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百年孤独:邵逸夫影坛得失奇录(中)

2008年04月29日16:52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魏君子

  影城霸谋

  驭人:特等权力 三等职务

  话说邵维瑛被迫离开“邵氏兄弟”后,接替“总经理”职务的是周乃文。此公在影片发行方面路子颇广,可以弥补邵逸夫仅擅南洋发行的不足。自此,“总经理”这一职务在邵氏成为虚衔,周乃文专职负责影片发行领域,公司日常行政工作,则由邵逸夫找来的新手邹文怀处理。

  记者出身的邹文怀初入邵氏,头衔只是宣传主任,负责的却是公司大小事务。他与好友何冠昌为邵氏打造黄梅调、武侠片两大影坛潮流立下汗马功劳,实权早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惜职务始终仅限于宣传主任和制片经理,至多做到“副总经理”。期间“总经理”几度换人,虽无实权,名义却压在邹文怀头上。

邹文怀在李小龙死后,得到了洪金宝、成龙、元彪三兄弟,真正打出了一片江山
邹文怀离开邵逸夫后,旗下高手如云,在李小龙死后,就有洪金宝、成龙、元彪三兄弟

  后人对邵逸夫如此用人颇为不解,政界出身的大导演张彻却一针见血。他当年的上司蒋经国曾经提出一套用人方针,即“头等人才,三等职务,特等权力”。邵逸夫与之不谋而合,正所谓“位卑则权轻”,实权只能由老板来给,将来功高震主或一朝失宠,没有头等职务在身,也容易一脚踢开。张彻赞邵逸夫“用人方针”暗合中国政治文化,六先生也颇为自得,可惜仍然百密一疏,犯了错误,给公司带来极大损失。

  毫无疑问,作为头等人才,邹文怀在享有特等权力的同时,绝不满足只任“三等职务”。来邵氏一段时间之后,邹文怀就发现,不管自己再怎么勤奋努力,再怎么创下丰功伟绩,也不会成为股东或老板。因为邵氏是家族企业,公司章程上已经标明:所有主要股东都必须是邵家的人。再者,邹文怀后来掌管制片部,与何冠昌、蔡永昌一班心腹掌握制片大权,枭雄如邵逸夫,自然心存忌惮,于是派红颜知己方逸华进驻邵氏,先主管采购部,任何道具服装采购经费,都需找她报批。方小姐凡事务求节俭,又因与六先生关系特殊,可以不理会任何人,自主削减经费。这样一来,也就达到了邵老板削减邹文怀权力的目的。

邵逸夫和方逸华
邵逸夫和方逸华

  不过,邵逸夫忘了一点,此前由于周乃文离开人手不足,部分发行工作曾交给邹文怀负责。通过与各地发行商当面接触合作,邹文怀已积累了足够自立门户的资源。方逸华的出现,正好成为他离开的导火索,对此邵逸夫早有防备,是以邹文怀此并没像当年李翰祥那样带走很多人,只有何冠昌等几位好友,还有武打明星王羽愿意追随。邹文怀的新公司(胡金铨提议)叫“嘉禾”的新公司,初期创业艰辛,但随后因邵逸夫的悭吝个性与家族企业的寡头特征,先后对李小龙、许冠文做出“放弃”的选择,反而被邹文怀坐享其成,最终令嘉禾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影坛伟业!

  造星:重金打造 廉价片酬

  后人对邵逸夫“怠慢与李小龙合作、不接受许冠文利润分红的要求”深表遗憾,认为乃决策失误,邵逸夫此举当年亦被影界同仁戏称“捉到鹿却不懂脱角”。其实以“六老板”的智慧,又怎会窥不透个中玄机商机?只是从他的利益立场和公司大局出发,放弃李小龙、许冠文是必然的选择。

  邵逸夫自回港改组邵氏制片业伊始,就立意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管理制度,采取流水作业生产策略,投资、制作、发行、影院一条龙,所有业务环节皆由邵逸夫统一管理,强调专业水准。对于不满意的粗剪毛片,邵逸夫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尽量补拍,好歹凑成一部电影;二是付之一炬,不能影响邵氏品牌。对于六老板这两种极端做法,很多人表示不解,其实想来简单,无论补拍还是烧毁,目的只有一个: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邵逸夫斥巨资建成的清水湾片场堪称亚洲最大的电影“梦工厂”,连好莱坞影人参观后都惊叹不已。在清水湾,大部分演职员都住在一起,工作在片场,休息在宿舍,对此邵氏公司称为“理性管理”。不过,让当代影迷惊奇的是,当年演员的片酬居然比武师低(譬如混武行的姜大卫,如果不是张彻极力游说,宁可做替身多赚钱也不愿做演员)。原来“邵氏”改组兄弟公司初期,就深知明星包装与品牌打造的必要性,因此积极推行“电影明星制”,除了以高薪或优厚条件挽留林黛、李丽华等成名红星外,也积极培养新生力量。成立于60年代的南国实验剧团学员训练班就为邵氏输出了大批新星,如王羽、罗烈、岳华、郑佩佩等,后来都名噪一时。

清水弯的邵氏片场
清水弯的邵氏片场

  对于自己旗下的明星,邵逸夫一向不吝心思包装,当年邹文怀做宣传部主任时,就主抓《南国电影》等娱乐杂志,专门报道邵氏影星拍片动态,满足观众追星需要。不过,与同时期的粤语片明星陈宝珠、萧芳芳不同,60年代的邵氏明星虽然得享大名,除了电影宣传之余,市民却很少在公众场合看到他们。说到原因,居然是这些邵氏演员薪酬实在太低,只能住在寒伧简陋的公司宿舍;想出席宴会穿得体面些,都要去服装部借衣服;出行又不能搭巴士、坐公车,因为会影响公司形象。郑佩佩回忆当年就颇不平,拍粤语片的陈宝珠每年拍几十部戏,有几百万身家,自己一年都演不了几部戏,每部片酬也不过上万而已(已是那时邵氏签约演员最高的价钱)。正因如此,邵氏的老员工谈及老东家,至多会像唐佳那样说“邵老板养活了很多人”,但邵氏的“人工”真的很低却是事实!

邵逸夫和旗下女星合影
邵逸夫和旗下女星合影

  与今日的明星制不同,邵逸夫尽管成功打造了大批巨星,但在他眼中,明星只是自己公司流水线作业的一颗螺丝钉,成本绝对不能过高,凡是签约邵氏的员工,都要接受低工资和长期合约。即便当年有意回港发展的李小龙,邵逸夫也只开出每部2000美金的片酬,相当于邵氏一线明星的水准,而且必须签订长期合约。还有为邵氏拍过多部卖座片的“冷面笑匠”许冠文,要求自导自演没问题,居然还想要分红,自然犯了邵逸夫的大忌!

  在邵氏独霸香江的时代,邵逸夫的明星廉价制无人撼动。但70年代以后,随着嘉禾及许多小电影公司兴起,邹文怀倡导利润分红和卫星公司制度,明星有太多选择余地,加之80年代新艺城又开了付给许冠杰一部电影片酬200万的先河,邵逸夫的家族企业流水线模式明显已经跟不上形势。还好邵逸夫及时调整方向,将电影公司交给方逸华管理,自己专心去搞TVB电视台,照搬艺员训练班和明星廉价签约制度,结果又获得难以想象的成功!

  反观今日香港电影,明星片酬居高不下,没了艺员训练班,新人只能从歌手里找,每年的戏是越拍越少,形势愈来愈糟。邵逸夫那一套,若是财雄势强的各大公司联合来搞,或许不失为一个救市高招……

邵氏公司

  
(责任编辑:薄荷)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