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4年-2008年
独立导演们们纷纷回归体制,尝试在体制内创作最大限度符合他们诉求的影片。为了争取那被国内外大片和合拍片挤压得所剩无几的国内市场份额,同时又不放弃已经建立起的国际市场,独立导演们面对更高难度的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里外不是人的状况。2004年初,王小帅执导的《十七岁的单车》,经电影局重新审查通过,他本人也解禁恢复导演拍片资格,继贾樟柯后成为第二位当年被解禁的独立导演。王小帅多年后再次回归体制的尝试《青红》,不仅难得保留了最大的完整性,更进一步登顶次年的戛纳电影节,并获得评委会奖,但面对市场仍然无能为力。而这也是大多数独立电影面临的全新的困境。
而2007年始,电影审查又出新的状况:对于过于灰色,不够和谐的电影作品,及时审查通过,也不能进入院线。
不可否认的是,独立电影在进入体制后,创作成就不但没有停滞,反而更加辉煌。2006年开始独立电影开始进入收获期,拿奖到手软。创造中国电影前所未有的辉煌。
而到了2008年,电影审查突然又突然收紧,3月最新颁布的最新电影审查方案细节,编剧又将提出更为严峻的问题……《左右》属争议题材,先夺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奖项,后公映,已属巨大成功。
刘奋斗《绿帽子》在纽约翠贝卡电影节上夺得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奖。该片具有罕见的叙事爆发力及表达自由度。刘奋斗成为新一代坚持体制外自由创作导演的代表。而更多甘于此创作状态的是利用DV创作的导演,如保持高产的酷耳电影先锋崔子恩,坚守工业体制外创作的导演应亮(《背鸭子的男孩子》《另一半》)
2004年王全安凭借《惊蛰》入围金鸡奖,并获影后。实现独立电影于国内主流评奖中零的突破。
2004年,贾樟柯首部体制内通过作品《世界》在入围威尼斯竞赛单元后,遭遇国内市场冷遇。
2004年以降,更多导演回归体制:刘浩《好大一对羊》,刘冰鉴《春花开》,王超《日日夜夜》等一大批独立电影,因不备商业性均难以进入院线。
2004年,80后的女导演刘佳茵只耗费6000元,全剧组只有包括自己在内一家三口,拍摄出了惊世骇俗的杰作《牛皮》,横扫当年各大影展,并被法国院线转成胶片上映。其对中国独立电影发展的启示不亚于当年的《小武》。
2006年王超的《江城夏日》获得戛纳“一种关注”最佳影片。随后贾樟柯《三峡好人》问鼎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刘杰《马背上的法庭》获地平线影片单元最佳。
2007年初,王全安《图雅的婚事》又问鼎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中国独立电影在国际上疯狂拿奖,辉煌程度史上罕见……但与之对照的是国内票房惨淡的尴尬局面。
![]() |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5位国际知名导演掌镜拍摄了他们眼中的北京;而为了迎接两年后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上海电影集团与上海世博土地控股公司合作...
08-03-26 05: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