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她时,她十三岁,我们正年轻。
那时她是个不安份的疯丫头,跟一个叫“莱昂”的老花农混一起。
不过这个“莱昂”也不安份,除了养花,他还擅长杀人。
其实那会儿大家都不安份,不是吗?否则怎会喜欢这部叫做《杀手莱昂》的电影。
从此以后,她至少在我的眼中消失了。
虽然她星运亨通,虽然她在《星球大战前传》里搞定了阿纳金;在《靠近》里搞定了裘德洛;在《偷心》和《戈雅的灵魂》里春光乍泄,但对于我来说,从此在银幕上下的相逢,总像是少了点什么。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男孩看见自己邻家的幼女突然成了野玫瑰,就像是在人潮涌动的十字街口擦肩了一位旧情人……
娜塔莉波曼,就在大家即将要相忘于江湖的时候,在棕榈海岸,回归于我的视线之中。
举起相机,合着周围各国摄影记者的呼喊,也叫了声:“娜——塔——莉!”
她抬起头,循着喊声张望,然后,莞尔一笑。
此时的她,用北京话说:眼里全是事儿,笑容如交易合同般工整。
“莱昂”还会为这样的女孩放下花盆,举起枪,冲进人群吗?
有人说娱乐圈是个磨性子的地方,其实往往,磨掉的却是本真。
那个十三岁少女狂野而又肆无忌惮的瞳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国际女星的优雅与温存。
我们怎能怪她呢?自从“莱昂”走了以后,这个世间又有几个人能够去真正捍卫她?不论是我们在影片结尾看到的“孤儿收养所”,还是我们不容易看到的真实好莱坞,这都不是一般人、寻常心态能够混迹的世界。娜塔莉的气质一再被和她合作的导演、她所经历的故事发掘和打磨,到了王家卫手里,那股野性早已荡然无存,现在的她,反而更像是——一颗间或忧郁的蓝莓。
对,是蓝莓,忧郁的蓝莓。
虽然杀手已冷,可那盆倔强的花,却能够在任何地方蔓延、生长。
再见娜塔莉,我宁可相信,她虽已学会了足以让她安身立命的一切,可骨子里的东西,却一点不会变。
虽然她有型有范儿到了难以接近,可我们不是已从开幕日当天的图片里捕捉到她的那份忧郁了吗?
虽然她在发布会上娴熟的打太极,可我们不是已经看到她在聚光灯下、名利场间的游离了吗?
有人说,有女人的地方,一定少不了相互间的攀比。
但是与娜塔莉身旁恨不得用吸铁石吸走摄影记者镜头的其他几个女性评审不同,赶来戛纳做评委的娜塔莉感觉上却悠闲的更像是和几位女友前来这里逛街,对记者们来说,她是九个人里除肖恩潘外唯一能引起兴趣的人,可对娜塔莉来说,戛纳也好,奥斯卡也罢,什么热闹都不会影响到她——难以抑制的游离。
如果她连在生活里都是装出来的,说明她确实无愧于一个好演员的称号。
如果这依旧是她的真实状态,那说明,我们没有浪费在一部电影里,和一个女孩——美丽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