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名评委中三位是本国评委,难免让人产生“眼界不宽”的遗憾 选片过于小众定位不明晰 评委专业性不足——— 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于今日落下帷幕。作为亚洲地区唯一两个A级电影节之一,上海电影节在不断寻求新的改变与出路的同时,也引起了褒贬不一的评论。
与其他A类国际电影节相比,今年上海电影节的不足和差距更加显露出来,无论从对中外影坛的影响上,还是从自身的权威性、专业性、包容性、个性上都需要更多的提升。
参赛片质量受质疑影响权威性 11届上海电影节刚一公布金爵奖入围名单,就遭遇了来自业内的各方质疑,呼声空前响亮,看看入围今年金爵奖影片,国内有高群书的《千钧·一发》和哈斯朝鲁的《长调》,除了高群书这部电影还获得一些认同外,其他来自国外导演的作品,在其本土认知度尚且不够,更不用说在中国了。而且其中还有从未公映之作,组委会方面没有对其合理的筛选。
另外,上海电影节多年来入选的国产影片很大一部分都是围绕上海发生的故事,这也被外界批评为“选片视角比较狭窄”。由于参赛片的认知度不广、质量不过硬,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电影节的权威性,一线大导演不重视金爵,而艺术片导演更青睐把自己作品拿到国外去展映、参赛,换取更大的国际声誉,这让一心想提升分量的金爵奖有些尴尬。
定位不明晰导致影星走过场 今年电影节上包括陈冲、贾樟柯、焦雄屏等多位业内人士都指出了“电影节定位”这一问题。在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国际电影节,以及各地众多A类、B类电影节中,上海电影节显得缺乏个性与特色。焦雄屏是台湾著名的电影学者,她认为上海电影节现在最需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明确定位,以及采取更开放的态度。焦雄屏认为电影节应向国际化、竞赛公平、与产业互相关联的方向努力,不能偏向评论引导。她称:“罗马电影节是政府为了推动当地旅游业人气做出的举动,他们只要有一大堆明星光临就足够。香港有亚洲电影投资会HFA辅助新导演计划,努力在产业和市场方面有所突破。相比较而言,上海电影节更像纯粹的电影展映,但这就需要有更好的片源,在这方面电影节做的也还不够。”
正因为电影节定位不明晰,导致每年上海电影节开幕式与闭幕式前来的影星不少,却大半没有作品仅是走个过场,有章子怡、成龙等明星到场,今年的星光大道依然眼花缭乱,但在热闹表象背后,必须要有更多中国电影人的关注和投入,身体力行地支持中国电影发展。
评委团设置凸显专业性不足 还有一个遗憾就是对于国际电影节来说非常重要的评委设置问题。以国际电影节的标准看,上海电影节在专业性方面的某些不足,今年集中反映在对评委团的设置。比如亚洲新人奖的评委乌利希·格雷戈尔、布哈达布·达斯古塔、郭在容、胡雪桦、秦海璐,除了郭在容之外,其他几个人的分量就受到了不少争议。
本来今年评委会主席是安东尼·明格拉,可是明格拉突如其来的去世噩耗让人措手不及,只好由香港导演王家卫临危受命———在上海电影节举办的11年里,只有第九届的评委会主席不是中国人,由电影大师吕克·贝松担任,其他10届全部是本国电影人担当评委主席,这多少违背了作为A级国际电影节的一贯规则。另外今年七名评委中,就有三位本国评委,难免让人产生“眼界不宽”的遗憾。(李彦)
(责任编辑:寂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