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影 Movie > 《大灌篮》 > 《大灌篮》评论

人生要有梦想 《大灌篮》:青春体育片大拼盘


  作为商业电影中的重要类型,运动类电影一直是华语电影的一个软肋,近年尤为明显。由朱延平导演、周杰伦主演的《大灌篮》显然也无法弥补这一缺憾—虽然以篮球为电影主题,但这只是这部台湾偶像剧电影的一个时尚外壳。

  由朱延平执导、周杰伦主演的《大灌篮》2月7日在内地上映。《大灌篮》的两幅宣传海报南辕北辙,让人摸不着头脑。一幅为周杰伦手拿篮球,一副篮球巨星的派头;另一幅则是周杰伦穿着奚仲文设计的中式短褂棉袄,走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上,活像当年“周董”那些中国风歌曲的MV画面。

和《大灌篮》的英文片名“Kungfu Dunk”一样,第二张海报彰显的正是这部电影中国功夫和日本漫画《灌篮高手》(Slam Dunk)的嫁接。动用了海峡两岸和香港精良幕后人员拍摄的该片,是一部集动作、体育、漫画、搞笑、偶像于一身的“拼盘”之作。

  “功夫篮球”与“少林足球”

  《大灌篮》未映之前,就有人不断将其与周星驰2001年拍摄的《少林足球》相提并论。借鉴也罢、抄袭也罢,众口一词表示相像,但导演朱延平矢口否认该片与《少林足球》有关,他表示:“除了最终正义战胜邪恶之外,两片毫无相像之处。”朱延平和周杰伦一再表示该片讲述的是一个“笑中带泪”的故事。

  “人生如果没有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两样?”这是周星驰在《少林足球》中扔给观众的关于尊严和梦想的一颗“炸弹”。昔日英俊的“黄金右脚”变成了落魄的流浪汉—这样一个从“英雄”变成“狗熊”的形象,隐喻着曾经繁华的香港在亚洲金融风暴和SARS的多重打击下陷于迷惘的群体状态。影片最终为这样的一个状态找到了振奋的出口,也难怪在全港创下6000万港元的票房纪录。

  《大灌篮》并没有这样的社会大背景。朱延平执导影片的初衷是“想拍一部让人真正热血沸腾的篮球电影”。在他看来,其他的篮球电影对篮球的招式和精神的表现都还不够,包括美国的《空中大灌篮》,也“只是乔丹和一群动物的表演”,没能体现出NBA赛场上“每秒都令人兴奋和激动”的血脉贲张的气氛。朱

  延平是一个篮球迷,因为身材不高,在学校校队中总是以“骚扰对方主力、引诱对方犯规”为己任。能成为球场上的英雄是他从小的梦想,他也坦言,自己早在拍摄《旋风小子》时就“以权谋私”,让林志颖在少林寺里双腿绑着铅桶打过篮球。这样一个单纯的球迷拍出的《大灌篮》,必然是以塑造球场上貌不惊人的天才型篮球少年为主要任务。同样的,周杰伦从不被认可的音乐天才到红遍全亚洲的一代巨星的经历,也成了《大灌篮》再创作的素材。

  在《大灌篮》里,无论是英雄还是新人,只要球技好,就会受到媒体和粉丝的追捧。他们的目的只是战胜“邪恶”的对手,克服自我弱点,最后赢得比赛。而在《少林足球》中,比赛被赋予了更多国家和政治的背景,与周星驰在汕头大学对话的学者李欧梵就认为《少林足球》“里面已经有一个模糊的祖国背影:足球的国家比赛”。不管这样的“解构”是否是周星驰的本意,但显然功夫和足球都不是周星驰要表达的重点,用少林武功来踢球只是电影中主角实现理想的手段而已。

  日本漫画+台湾青春偶像剧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井上雄彦的漫画《灌篮高手》在当时的亚洲青少年中引起了一阵篮球风潮。那时候正处美国NBA篮球极度偶像和英雄化的年代,《大灌篮》中的主要演员周杰伦、陈柏霖、刘田井宏、陈楚河都在学生时代看过《灌篮高手》,也分别在自己的学校里参加过篮球队。周杰伦更是篮球的痴迷者,在他看来,“当年NBA的乔丹、罗德曼、皮篷和《灌篮高手》中的流川枫、樱木花道一样,是我成长

