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主题曲
介入越剧的音乐创作始于十余年前冯洁编剧、郭晓男导演,茅威涛领衔主演的《寒情》,此剧的主创人员与新版《梁祝》有相同之处。《寒情》的开篇有一段类似主题歌式的音乐。因为那部戏中的人物、叙事方式及歌词所采用的四言古诗体的辞格,让我们很难在传统越剧音乐中寻找到气质合适的曲调,作曲者只有在文本及导演阐述中找寻戏剧本身所需要的音乐主题。
回到新版《梁祝》。“她”的已有音乐存在与上述有很大的区别,《梁祝》早就拥有耳熟能详的经典越剧唱腔,家喻户晓的同名小提琴协奏曲,进行新版的创作时,顺理成章的应该从中吸取营养作为主题曲“天乃蝶之家”的主导乐思。我们几位作曲者各自努力一番,写出众多版本,但都难以达到耳目一新。有一天,富有创新意识也曾是音乐从业人员的郭晓男导演哼出了异样风格的旋律,我似乎从中感悟到那种理所当然的思路是否存在问题?我在想,我们创排新版《梁祝》原意应是把这一美丽的传说留下进一步的文化记忆,“她”是否可以是一首朴素而动听的儿歌?于是就有今天这首童声领唱,歌谣式的主题曲。希望童谣般的主题曲能成为新版《梁祝》的重要标记和人们新的文化记忆。
二、关于《梁祝》协奏曲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在新版《梁祝》中的应用,导演郭晓男是有明确构思的。有两次原版“爱情主题”较完整的出现,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二场“草桥结拜”的高潮处,第二次出现是在尾声的“化蝶”中,这也是协奏曲始尾的两段。这种在音乐结构中常用的再现手法,使得新版《梁祝》达到了一般戏曲音乐很难达到的“情感总结作用”的效果。当然协奏曲素材源于越剧又有巨大的知晓度也是很大的原因,这样的运用效果是导演的功劳。至于为了不让“她”孤立存在,在必要的地方把“她”的动机及一些乐思变化体现,那是音乐创作的常识。
三、 关于“执子之手”
把《诗经》中的“执子之手”运到新版《梁祝》中,应是编、导对梁、祝二人情感的重要提升,视其为他们独特的“山盟海誓”和不同于老版的情感基础,“她”在剧中多次出现(有音乐变化重复的可能),最后在“楼台会”一场中形成情感高潮。根据语言的特性,作曲者采用了一字一音的古曲常用方式,极其简单,好记。“她”的好处在于可根据剧情及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可清唱,吟诵,可变奏成为各种背景音乐,最后也可成为具有交响性的合唱、有很强的戏剧性。最终的音乐结果可能喧宾夺主了,有人告诉我:你们把著名的唱腔“十相思”改了!其实“十相思”并无重大改动,可能是不同的文学,音乐叙述间的矛盾;也可能是创作者顾此失彼了。从“贤妹妹我想你,衣冠不整无心理……”到“执子之手……”之间的文辞差别,可看出既要这也要那的创作困境。现在做得可能不够完美,但肯定是很有意义的。
四、 关于“回十八”
“回十八”诚如唱腔设计者胡梦桥先生所言,她从绍剧中借鉴了“二凡”慷慨激荡的板式,使梁山伯的这段核心唱腔焕然一新。梁山伯的唱腔穿插在念白、合唱之中,相互融为一体并具有较强的舞蹈性,更符合新版《梁祝》中的这个梁山伯的个性。音乐的编配过程中把小提琴协奏曲的一些元素加入其中,有机的念白伴奏,不仅仅是间奏的音乐段落,使整场戏的音乐一气呵成,做成唱、作、念的视觉听觉的“大盛宴”,有层次的将“梁山伯要娶祝英台”的激情,由内到外的有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渲染。在演出现场,每每演到此处,观众总是情不自禁地为梁山伯鼓掌,恰恰说明了音乐、唱腔的合理性。
五、余思
受邀参加新版《梁祝》音乐创作时曾自嘲,“结果可能好听的都是原来的唱腔和‘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著名的主题,画蛇添足都是我写的”。整个创作过程真是如履薄冰!今天,唱腔和协奏曲的主题依然是经典,但我们也给《梁祝》增添了生机。由此我想到,对任何艺术经典进行再创作,重要的不是别人已经做过什么,重要的是要明白我们为什么还要再创作,我们要告诉观众的东西如果是有意义的,新的音乐以及其他一切也一定会出新的意义。
![]() |
来源:今晚网-今晚报新版越剧《红楼梦》中"宝黛共读西厢".本报记者 高 山摄昨晚,上海越剧院在八一礼堂上演越剧新版《红楼梦》...
08-05-30 1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