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香港电影频道 > 影人大排档

胡金铨的电影艺术与美学影响

  武侠电影在台湾的发展虽说并没有香港那般火爆隽永,却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塑造了一个让人惊叹而折服的历史丰碑,这其间,胡金铨的个人影响是无人能望其项背的。正是他的作品,给台湾电影带来了这一宝贵的财富,正是他的电影,才得以让中国电影这个大家庭里,开始正式以武侠电影作为科目,吸引无数专家学者以及电影爱好者的艺术讨论。

《龙门客栈》海报
《龙门客栈》海报

   在1930年之后,中国武侠电影被视为低俗文化产物,而被拒绝在电影工业之外的几十年坎坷而蹒跚的发展变迁中,胡金铨充当了一个革命者的角色,他以自身的文学造诣与传统的审美观念,使得他在武侠电影的领域里,开创了中国电影自己的一套民族特点。而且也使得武侠电影开始逐渐摘除了低俗文化产物的帽子,成为电影艺术中一个被重新肯定的新贵。

  胡金铨在武侠电影里塑造女性形象,事实上只是在追求一种美感。他自小对国画艺术有较深的家学渊源,最初的启蒙,就是在母亲的书房里临摹“女工”,而工笔熟练的母亲也经常教他临一些仕女的绣像。

在青年时代,胡金铨曾专门去京城名士张伯驹的家里,听徐悲鸿、张大千讲国画艺术的精髓所在。徐悲鸿认为国画艺术最为经典的阳刚美学,则是由阴柔的画风作为铺垫,而中国文人传统的女性视觉,千百年在国画艺术领域里都是不二的主流。这样的理论让胡金铨收益多多,并对其以后在电影领域的艺术实践里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徐悲鸿画马时,主张写意与写实并进,以阴衬阳的做派,则也令胡金铨为之叹服。

  在胡金铨的电影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想到《龙门客栈》中男与女在荒漠野岭上奔跑,而《侠女》正邪两派势力在竹林里竞相追逐,在《空山灵雨》与《山中传奇》中,角色在屋檐瓦砾上追逐,在寺院的屋檐角落里闪躲腾挪,都是以静态的背景画面,去衬托人物的运动。一剪一切之间,韵律与节奏都极为考究,让人在目不暇接的闪回里,看着它变换着空间与时间、更迭着动作与身手。这样的艺术组合结构事实上也受到了徐悲鸿祥说奔马画风上的一出道理,引言讲是国画山水以大写意的做派铺陈——为静;而马跃然纸上以奔跑变换身姿者——为动。

  这种以国画艺术中写意、写实并举的技法作为媒介,重新定义电影画面组合结构的风格,是具有非常高超的艺术鉴赏功力与创造意识的。这般的电影风格考虑最多的只是意境,对白往往很少,却在写意中给予观者以较多的空间去理解电影画面所传达出来的意图,这就是电影艺术一直在追求的叙事方法上的创造力,所以当电影《侠女》在欧洲参加影展,获得无数电影人青睐之后,曾有一些著名影评人极为考究地论证胡金铨在电影美学上的造诣。他们认为即便是没有对白与字幕,这部来自东方的神奇电影也会被人们所理解,胡金铨在电影技术运用与开拓上是成功的,已经成功逾越了文化的隔阂,使得一种文化能在动与静的美感中影响无数西方观众。想来这样的评价,也是当年《侠女》获得第28届戛纳影展“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的原因,自此,胡金铨的电影艺术开始自成一家,并作为中国电影杰出的代表人物获得国际电影大家庭的认可。

  对于自己电影中的女性情结,胡金铨说:“武侠文化事实上主旨不是在宣扬暴力行为,而是在以传统的戏剧行为与反传统的道德行为,塑造一种失落的美德。女性角色事实上更能诠释这一点,因为作为个体存在,他们是社会组成中的弱势群体,被压迫的因素比较深重。然而作为母性角色,她们又是伟大的群体,不仅是一个人来到世间最初的道德启蒙,而且她们的美感与内心的宽容,才是整个社会平衡的支点……”。这翻论调似乎隐隐已经将他自身对待武侠文化的理解说得极为透彻,作为戏剧,武是它的外表,而人性范畴的操守,才是电影所要传达的真谛。可见胡金铨骨子里显现出的极为传统的价值观念是不可亵渎的,而他的电影个性,也正是这样。女性与武侠文化所要传达的美学,旨在于塑造一个可被人尊重的德操。然而很多人传统意义上对武侠文化的理解,只是叛逆社会,营造无法世界的观念,事实上是不太正确的歧义。

