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届德国柏林电影节于昨日(17日)凌晨落下了帷幕。内地唯一参赛片《左右》,再次延续了华语片近年来在柏林电影节上屡获殊荣的优良传统,摘得最佳剧本银熊奖。导演王小帅在亲吻银熊奖座的同时,不讳言这个奖对于《左右》在内地发行的重要性,“这个奖会让内地的院线和发行公司认识到影片的价值。
然而,回想去年赢得柏林金熊奖的《图雅的婚事》,最终在内地仅有200万元票房进账。今年这座首次设立的“最佳剧本银熊奖”,又能为《左右》兑换多少票房呢?对于这样的问题,王小帅和他的制片人黄先生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在他们看来,像《左右》这样的电影的票房,应该从档期和拷贝投入等方面综合考虑,而不是仅仅瞄准一个总票房数字。
关于票房:得奖是一种鼓励
《左右》开拍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前年10月,原本预期该片会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或者威尼斯电影节上亮相,但却因为“后期”问题一再错过。入围今年的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左右》有些势在必得的架势。作为今年首部亮相柏林的参赛片,剧组所有成员一直没有离开德国,直到颁奖礼当天。按照电影节的传统,只有听到得奖风声的影片,其剧组成员才会等着走闭幕红毯。
王小帅在得奖后的一席感言颇具深意:“对现在的中国电影来说,一直在大的电影节上拿到重要奖项。但在票房上,小成本电影的生存环境并不好,一直在大的商业片夹缝中求生存。这次得奖其实是一种鼓励。让院线、发行公司认识到影片的价值,能够继续相信中国电影。”
对于像《左右》这样几百万元成本的电影,在没有艺术院线的内地电影市场上票房情况一直不容乐观。据统计,前年威尼斯金狮奖获奖影片《三峡好人》,最终内地票房200万元,这个数字与去年柏林金熊奖获奖影片《图雅的婚事》的票房不相上下。王小帅上一部在戛纳赢得评审团奖的《青红》,其在内地市场的票房也不过300多万元。唯一的例外只发生在2005年,顾长卫的《孔雀》赢得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同步在内地公映的该片赢得了1000万元的票房。
在出征前,《左右》曾预定3月8日全国公映。但在柏林得奖后,《左右》的制片人黄先生,却表示“该片在内地的公映时间和拷贝投放规模都尚未确定。”是否因为得奖对票房的期待有所不同,导致该片的发行策略有所调整?或者说,一开始就是为了顺利发行,才考虑参赛柏林?“当然不是。这次得奖是出乎我们意料的,”制片人黄先生介绍说,“这部电影算是王小帅文艺商业片的尝试,是为中国观众拍的。去柏林更主要的目的是卖片。当然现在得奖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但并不是说为了公映才考虑去参赛。”
对于《左右》未来在市场上的放映情况,制片人黄先生表示很难估计,“我们不是仅仅看总体票房,而是看单拷贝的票房平均值,追求投入产出比。当然,我觉得《左右》的总体效益肯定会超过《青红》。”
关于电影节:坚信《左右》有观众缘
2001年,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在第51届柏林电影节上赢得了评委会大奖银熊奖。虽然因为审批的问题,《十七岁的单车》至今没有在大银幕公映,但这部电影为王小帅打下了内地观众群的基础。
其实,王小帅与柏林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93年。他的首部电影《冬春的日子》就曾入围柏林青年导演单元。近两年,王小帅的作品产量不高。原本在《青红》戛纳得奖后,王小帅计划把“童年自传”《我11》搬上银幕。但因为种种原因,赢得釜山PPP计划辅导金的《我11》迟迟没有开拍。
因为一则真实的新闻报道,王小帅迅速炮制出了《左右》的剧本并投入拍摄。如果说王小帅之前的电影,一直纠缠于青春期所面临的成长的残酷,那《左右》可以算是一次转型,因为王小帅的视角投射在了成年人的道德观念,以及他们的成长选择问题上。用一句话形容,王小帅说“《左右》是一部很好看的文艺类型的商业片”。影片在柏林首次放映后,既有买片方为影片传递的现实而触动进而感动的,也有影评人觉得该片流于表面情节,故事更接近家庭伦理剧。
而在王小帅看来,《左右》是一部不论中西方都很有观众缘的电影,“在做《左右》的过程里,我看了一百多遍,在柏林又看了一遍。我觉得观众接受这个电影是发自内心的,这种感觉让我很踏实。我相信这个电影不管在哪里放都是有观众缘的。”
出征柏林前,王小帅曾对得奖表现得信心不足,说自己已经无所谓期待,只期望更多人看到《左右》。不过,最终擒获的是“最佳剧本银熊奖”,虽然该奖项和《青红》赢得的“戛纳评委员会奖”一样,都不是电影节的官方常设奖项,但对王小帅而言,这毕竟是他第一个个人工作奖项。“我很珍惜。”王小帅说。他同时还表示,参加电影节给了自己很大的动力,因为国际影坛上的许多不可替代的作品都是通过电影节的平台走出去的。王小帅说,在日后做电影的过程中,他会一边关注票房问题,一边依据电影节的门槛做一些好电影。
王小帅:大概会在三月初上映搜狐娱乐:您前段时间曾说打算拍商业电影了,那对于《左右》有什么票房成绩上的期望?王小帅:我觉得商业片这种说法还需要沟通...
08-02-18 07: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