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香港电影频道 > 秘闻大踢爆

香港电影总结2007:票房黯淡 生死存亡

 

  2007年,只有51部香港电影上映,数量上再度平了2006年的最低记录,票房上也是深深探底,与过去几年大同小异,值得一点点欣慰的是质量有所回升。绝对无诚意无口碑的电影相对减少,香港电影人在死亡的压力下,求新追变的精神拿出来不少,彻底认识到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只有死路一条。

部分电影人连年北上合作终于开出新硕果,华语电影闯出新格局。而年轻导演也有新路可走,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固然要建立自信,但也不可抱太乐观态度。

  1、电影两极分化

  一路北上,追逐票房

  一路坚持,港味至强

  如今的香港电影,大制作基本上都需要内地资本、内地市场,事实上已经融入华语电影这一新概念之中,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归宿,可以说是“天蚕变”,没有别的途径。从年初的《门徒》到年尾的《投名状》,尔冬升、许鞍华、陈木胜、叶伟信、陈可辛、张坚庭等导演,和他们中高投资的电影,只能将内地市场作为重点开挖掘。相对例外的香港著名导演,也许只有杜琪峰,他和回归后的韦家辉联合导演的《神探》,因其意识大胆早就预料到内地上映无望。通过观察香港票房榜可以看出,过千万便可以弹冠相庆,达到3千万已然问鼎三甲。在东南亚市场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内地是个蓬勃发育的市场,2007年总票房又要增加数亿。蛋糕越做越大,这是最好的利好消息。

  但问题接踵而至,供求关系既然厘清,那么电影作为商品,必须要经过当地的质量检查、适应当地观众的口味。要追逐票房,一定要坚决采用内地的游戏规则。首先电影局要审查,这个是红线,不能违抗。其次,内地观众更喜欢大场面、大明星,那就堆给他们,这个是黄线。2007年香港电影人推出的电影,总体上与电影局、观众比较和谐。《门徒》讲禁毒、《老港正传》谈本港左派、《男儿本色》塑造热血警察、《跟踪》树立特种警察、《兄弟之生死同盟》演黑变白、《投名状》反思战争、兄弟和人性,并且以上电影都在不同程度的迎合内地趣味,在票房上于两地也可以算是成功,在传统港片与主旋律要求、三个代表之间搭建一个看不见的精神桥梁。比较前几年,香港电影人的妥协或者说是适应能力提高能力很多。事实上,读者不要激动,千万不要认为我在暗示些什么。话说当年1980年代及其之前,台湾地区是香港电影最重要的市场之时,香港电影也是这般应对。

  还有一小部分作品及导演坚持香港特色电影的创作,尤其是以邱礼涛的《性工作者十日谈》(68万)和《降头》、叶念琛的《十分爱》(1219万)、彭浩翔的《出埃及记》为最出色,除却叶念琛在刘德华的支持下已经成为香港新一代导演中具有商业回报的文艺导演,其他三部电影是不被目前内地电影审查所欢迎的电影,彭浩翔用女人姐妹团杀男人做噱头,集中力量对两性角逐和警察建制进行质询,利用荒诞效果达到目的。而邱礼涛的电影则是继承了香港三级片和B级电影制作的遥远传统,但是无论是悬疑恐怖、怪力乱神,还是对色情行业、边缘人群的关怀和分析,在不能进入内地市场的前提下,本港也没有多少反响,在商业上可以说是惨淡经营,可惜了邱礼涛的诚意,尽管在世界各地分布着一些粉丝,尤其是内地其实有很多铁杆。与过去几年相比,今年没能达到百万港币票房的香港电影不到10部,值得肯定的还有上映的电影里面滥竽充数的DV制作基本销声匿迹,不过这也使得很多三四线演员工作机会更加减少,幕后技术人员获取经验的机会更加渺茫,整个香港电影工业现在已经不足8000从业人员。