  过程中的英雄”。学生时代的周杰伦留起了流川枫似的飘逸中长发,穿着11号球衣,和另一位同学一起在球场上分别摹仿流川枫和樱木花道的动作,以期引起女生们的尖叫。

  《大灌篮》试图用真人电影的方式圆一个80年代前后生人的梦。电影中的4个篮球少年,均被赋予漫画式的人物造型和性格设定,在篮球动作的设计上更是漫画味十足。朱延平和周杰伦都说“功夫”只是辅助,电影的重点是对篮球招式的刻画,并把漫画中极尽夸张的灌篮动作和NBA球场上的精彩入球融合一起。《大灌篮》的武术指导程小东也曾经在《少林足球》中担任武指,然而他却对篮球毫无兴趣,甚至连篮球的

  基本规则也一无所知,只是在拍摄夸张的篮球动作时负责让演员吊好钢丝。影片中用功夫去打篮球的部分加起来不足10分钟,很多炫目的篮球招式都更像是把漫画中的画面连贯起来。此外,影片中还有一些停顿的特写镜头,完全采用《灌篮高手》中的漫画构图形式,不禁令人感到制作方在想象力和新的视觉效果方面乏善可陈。

  励志激情的日本运动影视一直是亚洲青少年的良伴。不过从《排球女将》到《网球王子》,运动漫画和影视作品中的价值取向也一直在变化,从早期“团结拼搏”的女排到现在“个性至上”的网球,多少可以窥见各时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变化。

  与其说《大灌篮》受到情感浓烈、个性十足的日本运动影视的影响,不如说它的本质还是台湾的青春偶像剧。首先,导演朱延平曾经执导过很多青春偶像为主角的电影,《大灌篮》中无论是偶像造型、性格设定,还是关于爱情和亲情的描写,都逃脱不了台湾偶像剧的阴影。周杰伦自己在看过电影后向记者表示,“这部电影各个方面的情绪,包括爱情的部分,都很淡”。影片在刻画主角克服心理障碍、男女爱情、队员友情、父子亲情等各种不同的情感时,用力比较平均,几乎没有特别突出的部分。连最终取得胜利时的一波三折都显得不够扣人心弦,并没有去刻意营造日本影视作品中百折不挠、“打不死的小强”的精神,而更像被浓缩了的台湾青春偶像剧,猜中了开头也猜到了结局。

  二周PK,“失败也光荣”

  《大灌篮》中的群戏可谓各自为政,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的演员,风格毫不统一。这些经验十足的演员都用自己脸谱化的演技鲜明地刻画了角色,但放在一起感觉完全无法融合,包括黄健翔用他著名的解说方式来解说篮球的桥段,也无法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周杰伦在阐述《大灌篮》的两大重点时表示,一是“团结最重要”,二是他和曾志伟之间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催泪”表现。这两点也的确说明,影片的重点并非喜剧部分。朱延平对影片有“笑中带泪”的阐释,同期上映的《长江7号》也打着“笑中带泪”的旗号,看过两片之后,《长江7号》的确能让人笑中带泪,而《大灌篮》的过分混杂多少让人有看春节联欢晚会的错觉。

  《大灌篮》的焦点是周杰伦,对于媒体把《长江7号》和《大灌篮》称为“二周PK”,朱延平和周杰伦都表示默认。周杰伦更是觉得,有人把自己和偶像周星驰相提并论就已经是一种胜利,就算失败了也是件正常的事情。而事实上,周星驰的电影是在解构现实社会图景,草根小人物的梦想是永恒的主题。《大灌篮》则是各种元素的大杂烩,即便周杰伦在演技上有所突破,也实在不具可比性。

  《大灌篮》的幕后团队可谓人才济济,武指程小东、摄影赵小丁、美指奚仲文在各自的领域都是顶尖高手,光从名单上看,甚至比《长江7号》的幕后团队还要豪华,但在题材的限制下,其表现也只能算是不过不失。片中最引人关注的特效部分,由曾经制作《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集结号》的“视点特艺”完成。其中90%的特技都用在了篮球招式上,力图让那些夸张的打球姿势看起来更为可信,用朱延平 的话来说,“都是用在了让人看不到的地方”。到了片尾,朱延平又用特效营造了一个时光倒流、摄氏零度的冰封世界,在视觉上给人一定的冲击,但比起《长江7号》中贯穿始终、充满童趣的外星狗,依然有不过瘾的感觉。

(责任编辑:狐狸雨)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周杰伦 | 周星驰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