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的王小帅开始讲述一个以往自己从不曾说过的故事,故事叫《左右》,说的是一对本已经离婚又各自再婚的中年夫妻,为了救治他们患有白血病的孩子,决定再生一个孩子的故事。《左右》的英文题目是I n L o v e W e T ru st ,翻译过来是“因为爱所以相信”,出自《圣经》中的一句话。
这个温暖充满真情的故事凸显了那些关乎生命、道德、伦理、爱情、亲情的抉择,它折射出芸芸众生的生活一景与情感困扰。王小帅这次讲述的故事,让人看到感伤的同时,也将温暖留在了人们心底。
于是,出征柏林前,《左右》打出了一句口号:离婚了,我们能否再爱一夜。
从《左右》,我们能看到王小帅的过去,这是贯穿他所有电影作品的精神契机:每个人似乎无时无刻不处在清醒而痛苦的自觉中,他们极度地感觉到生命的存在。从《左右》,我们也看到了王小帅的转变:与以往他在电影中描摹的萌芽的爱情、年少的青春不同,《左右》的观察对象是中年人的世界,触碰的是人类最底层、原始的情感与最基本的社会伦理。
刻意地寻找此时与彼时的区别其实有些无聊。或许,王小帅手捧银熊奖杯时,自己的一番感言才是这部电影最佳的注脚:“《左右》是讲人性的,它属于世界。”
演员:抛开表象,看内心
《青年时讯》(以下简称问):与之前您拍的片子比,《左右》是不是有些极端?
王小帅(以下简称答):事件是极端的,但是我的电影很普通。故事的极端引发了很多问题,由此牵涉的人也都因为这些问题需要处理各自不同的麻烦。
问:您怎么挑中刘威葳做女主角的?之前,她出演的《又见一帘幽梦》您看过吗?
答:很幸运的是,我并没有看过她演的《又见一帘幽梦》;但更幸运的是,我看过她更早出演的纪实性电视剧《征服》。我们不可能只凭一部作品就对一位演员下判断,更重要的是要抛开表象,看看她的内心世界。
问:男主角成泰燊呢?
答:成泰燊的电影处女作是由朱文导演的《海鲜》,这部片子我看过。我觉得他是我需要的男演员,他的气质很朴实,适合影片的故事人物。
问:“气质朴实”是不是第六代导演甄选演员的共性?
答:我们这一类电影看重演员的本色出演。这是因为我们的电影不宏大,不需要承载很多意义。而意义本身是会消解掉一个纯粹的事物,并且具有笼统的概括性。在我看来,意义只是电影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所以,在演员的甄选上,他的气质与角色相接近是我看重的。反过来说,偶像型演员反而会破坏角色。
问:这样做是不是有意与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做出区分?
答:还是回到刚才说的。如果这个片子要承载很多的东西,这时候你需要考虑很多方面。以演员来说,他们就不单单只是角色而已,他们是品牌,是号召力。一位大牌明星,他可以扮演医生、律师、农民等角色,不管他扮演得是不是很逼真,这位明星都是这部影片的招牌之一。一部影片承载的要求不同,对演员的要求也随之不同。所以,当一部影片需要更本色的东西来体现时,大牌明星就承受不起。“招牌”与影片的内容不对应,影片也会受影响。所以,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和要求里,选择、搭配演员,这也是我们导演的任务之一。
问:这样的选择和搭配是不是也有成本的顾虑?
答:这个故事放在好莱坞去拍的话,有一两个大明星参与其中,它的成本大概是5000万,它也不可能承载到一亿两亿,因为不需要。我们片子的承载性在那儿,所以也不需要找梁朝伟、周润发这样的大牌,影片本身的承载性也没有那么大。当然,也有一种可能的情况是:一些优秀的演员为了演一部好片子,自降很多很多的身价。这取决于他出演这部片子的意愿有多大。
市场:我为自己的观众拍电影
问:《左右》在国内已经公映了,也已经在法国发行了,而且仅在法国一国的发行就能收回影片的成本。您的影片难道不是拍给中国观众看的吗?
