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视 > TVB专区 > 香港TVB专区最新动态

百年孤独:邵逸夫影坛得失奇录(上)

  邵逸夫今年已百岁高龄,照样头脑清楚,行走如常,近日偶有小疾,也能化险为夷。他的大名广播四海,“90后”应该熟悉校中的“邵逸夫教学楼”,“70后”和“80后”则是看着TVB剧集长大,怀旧一族更对邵氏电影青睐有加。

由于近年众多邵氏电影被修复推出市场,众多年轻观众对邵氏的图标也变得熟悉
看过邵氏电影的人,对这个邵氏图标都十分熟悉

  邵逸夫的成就当然不仅限于电影,但邵氏家族却是中国经营电影产业最久的私有企业。邵氏兄弟四人,自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开创“天一”,后经“六合围剿”,转战东南亚及香港,分别经营戏院和电影制作,最终成就一个邵氏影视帝国,期间种种经历波折,着实难以一一尽数。

  往事若堪回首,笑骂当然由人。不过,对于硕果仅存的邵逸夫而言,或在性喜索隐的当代影迷看来,邵翁当年的一系列决策手段运作管理,个中得失,于公于私,究竟有无重新审视的必要?抑或今观昔时,是否看得更明白? 不妨管中窥豹,聊做笑谈。

  家族恩怨

  得:手足同心

  “逸夫”,只是邵爵士的字,他真名“仁楞”。邵氏兄弟都喜欢以字行,譬如大哥“醉翁”,二哥“邨人”。唯有与邵逸夫最亲厚的三哥,虽字“山客”,常用的却是本名“仁枚”。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邵醉翁自任总经理兼导演,邵邨人任会计兼编剧,邵仁枚任发行,还在上学的“小六”邵逸夫则一边读书一边搞外埠发行。

邵氏兄弟合影。左起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
邵氏兄弟合影。左起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

  不久,“天一”遭上海同行联合压制,为分散公司风险,邵仁枚独闯南洋寻找商机,19岁的邵逸夫随后会合。两兄弟可谓艰苦创业,初时不辞劳苦奔走乡镇做流动放映的小生意,在南洋华人聚集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专门放映“天一”出品的电影,终于由露天放映到经营戏院、发行,再至设立制片厂专拍马来西亚电影,后来又拓展到做游乐场和舞厅的生意。期间虽经日军侵袭战乱,总算熬过难关,终于在50年代,新加坡的“邵氏兄弟”有限公司达到鼎盛。

  较之新加坡邵氏兄弟越做越火的戏院、发行,主营制作、提供片源的香港“邵氏父子”(初为“天一”香港分厂,后来扩充为“南洋”影业,1950年改组为“邵氏父子”,邵邨人任董事长,儿子邵维瑛任总经理)却因观念保守,发展缓慢。面对强劲对手国泰的全面围攻,邵氏兄弟决定分兵两路,邵仁枚坐镇新加坡,在后方与国泰竞争戏院、发行生意;邵逸夫则返回香港,督阵电影制作,与国泰的香港制片公司“电懋”前线交锋。

  邵氏电影早在上海“天一”时期,就奠定了“俗众文化保守主义”的基调。影片多取材中国民间故事、经典名著、通俗小说,尤其满足南洋华人观众念旧之情。对此,邵逸夫不仅坚决执行,而且变本加厉,他回港主持电影制作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斥巨资买下清水湾一块65万平呎的地皮,开山填海,兴建邵氏影城。同时又从美国重金先进电影器材,全面提升邵氏影片的画面音响。

  50年前的邵逸夫初到香港便大兴土木、挥金如土,大刀阔斧的豪爽做派足以让人咋舌。据张彻回忆,邵逸夫曾对他言道,当时他怀里揣着一张可以无限透支的支票,是以花钱毫无顾忌。此话真假不论,邵氏兄弟的创业气魄却是毫无疑问。不过,后人回忆这段历史,焦点都集中到邵逸夫身上。其实邵仁枚起到的作用亦不容忽视,他不仅坐镇新加坡,为六弟提供雄厚资金支持,还亲自到香港了解邵氏影城进展状况。邵氏电影由“父子公司”改为“兄弟公司”后,邵仁枚更与邵逸夫共同掌管电影制作,《独臂刀》、《金燕子》、《大军阀》等邵氏佳片便皆由“三老板”亲自监制。

