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今日凌晨,本届戛纳电影节盛大落幕,华语电影唯一的参赛片《24城记》一无所获,而欧洲电影在奖项中大获全胜。这是一届充斥着烂片和平庸作品的电影节,纵观它红毯依旧、明星依旧,但戛纳依旧不可避免的走向老迈,而电影节的买片市场,同样如此——如果要用一个词描述,或许“清冷”更合适些……[评戛纳][完全获奖名单] |
题记
ok!在61届戛纳电影节落幕的时候,
为它撰写墓志铭:
戛纳电影节,生于艺术和商业之间的激情抗衡。
没落于交易、谎言、和一大摞平庸的录像带。
电影节落幕前,因为一种莫名其妙却又突如其来的挫败感,让我们的影评人榧子小姐没有完成她在本届影展上的个人“行为艺术”——看完所有主竞赛单元的影片。
22部影片,她最后只看了20部。
这种挫败感来自于榧子对自己“审片能力”突然的疑惑:以艺术片称雄于世的戛纳电影节,为什么却选择了这么多平庸的作品?
是她太过苛刻?还是电影节本身出了问题?
清冷的海滩,拎着空包的商人
其实和榧子情绪相同的人还有不少,电影节结束前夜,一位女制片人和同伴在电影宫里又遭遇一部大闷片,睡醒走出影院之后心生愤慨:“打倒所有竞赛片!”
和五一前后中国的家乐福遭遇类似,这一次,“竞赛片”在法国影展上被很多人质疑。
就在榧子和那位制片人陷入郁闷的时候,世界上最具权威、几乎能影响电影工业命脉的电影类杂志《VARIETY》(综艺)、《SCREEN》和《好莱坞报道》也同时对本届影展的竞赛片给予了自己的论断:对全球的买家来说,这是一个令人失望的电影节。
每年的戛纳影展,全球的买家最为关注也最肯花大价钱出手的,就是那些全球首映的主竞赛单元影片。而电影节即将结束之际,依惯例,这三家电影工业“主流媒体”要发表一下对本届影展市场买卖的观点。
“THE BIG CHILL!”《好莱坞报道》的综述标题态度鲜明:清冷。
“EMPTY SHOPPING BAGS!”《综艺》的综述标题不失幽默:拎着一个空包。
《SCREEN》的态度较为含蓄,标题很长,大意是“相对稳定的市场无法吹散漫天乌云”。
与往年的大受追捧相比,今年的戛纳影展,竞赛片只有寥寥一两部找到美国的大买家。
戛纳电影市场的主席给我们列出了另一组令人尴尬的数据:2003-2007年,市场交易商的出席率增幅为40%,而07-08年度,这个幅度只有2%……
这一次,曾经敏锐的风向标被市场无情抛弃,戛纳影展到它61岁的时候,对“艺术片”的欣赏与判断似乎出现了严重的赫尔莫海兹症。
亦称老年痴呆。
戛纳市场风向标吹不到北京
其实罗列这些无聊的数据跟我们看电影的生活毫无干系。
美国购片商的包满不满,戛纳影展的竞赛片质量差不差,都是八千公里之外发生的破事儿。即使这些影片辗转来到北京新东安影城,可能依然会是零票房。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