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不容乐观
其欣然是国内难得有人文追求又不吝资金的新锐电影公司,《黄石的孩子》是该公司出品的第三部电影。前两部分别为许鞍华《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和程耳《第三个人》,皆非直瞄市场和票房去的急功近利之作,但票房均遭遇惨淡。
在“营销似乎真的决定票房”的当今浮躁的国内电影市场环境下,《黄》片的发行商也绞尽脑汁地抛出了种种耸人听闻的噱头。可事实上观众对于“好莱坞”“战争大片”等关键词的所有期待都将必然落空。
绝非战争大片
首先本片断然不是一部抗战背景的战争大片:虽然背景设置是抗战时期,但在开场短暂的关于南京浩劫中惨烈屠杀的描绘之后,战争元素即被导演牢牢固定为故事发展和人物心理形成的背景。因为本片讲述的是主人公英国记者何克如何带领60多名中国孤儿,逃离战争,而并非在战火中幸存,所以影片成功规避了对战争的正面描绘,整个故事几乎都是在后方展开,所以除了偶尔飞机蜻蜓点水轰炸,最火爆的所谓战争场面也就是火车站冒着轰炸危险解救壮丁了。曾指导过《明日帝国》的导演罗杰-斯波蒂伍德并未有更多演练好莱坞式宏大动作场面的机会,所以硬要把本片与〈拯救大兵瑞恩〉扯上关系,基本属于混淆视听。而拿何克拯救行为与辛德勒对照看,也难以对位。在故事进展中,何克并没有如后者那样的艰难复杂的人格转变、升华,影片只是通过何克目睹机枪攒射和纵火焚尸就完成了其从记者到具牺牲精神的英雄的成长。之后的大段的篇幅里,英雄只是如白求恩大夫似的表现其国际主义义举。若不是导演一再以“十字架”符号强调其宗教上的精神根源,何克几乎就要沦为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典型人物了。反倒是周润发扮演的新四军在西方视角的诠释下,意外地焕然一新摆脱我党军人苦大仇深的刻板银幕形象,表示出知性、幽默、人性化的西化气质。虽然这可能会令多数国人不能接受,但周润发作为何克精神导师的表现还是交足功课,无可厚非。两人与外国女医生丽的三角恋情,最终既未挑起国族矛盾,又符合民族大义,浪漫抵死之后,可谓着实和谐。
坞外独立电影难讨好
〈黄石的孩子〉其实跟想当然的“好莱坞”毫无瓜葛,它属于标准的坞外独立电影,带着浓重的欧陆文艺片气质。而这并非导演意志所致,而显然是受本片的制片人阿瑟•柯恩的影响。这个曾经7次获得奥斯卡奖的瑞士人的作品包括大家相对熟知的《放牛班的春天》、《中央车站》等。而〈黄〉片从剧作上看,最核心的部分恰好几乎都是来源于上面提到的这两部片:影片故事的大结构建构于杰克在携60多名中国孤儿逃避战火的旅程之上,他本人也在这个旅程中蜕变成孩子们替代性的父亲角色,而这〈中〉片里,则为妇女携男孩踏上寻母旅程并终成为替代性母亲。不同的是本片中孤儿数量更为庞大,“旅程”也因战时环境(饥饿、卫生)和自然生态的恶劣(戈壁、龙卷风)而更加危险,这令影片获得巨大的戏剧空间同时,导演的视觉呈现上也有令人称赞的发挥,最终令本片画面赏心悦目。
相较而言,〈黄〉片聚焦何克与孤儿们情感关系的细腻描绘则基本脱胎于〈放〉片:何克与一群被战争阴影笼罩的有严重心灵创伤的孩子们相处时,担当起老师的角色——教授英文、种粮种菜、打篮球,却不断遭遇“坏孩子”的敌对举动。最开始他被孩子们骗去棒打了一顿,之后最为反叛的石凯称呼他是猪先生,趁着夜雨破坏何克好不容易弄好的发电机,下令让其他孩子捅坏何克贴好的为孩子们挡风的窗户纸……这些都很容易在同样讲述二战背景下法国后方清静学校里的教师教育顽劣学生的〈放〉片里找到对应之处。不同的是顽劣的孩子好教,被战争伤害的心灵却难以康复:亲历父亲被日本人杀害,母亲和姐姐被奸杀的坏孩子石凯为复仇而死;而当何克准备带着孩子们转移时,一直表现最为乖巧的内向的青,却为逃避战争阴影选择了悬梁自杀。性格截然相反的两个孩子,最终都殒命于战争阴影中,由此影片发出全篇中最震撼也最催泪的反战呼喊。可惜遗憾的是影片的对题材和人物的开掘也仅到此为止,没有更多超出意外的发挥。全篇看下来,其实可谓面面俱到:战争给中国人民生命和内心直接或间接的伤害,以何克与丽为代表的外国友人出于人道主义的援救,国共两党军队之间的微妙关系,来自西点军校的全新新四军军人形象,当然还有费足笔墨铺陈涉及四位主角的多交情感关系。。。但诉求点过多却最终给人感觉还是如白开水一般空泛。。并没有给出一个“根据真实人物事件改编”的影片所应有的真实震撼力度。影片在主人公何克的内心历程揭示上因草率而显得过于薄弱是症结所在,他踏上丝绸之路几乎纯属被逼无奈,破伤风致死多少也有因沉溺爱河而疏忽之嫌疑。于是乎,落得个只见风月浪漫,不见英雄伟岸的下场,应该不是创作者的初衷吧。毕竟,何克将自己短暂而非凡生命之旅驻足在了中国西部战火不能伤及的乌托邦。
中外合作制片的尴尬
中外合作制作的案例近年已非鲜见,但合作的效果都未见得好。之前华谊与哥伦比亚的多次合作如《功夫》,日本与激动影业合作的《夜上海》,中华横的《面纱》等,都遭遇市场一头热的局面。前者过于偏重国内口味,则令华谊赚了钱,哥伦比亚则接连赔钱赚吆喝,最终决定终止合作;而《夜上海》和《面纱》都在内地赔了个底儿掉,海外那边也极不满意。到如今的《黄石的孩子》上也面临这个问题。中国观众口味和制作体制与国外实在相距甚远,这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香港电影进入内地市场尚且面目全非代价惨重,何况老外?外资介入中国市场之路,难于上青天,《黄石的孩子》虽有三千万美金制作,但非类型化的叙事,处理中国重大历史题材时面对审查的磨合,都是问题。相信如今影片尴尬状态也跟国内资方其欣然与外方的拉锯战有关。这样的局面,我想更多只会导致一种后果,即国内市场难以预期,商业失利是几乎已成定局;而另一边该片冲击奥斯卡的愿望也会因为艺术上不得以的妥协而变得勉强。制作虽有天壤之别,但情况其实跟国内很多艺术电影类似。
《黄石的孩子》,战争搭台,情感唱戏,可谓近年外国班底制作的中国背景影片里最不隔着的一部。它虽未必能满足主流观众感官刺激的需求,却打开了一扇直面战争和人性的别样的窗,让我们得见别样的风景。但欣赏如此风景的代价,可能未免过大了,大到可以毁灭一家野心与实力兼具的有追求的电影公司。
和周润发主演的在同一天上映令华仔觉得很兴奋,对于媒体宣传的刘德华和周润发在内地电影市场首次pk,华仔并没有表态,毕竟他已经不是那个刚刚进入无线艺员训练班的毛头小子...
08-04-05 0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