  2、媒体生死相望

  一本正经,猝然死亡

  一本严肃,渴求荣光

  2007年1月,《电影双周刊》宣布暂时停刊,并表示将寻找新的资金。2007年,《香港电影》月刊创刊,由内地大嘴传媒《看电影》和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合作。前者风光三十年,不但创办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更是见证和记录了香港电影最辉煌的1980年代,但是自从1990年代后期之后,随着香港电影和香港经济的衰落,《电影双周刊》也在加速滑落,终于宣告停刊。这是时代的遗憾,也是香港作为一个消费城市,在娱乐方式多样化的时期,香港市民更多喜看八卦传媒,对于明星的关注远远多于他们的作品。即便从GDP来比较,电影在整个娱乐产业非常落后于电视、音乐,结构性的困局几乎无法自拔。

  当2006年只有51部香港电影时,连封面封底都很难做。更加令杂志举步维艰的是主持人的态度,施求一、陈柏生作为老板和主编对电影有着难得的忠诚度,拒绝炒作和八卦,因此难得获得广告及更多关注,发行量也就日渐萎缩。从根本上讲,香港只是一个600万人口的城市,能够有多少电影观众和电影杂志读者呢?以《色,戒》做一点不完整统计和分析,近5000万票房,据说有大约2000万由内地观众奉献,票价平均约60元,也就是50万观众,那么能有多少人购买30元的电影杂志?《香港电影》已经出版两期,其中访谈和专题都《看电影》提供,运营成本比《电影双周刊》轻松得多,而大嘴传媒的资本、工业化操作也比较后者的个人及游资支持稳定,但目前市场反映尚不能乐观。

  3、票房暗淡无光

  香港两亿,实在勉强

  外语七亿,连年逞强

  自从《侏罗纪公园》一举冲锋率领外语电影超过华语电影之后,就再也没有逆转过。这个部分其实没有多少废话值得啰唆,但为了稿费的缘故,并且版面也好看一点,还是多少要说一些。算上《色,戒》和《不能说的·秘密》,有八部华语电影超过千万票房,但是也占据了华语电影总票房的多半,《投名状》还在继续上映,倒金字塔的格局依旧没有改变。周星驰的《长江七号》、吴宇森的《赤壁》、李仁港的《三国志之见龙御甲》等在2008年上映,从数字上看绝对比今年好看,但是也改变不了中外电影的比例失衡的现象。2007年有超过250部外语电影在香港上映,其中好莱坞大片经常垄断多数银幕和戏院,这一点和内地有着一定区别。内地有政策在制约外片,同时五年以来的华语大片已经逐步摸索到正常状态,2007年就有7部中外电影过亿元票房,这也彻底导致香港电影近乎成为内地市场的附庸。


  4、投资公司彷徨

  转让有之,勉强有之

  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香港经济就不再具有1980年代的超强活力。流动性资金的减少,导致整个电影产业的危机,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这么多年来就很少有大佬进入,林建岳和杨受成进入电影制作业,但也不再如邵氏、电懋、新艺城、嘉禾、中国星等老牌电影公司那样具有持续、稳定的产量。当中国星停产、嘉禾处于植物人状态,大电影公司也不再玩卫星公司制度,而寰亚、英皇、骄阳、银都、银河映像、东方、寰宇等大大小小的电影每年也大多不超过三部的情况下,香港电影处于单兵作战的危险境地。就在大公司制度即将消亡的情势下,来自内地的橙天收购嘉禾,不知道能否刺激假死状态。从橙天在《赤壁》上的运作来看,这种大片政策风险和机会始终犹如押宝。

  一些有担当的导演和明星自行成立电影公司也成为主流制作模式,好处是风格多样,弊端在于不持久。在刘德华、曾志伟的带动下,成龙、刘伟强等人也在支持和发现新人。整个香港圈,表面上看来,喧哗、躁动、生力、危机都有。这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也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究竟要持续多长时间,没有人能够说清,过去几年每年都有预言家在发言,不知道哪一次才能赌中。2007年的票房总和超过10亿港币,平均为每个香港人每年看3次电影,但在票房排行榜上后40位的华语电影,却总共只有100万观众人次,这些电影导演的机遇在于展示才能,以便被外埠资本赏识。内地资本市场的跨越式增长,已经产生了无数的新富豪,电影对于他们是一种新的方式。

  

(责任编辑:长江一号)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