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影 Movie > 贺岁档影片质量报告 > 影协报告

从《集结号》解读中国电影艺术创作类型的嬗变

  根据《集结号》的故事内容,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是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主旋律”电影大片。因为其主题表现了社会主流的人和事;具有讴歌爱国、和平、团结和积极进取等向上的主旨,以及革命战争场面加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然而,《集结号》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导演冯小刚的艺术转型;也标志着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也是可以通过一个普通小人物的普通生活来反映的;同时更是标志着中国电影主流文化类型——“主旋律”影片类型化模式的一种具有里程碑式的嬗变。

   关键词:中国电影艺术创作、《集结号》、主旋律、主流文化类型、嬗变


  中国电影主流文化类型与“主旋律”类型片

  中国“主旋律”电影作为当下中国电影主流文化类型中的主要类型片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创作被频繁提起的重要话题。

  作为政府电影主管部门——国家电影局近二十年来一直倡导着“主旋律”电影的艺术创作,并为“主旋律”电影的摄制工作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大力支持。然而在国家支持的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在电影市场被不断提及,即“主旋律”电影叫好但不卖座。久而久之,中国观众对政府大力倡导的“主旋律”影片形成了一种排斥心理,使得“主旋律”电影变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平台下的票房“毒药”。

  其实,重温中国电影发展史的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拍摄过不少优秀的革命题材影片。尽管当时还未有“主旋律”及“类型电影”的称谓及电影分类界定,但这些影片作为当时中国电影的主流文化类型,一直受到广大中国观众以及外国友人的深深喜爱。其故事内容不仅被观众津津乐道,而且影片中的主角还成为了当时的时代明星。

  为什么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年轻人豪情壮志的中国主流电影,在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被定义为“主旋律”电影后,却渐渐地被中国观众漠视了、生分了和排斥了?

  一个原因是时代变化了。从新中国初期到20世纪的60年代,中国电影的十七年几乎是在动荡中步履蹒跚地渐次发展的。除了技术上的因素外,政治气候成了明显的风向标在引导和影响着中国电影艺术的创作。但是那个时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严密封锁,再加上爱国主义的热情,一般民众都是在电影欣赏中完成社会主义政治教育的。所以,尽管当时的电影主流文化类型已被明显地贴上了政治标签,但大多数的中国观众对“政治式”的故事内容却并不排斥,并还在社会生活中以影片中的人物事迹激励自己、约束自己;“文革”十年中的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则以政治内容为创作标准,几乎拍摄的每一部电影故事内容都将革命意义上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当下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当时的电影主流文化类型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种极端政治性的电影,电影已经不是一种娱乐的文化商品,而是变成了一种政治教育工具;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以来,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开放的途径获得多种文化娱乐的方法。以往单一的看电影文化娱乐消费模式不断地被接踵而来的其他文化娱乐方式所侵蚀着。再在电影艺术创作上重复过去那些传统的政治说教手段和手法显然已不能满足当代年轻人的欣赏口味。电影开始回归其娱乐的本质。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人们的电影文化欣赏水平在电影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被渐次提高了。当下能够到电影院去进行精神文化消费的观众是所谓的城市“中产阶层”。这个阶层的特征是文化水平高,受到过大专以上精英教育程度的熏陶;有着相对固定的职业和小康水平的经济收入;基本有房有家。这个阶层的观众占据着全国电影观众的80%以上甚至更多,他们每年贡献给中国电影产业的消费支出约占到90%以上,是电影票房不可忽视的重要支撑力量。他们对电影艺术的欣赏程度要求极高,基本排斥那些虚假的、政治口号式的、艺术内涵低下的电影。由于他们几乎可以左右着中国电影艺术创作的文化指向乃至影响到当年的票房收入。因此,当下许多实绩不足、感染力不够、艺术价值不高的所谓“主旋律”电影作为政府倡导的主流文化电影类型不能受到这些中产阶层观众的青睐自然也在情理当中了。

  因此,如何改进“主旋律”电影的社会名声、拉近“主旋律”电影与观众的欣赏距离就成为了当下电影艺术创作中的主要问题。电影《集结号》的适时问世,犹如点燃了中国广大观众对中国“主旋律”电影大片的期待之火,将“主旋律”电影的转型问题又一次地搁置到了台面上。

  

  “主旋律”类型片与《集结号》的嬗变

  应该讲,《集结号》的问世,不仅可以看作是冯小刚创作类型的转变,更可以为当下中国主流电影文化类型影片——“主旋律”电影的嬗变奠定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标杆。

  其原因在于,一是片中虽然讴歌了一个革命老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但主人公却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连级干部。这在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中是比较少见的;二是虽然片中有着极其惨烈的战斗场面,但只是一个局部的小战斗,当事者也只不过是连队的40几个弟兄;三是本来退伍病休后可以颐养天年,但主人公却并不领情,甚至不顾组织上的劝阻,不断执拗地为死去的弟兄们申冤。

  影片《集结号》的一系列故事内容在影院放映时不断地冲击着观众对“主旋律”电影进行价值审美后产生的疲惫神经,传达出与以往“主旋律”类型片绝不相同的情感信息。

  特别是在电影已经进行了多年创作变革后的今天,其故事内容和表达方式更具有典型意义。原来主旋律电影是可以这样创作和拍摄的。不能否认,冯小刚个人的英雄主义情结也在影片的主题设定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说:“我是性情中人,拍了一部很性情的电影……,没想到点火就着。这个民族骨子里的热血和激情被谷子地这把柴火给煲烫了。”[①]他把多年来酝酿的主流意识通过这样一部影片的内容给表达了出来。这的确是当下很多还在拍摄“主旋律”的电影创作者们所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是政府电影主管部门值得深思的一个社会现象。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集结号》作为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主旋律”电影大片,不仅表现了社会主流的人和事,具有讴歌爱国、和平、团结和积极进取等向上的主旨,而且通过革命战争场面加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的描写,标志着战争题材的影片也是可以通过一个普通小人物的普通生活来反映的。这为中国当下主流文化电影类型的艺术创作竖起了一面人性化回归的标志性旗帜。

  同时,它的里程碑式嬗变也为中国特有的主旋律电影的主流文化类型——“主旋律”影片创作类型的转型带来了一个新的契机,是值得大加赞赏和推广的。

  

  结语

  当下,“主旋律”电影实现叫好又叫座是一件极其难得的事。

  如何将商业元素有机、多元地下载和吸收到主流类型电影中去,对时下还在不懈努力进行“主旋律”艺术创作的主流电影导演们是一个既要面对、又要正视的重要问题。

  现在,融商业元素的艺术片或融艺术元素的商业片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国电影观众的青睐,各种多元题材的影片也在作为中国电影的主流文化类型被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普遍看好。因此,在推崇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审美价值时,还原社会现象的本来面貌就成了电影观众基本需求之上的审美要求。

  猪年岁尾,冯小刚给大家开了一个好头,《集结号》不仅在票房收入上全线飘红,且在社会效应方面也赢得了很好的口碑;现在,他已给主流电影导演们吹响了向社会主流市场要票房的《集结号》,那么。我们还在等什么呢?

  冲啊!只管向前冲啊![更多姚国强精彩评论]

  
(责任编辑:麒麒)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