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香港电影频道 > 影人大排档

李翰祥:邵氏风月情


  无论如何,风月喜剧只是李翰祥的游戏之作,这一点是连他自己都无法否认的。

  既然是游戏心态,难免松散随意,譬如以折子戏结构拍风月喜剧,几个故事凑成一部电影,就是李翰祥偷懒的表现。朋友李昆就回忆:“很多时候,就靠我们这些人,忽然间听到一个什么笑话,回来说给李翰祥听,让大伙儿一块儿笑笑,他拿来润饰一下,就是很好的喜剧素材。其中《乾隆皇君臣斗智》这个故事,一大半是杨志卿在片场讲给李翰祥的。”

  虽然是游戏心态,涉及传统文化的还原考究,李翰祥却比谁都认真严谨。好像风月片《北地胭脂》中同治大婚的洞房就是对故宫坤宁宫东暖阁的刻意仿造。拍《鬼叫春》时,正值兵马俑出土,李翰祥立刻仿照兵马俑装束,做成岳华等古代将士的戏服,追求古味古韵。另外,岳华在《乾隆下江南》中饰郑板桥则被李翰祥要求勤习“六分半书法”,为的就是追求真实,拍摄一镜到底。

  


  不过,从另一方面说,李翰祥对传统文化风貌的还原,看似真实严谨,实际也充满艺术家的想象力。《乾隆皇》系列对老北京民俗风貌的描述,各类叫卖声、旗人见面请安的礼节等等,李翰祥拍得既地道又有味道,但等日后真正回北京拍《八旗子弟》,在原地实景拍摄,风情反而不如邵氏片场。同样的例子还有《倾国倾城》,李翰祥将慈禧的寝宫拍成富丽大殿,符合观众对皇家后宫的意淫想象,但故宫的真实场景其实小得可怜…

  李翰祥拍风月片、骗术片、清宫片,无论剧本是否游戏随意,考究是否认真严谨,没有当时邵氏的全力支持,提供自由的创作环境,都很难保证水准。据李翰祥女儿李殿朗回忆:“爸爸除了自己当老板拍戏之外,只有替邵氏拍戏才有这么大的自由空间,邵老板从来不会要求他出一个完整的剧本,才让他开工。”再者,拍《倾国倾城》时,李翰祥要搭个大殿的布景,一个邵氏影棚不够,一向以小气著称的方逸华居然也同意将两个影棚打通来拍——当然,享有这个特权的只有李翰祥一人,打通两个影棚拍戏在邵氏片场亦仅此一例而已。

  


  如今看来,邵逸夫对李翰祥确实仁至义尽,不仅不念前嫌,还对他的创作大开绿灯。20世纪70年代末,李翰祥接洽回内地拍戏,本来去意已绝,后因计划未能落实,要求再与邵氏续两年导演约,对此邵逸夫毫无意见。到1982年计划落实,李翰祥只完成邵氏十部戏约的三部,老板也未刻意刁难,放他走了。正因有了这出“邵逸夫三纵李翰祥”,才令李大导演一直心存感激,90年代居然主动回来还片债,以包拍形式,赴泰国和韩国套拍《竹夫人》、《半妖乳娘》和《少女潘金莲》三部三级片。

  以李翰祥的影坛地位,凭他拍“黄梅调”片积累起的观众缘(尤其女性),居然改拍骗术片、风月片、世俗喜剧,实在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但不应忘记,当年李翰祥胸怀理想去台湾构筑电影乌托邦,结果屡屡被骗,更被身边的朋友算计,回港时已到绝路。虽蒙邵逸夫收留,但因理想受挫看透世情,是以其风月喜剧骗术奇谭,有强烈的犬儒心态,对人性大肆嘲弄,对道德风尚更是不屑一顾,《牛鬼蛇神》居然将宗教胜地拍成尔虞我诈的骗子大本营,被马来西亚禁映自也顺理成章。既然找不到理想,不如先为老板多怕些赚钱的戏积累资本。时值20 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年轻男性成为观众主流,暴力色情搞笑有了市场,功夫片大受欢迎,风月片当然也不愁卖座。此时李翰祥改弦易辙,正好得其所哉,开创风月片潮流,绝非偶然!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长江一号)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李翰祥 | 邵逸夫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