果证明只是老鱼的手机响了,观众看到这一段无不爆笑,可以说笑料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剧情的不足。

  但接下来的剧情彻底失控,老鱼钓完炸弹在楼道里随便一碰,竟然又发现一枚炸弹,于是又是排弹,排完这一个后来又出来三个,接着排……故事越来越单调,越来越枯燥,即便导演又祭出了“鱼钩排弹法”和“真假炸弹说”来搞搞新意,但剧情基本上在排弹与洗澡中不断重复,小小新意犹如杯水车薪无法挽救观众对不断重复的厌烦心理。好感减退,恶感渐生,于是看什么都不顺眼起来,有的影友觉得老鱼动不动就甩手不干有些耍大牌,觉得老鱼身旁的女同事总是出来搅和显得太刻意。其实我倒觉得这些细节并不突兀,也是能做出合理解释的,是没必要深究的,老鱼动不动就发话甩手不干我觉得倒是体现了他身上的压力,排了许多炸弹都没炸,许多人开始放松警惕,瞎掺和意见,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活计,弄不好就玩儿完,所以不希望别人在旁边叽叽喳喳。退一步说,就算是他耍大牌又如何,一个普通人一下子被众多领导奉为救星,有点脾气很正常。至于他那个总是出现的女同事,剧情其实有暗示他们俩大概是一个组的,关系亲密一点,时常来拆弹现场看看很正常,而且国内的警察大部分都没经过什么爆炸的,看到这个阵势,不知害怕却有凑热闹的心理其实也是一种真实。

  影片后半部分的失策在于故事趋于重复、平淡,直至老鱼去拆最后一颗炸弹,观众们已经有感觉这个肯定会爆了,所以紧张感再也提不起来,最后影片不咸不淡地结尾,也极其不出彩。不过,个人感觉除了剧情上的问题外,导演过于痴迷于拆弹,没有用更为丰富的细节和故事来塑造主人公,也是造成影片整体失利的主因。本来开头对主人公的刻画还是蛮成功的,到了拆弹的环节,应该给观众看到更多主人公在整个事件中的心态起伏,仅仅是紧张、害怕这两种表现是不够的,还应该更细腻一些。或者说,仅仅是表现紧张、害怕的情绪,也可以有不同的、丰富的表达层次。除了拆弹,还应该增加一些拆弹之外,老鱼同领导、家人、同事之间的戏来丰富剧情,比方说他对领导一直这么没完没了地用自己是什么心态?排了一个又一个炸弹他有没有后悔过当初掺和进来?对于上面一直没派专业的拆弹人员来他有没有什么意见?玩命拆弹对老婆对家庭有没有什么内心亏欠之处?其实有许多细节、故事和心态都可以去进一步发展,但实际上在片中后半部分对老鱼的刻画除了拆弹就是写遗书,留遗嘱(请求领导给老婆儿子找工作)。结果,看完影片之后,老鱼只是给观众留下一个“拆弹机器”的简单印象,而不是个血肉丰满的人,也就无法让观众对他投注更多的感慨、同情和尊敬了。

  

(责任编辑:冯静)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高导 | 高群书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