一代大亨邵逸夫
一代大亨邵逸夫

  邵仁枚为人老成持重,与雷厉风行的六弟互为补充。据说70年代初“叛将”李翰祥请求重返邵氏,邵逸夫本欲拒绝,若非三哥劝说“咱们争财不争气,”李大导演恐怕就很难“风云再起”了。邵仁枚口才亦出众,当年邵氏常请日本导演来港拍片,名为引进外援,实则偷师学艺。有次新闻发布会,记者据此发问,三老板毫不为难,张口一句“好莱坞也用欧洲导演”就给打发,令一起出席的张彻导演大为佩服。

  与邵逸夫六十岁之后犹能日理万机的勤奋相比,邵仁枚则乐意放权给兄弟子侄,自己乐得享受奢华生活。当然,富贵不忘善举,邵仁枚还于1957年成立邵氏基金会,常年捐钱赈灾敬老恤贫,并因此获得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赐颁的“拿督”勋衔。邵仁枚的善长作风对邵逸夫影响颇大,80年代后,邵逸夫将“善举”由新马港台扩大到内地,数十亿元的慈善捐赠,不知有多少人受惠。可惜,如今诸般善名荣耀只归邵逸夫一人独享,“最佳拍档”三哥邵仁枚已于1985年逝世,寿85岁。

  失:兄弟反目

  直至今日,邵氏旗下的TVB每年的重头剧集都少不了“大家族”题材,其实邵氏家族本身的恩怨情仇比电视剧还要精彩,否则王晶也不会拍影射邵逸夫的电视剧《影城大亨》。譬如邵邨人被两位弟弟“杯酒释兵权”,“邵氏父子”与“邵氏兄弟”分道扬镳的跌宕故事就颇具通俗剧的传奇性。

  话说邵氏新加坡最强大对手国泰在香港创办的“电懋”短短几年内拍出不少叫好叫座的佳作,打得邵仁枚邵逸夫兄弟焦头烂额,只好苦思良策,多次督促邵氏在香港负责制片的二哥奋起直追,可惜效果一直甚微。被逼无奈,新加坡的邵氏兄弟决定用“釜底抽薪”之计,夺下二哥的制片权。只是,尽管大家都是兄弟,但涉及权力交替,还是怕伤了和气。商量再三,老六和老三决定出钱给老二办一个“六十大寿”,在这个隆重豪华亲切和谐的场合下,提出:“二哥劳苦功高,如今年事已高,还是退休享福最好”。

  本来二老板也不是省油的灯,但问题是这两位弟弟控制着制片资金和发行地区,若然翻脸,自己空有制片权又有何用?想到此处,也只有半推半就,让出制片大权。之后,邵逸夫来港开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邵邨人却将旧邵氏片场卖掉,在弥敦道投资兴建邵氏商业大厦,同时收购改造的新华戏院亦不放映邵氏电影,反而只做西片首轮公映。1961年,邵邨人执意退出邵氏兄弟公司,邵仁枚专门来港调停,可惜无力回天,邵氏家族企业遂一分为二(此事影响甚大,后来李翰祥叛逃邵氏,王新甫等自认“邵氏父子”的“保皇党”,觉得不受“邵氏兄弟”待见,竟毅然随李离开)。

从当年邵氏的广告能看到“邵氏父子”拥有众多物业
从当年邵氏的广告能看到“邵氏父子”拥有众多物业

  邵邨人有子三人,长子维锐谨小慎微;老三维镇风流豪奢,唯有老二维瑛精明强干,深得邵逸夫赏识。正因如此,尽管邵邨人全家退出“邵氏兄弟”公司,邵维瑛却被六叔盛情挽留,依然坐着总经理的位置。邵维瑛本人极富魄力,原本就认同六叔的大刀阔斧改革,是以工作十分积极,为清水湾片场的建造立下汗马功劳。

  按说在邵逸夫的子侄当中,唯维瑛热爱电影且才华出众,本是邵氏电影事业接班人的不二人选,无奈邵邨人夫妇分家之后便存“门户之见”,不愿儿子“给别人打工”,勒令邵维瑛退出“邵氏兄弟”。邵维瑛受不住家庭压力,只好向六叔辞职,而邵逸夫少了贤侄帮忙,做事明显捉襟见肘,只好四处寻觅高人,这才有了后来的周杜文、邹文怀、何冠昌的加盟,不过“总经理”这个职务却由实权成了空衔——此为后话,暂且不提。

邵氏家族合影。邵逸夫(左二)与妻儿黄美珍(左四)、邵维铭(左五)及邵仁枚(右五)
邵氏家族合影。邵逸夫(左二)与妻儿黄美珍(左四)、邵维铭(左五)及邵仁枚(右五)

  

  
(责任编辑:长江一号)

我要发布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邵逸夫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