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为了证明逝去的辉煌,阿尔-帕西诺(Al Pacino)与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这一对老戏骨在新世纪影坛的身影,都显得非常匆忙;然而,他们的努力往往收效甚微,影迷们对于他们主演的新片,通常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88分钟》(88 Minutes)也不例外。本片其实两年前就拍好了,俄罗斯和欧洲连DVD都推出来了,可它在美国市场的公映日期却一拖再拖,直到现在。事实证明,这种不断往后拖的影片,往往是“鸡肋”:它没有很高明的质素,难以引起较大的市场反应,但发行公司总放不下其中的一两个卖点。
影帝帕西诺无疑是其中一个卖点,后面再说。比老牌影帝更外在的卖点,是扑朔迷离、同时又“紧凑万分”的情节设置。在这一点上,影片仿佛是两大热门电视剧集《CSI》与《24》的结合:帕西诺的角色必须在88分钟内破解离奇的生命威胁,而影片的整体时长,也是88分钟。
在情节递进的节奏方面,本片企图复制六年前《狙击电话亭》(Phone Booth)的成功,也就是那种从头到尾、马不停蹄往前赶的紧张与悬疑。应当说,编导的这种努力在表面上是没什么问题的,观众和片中帕西诺的角色一样,视角都被局限了,只能跟随主角的专业敏感来一步步抽丝剥茧,找出谜样电话的根源。在保持悬疑这一点上,影片的确做到了“不到最后一刻不了解真相”。
然而,悬疑的好坏最终也由于这个“真相”的价值来评判。有的真相虽然震惊,但仔细回想会觉得是水到渠成的,每一步推理都有迹可寻;有的真相则感觉很生硬,像是编导硬塞给观众的,如果倒推回去的话,可能会觉得早前的每一个转折都是那么凑巧而缺乏说服力。
《88分钟》就属于后面这种情况。由于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故布疑云,观众必须随时调整思维,以跟进编导设置的连续转折,所以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些转折的合理性。但是,当最后的真相揭示时,每一个思维正常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去细想之前的所有线索与最后真相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想的话,之前的种种情节硬伤就会露出了马脚。典型的如教授的助教为什么无缘无故溜走了?主谋与实施者之间又是如何紧密沟通同时又不为警察察觉的?秘书的忏悔与早前地下停车场的“贼喊捉贼”已经足够揭示谁是阴谋执行者,作为逻辑思维特别强大的主角居然会视而不见?等等……到最后,这88分钟的设置也会变得比较搞笑,其中的阴谋是要在非常精确的88分钟的时候结果主角的性命,这当中如果有什么事情耽搁了(如交通堵塞之类的)、主角如果不能及时赶到,那阴谋者们的人质威胁就没什么用了。
像《88分钟》这样的惊悚片,其实是犯了该类型片最常见的错误,也就是“为惊悚而惊悚”,这和恐怖片们人为制造血腥恐怖是一样的,都是很难脱颖而出、让人有不一样感觉的。到头来,那样迫切的“紧凑万分”都像空中楼阁一样没有根基,只能放在引号里让人警醒。
从帕西诺参与这样的电影,似乎也让我们看到老影帝们疲于奔命的心态:总想在退出影坛些留下点什么,可总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越想表现得很突出,反而会因这种“突出”被人诟病。以《88分钟》里的阿尔-帕西诺为例,一举一动都非常躁动与浮夸,过于自我感觉良好的“突出”式表演显得很做作。帕西诺不是不知道真正动人的表演根本不需要这么嚣张,恰恰相反,往往是那些沉默而微妙的细节瞬间完成对对人物丰满形象和深刻内涵的塑造。在《88分钟》里完全看不到这样的迹象,帕西诺完全陷入了某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歇斯底里的状态,看起来令喜欢他的影迷触目惊心。
值得担忧的是,他接下来和德尼罗再续《盗火线》(Heat)机缘的新片《正义杀戮》(Righteous Kill),其预告片也看不出两位有任何冷静下来、返璞归真的迹象,基调还是与《88分钟》类似的躁动不安。也许,老位老人家都该喝喝降火的胖大海,听听镇静的“清心普善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