答:虽说《左右》在法国发行了,但是也不可能全体法国人民都去看,观众肯定只是一部分,在中国也是这样。一部年底贺岁片假如有两亿的票房,贡献两亿票房的也是部分观众。虽说每个导演都在努力扩大自己观众的范围,海外大片也在源源不断进入中国,但是再扩大,每个导演还是有自己的观众群,而大片笼络了自己的观众后,也还是会剩下一小部分观众观看小众口味的电影。美国的市场是这样的,欧洲的市场也是这样的。
虽说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但是中国电影工业在世界电影工业版图上只占了一角,中国的电影市场目前也只是在建构自己的体系。这些只能说明中国电影工业刚刚开始局部繁荣。这些“局部繁荣”是为了让中国观众对电影保持热情,然后才可能带动整个的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市场中有许多“空当”,我做的工作是“填空”,让观众不要遗忘这些“空当”。在我看来,这些“空当”就是中国独立电影。回顾中国独立电影走过的路,当这些电影只有三两部时,很多人认为它们是没有出息的。十几年过去,我们总结中国的独立电影时,这一类的片子已经积累了几百部,这十几年就为中国独立电影提供了很宝贵的财富。但是如果没有人做,这十几年就是巨大的浪费。
问:中国电影市场的收益年年攀升,但是诸如《图雅的婚事》、《三峡好人》之类的片子却少有人问津。您如何看待这样繁荣的市场?
答:电影工业的繁荣需要大片,电影文化的繁荣需要小众电影,因为电影文化的繁荣需要更多的影片去丰富。也许,这一部分的电影没有太多观众的认可,但它们可以获得其他方面的认可。
大陆有上海电影节、金鸡奖,台湾有金马奖,香港有金像奖,这些奖项给予的标准并不是票房的多少,它们躲在热热闹闹的票房背后。
奖项:它们躲在票房背后
问:中外编剧们都在开大会。您偏偏在柏林电影节得了最佳编剧的银熊奖,会不会觉得这个奖获得的时机有点意思?
答:有时候导演的某些情感无法通过其他人传递出来时,他们会自己写本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电影工业来说,编剧和导演只是工种的不同罢了。
电影节的评委把这个奖颁发给我,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个故事从原形态到电影形态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问:焦雄平一再强调,奖并不重要。冯小刚也说,他一生从未得过什么电影的奖。奖、观众、市场三者的关系您是怎么看待的?
答:奖对导演来说,对电影本身来说,还是非常重要!但是在现在这个商业的环境里,纯文化的奖项与市场之间的脱节,造成了市场与奖项之间的矛盾,这是社会环境造成的。但是不可否认,一位专业的工作人员得到了一项专业的奖项,他肯定是非常高兴的!我想,冯小刚导演做梦也想拿一个奖。当然,就算不拿奖,冯小刚导演也是观众心中的“无冕之王”。这当然也是值得高兴的。奖项是任何人都期待的,文化和商业也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我也希望自己的电影有很好的票房,我不会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地认为票房不重要。冯小刚导演了不起,但是张艺谋导演更了不起,因为他曾经拿过那么多的奖!就我个人来说,自己做了这些年电影,参加了这么多世界一流的电影节,从中受益匪浅。我想,能从世界电影节中有所得才是电影节的意义所在。
问:王超、贾樟柯会以片子养片子,他们兼顾独立影片的同时也做一些商业的片子,甚至是广告。您会走这一步吗?
答:我比较笨拙吧,没他们聪明,所以到现在,还是很穷,我看有必要发动社会给我捐款。(笑)
许多事情并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不要忘了,这是一个社会,国家应该帮助,人民应该团结,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作为中国公民的优越感。不要让大家觉得当中国公民很累,不要让大家觉得当中国公民就该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事情有时候是能解决的,有时候是不能解决的。对我来说,大家的帮助应该是手挽手走进电影院,看一看王小帅的《左右》,帮一帮我。通过帮助一个人,慢慢养成观影的习惯。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离开自己的家,走进电影院,不再蜗居在狭小的单元里。
对我的帮助其实不是捐款,而是大家应该走进电影院,放弃在家里看电视、下载电影的习惯,恢复过去美好的习惯。当人人都这样做了,看电影的习惯就养成了。
•个人简介•
王小帅,1966年1月1日生于上海,1981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85毕业,同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9年毕业于电影学院导演系。自筹资金完成处女作《冬春的日子》,该片被BBC评为电影诞生以来的100部佳片之一,同时也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影片;1998年,《扁担•姑娘》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角逐金棕榈大奖;2001年,《十七岁的单车》获得第51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2005年,《青红》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08年,《左右》获得第58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