  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台湾武侠电影所承受的压力与局限,也影响了胡金铨的创作个性。在台湾文化局给出的条例中清晰说明,影片故事一定要黑白分明,不问善恶、斩尽杀绝,充分表现嗜杀行为以及反社会者,是难逃检查部门的剪刀的。所以综观胡金铨的一系列武侠电影作品,在善恶忠奸二元对置的人物体系和叙事框架中,始终呈现着黑白分明、善恶有别的特点,从没有半点含糊。无论是《龙门客栈》、《侠女》,还是《忠烈图》,都是以侠客之名为身后政权铲除祸害以及绞杀外敌,侠自身的反叛特点并不存在,反而更接近日本幕府中的家奴,生与死,都是为政权的安定而定数的。这样的题材很合乎当时国民党当局所主张的“大中国”政策,更接近于台湾政宣电影中所宣扬的“我死,国生”的献身精神。如果不是这样的题材,真不知道胡金铨的武侠路数在台湾还能不能行得通,毕竟那个年代的台湾文化政策依旧被牢牢禁锢着,这一点与我们内地的文化大革命有着很多相仿的地方。

  在胡金铨的的武侠电影里,背景年代多半都是五代十国、明朝中后期以及元代末年等中国历史上外敌入侵、内乱加剧的特定时期,大漠塞外的“客栈”或深山里的“寺庙”,则是胡金铨武侠电影恒常不变的故事场景。反派角色,多半都是倭寇以及太监等等,他们不仅仅是一个个“恶”的化身,而且是威胁“国”之完存的罪魁祸首。这样的情节结构,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胡金铨思想中的侠,他们都是什么人?还是韩非子笔下那些“以武犯紧”的强人吗?还类同于夜半飞去“赃官”之头颅的剑客吗?想来都不是,胡金铨思想里的侠,尚只是一些忠臣烈士之后,尽是些精忠报国之义士。仰或是为了经书、法理而降魔卫道的高人,他们身负着家国的责任,背负着民族的荣辱兴衰,侠,只是他们的一个外衣而已,他们更等同于“五四”后满腔热血梦想报效祖国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在一个时代的更迭里寻找着理想,再在理想的破灭中宣泄言志。

  胡金铨的心理结,是种在了离乡去国的忧郁之间,这等同于那个时代的一些漂流在外的知识分子一贯的心意结。《侠女》故事发生的地域是“靖虏屯堡”,而《龙门客栈》和《迎春阁之风波》也是在边境客栈发生,这无外都是在阐述自身的文化遭遇,以及身不由己的漂泊宿命。像《侠女》中的顾省斋、《山中传奇》的何去青一样,胡金铨也是陷于乱世随波逐流的浑沌书生,原本自觉性很低,但他为了生活,却也曾在香港为出版业翻译过佛经,这一点遭遇,事实上与影片《侠女》、《山中传奇》中替伽耶山海印寺抄写《大手印》经书的何去青很像,事实上这也更接近于他自己的身世影射。当何去青到达镇北屯堡的鬼域之后,误堕色欲罗网,无心抄经,亦差点性命不保。这更加说明了这个“镇北屯堡”的事实背景,影片中的这片地带是个无人地带,只是一些孤魂野鬼的栖息地,这是不是就是暗指被称为“收容地”的香港,也或就是那因失德、失信而丢掉疆域的台湾“临时”当局?一个“临时”的口号,更像是一个给鬼听的颂经一般,而仍旧沉迷于旧有时代醉生梦死,幻想反攻回归的一群政客,以及那些梦想破碎被禁锢了思想的文化移民,是不是更等同于那些不得超升的鬼魅?《山中传奇》和《侠女》,都是胡金铨的自我思想宣泄,他对“镇北屯堡”的失望,事实上也就是他对自身漂流寄居的某栖息地的失望,传达的是一种决绝而黑色的悲观心态。

  和以“屯堡”的隐寓一样,荒郊野外的客栈作为背景设置而言,也充分表达了胡金铨的一种忧患情结。电影中的乱世纷争,历史上的家国情仇,都令每个生于乱世、却在天地间难求立足之地的人们无法寻找到庇护,而客栈,则是行旅中短暂的栖息地,但其间鱼龙混杂,表面上看似平静,暗地里却掩盖着刀光剑影。以政治隐寓而言,这个风雨飘摇之中的栖息地,更类同于国民党退守台湾后所组的“临时”政权,外表看起来似乎逃离了时局之外,内里却是剑拔弩张,时时都有山雨欲来般的覆灭威胁。这些细节,隐约传达出了台湾“临时”政治平静外表下的恐慌,同时也表达了对台湾政局不稳定的担忧,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政治,开始被腐败之风所侵蚀,一群政客只顾得捞取来自海外的所谓援助资金,而无心民生;而另一群党外势力,也开始借时局不稳积累财富,打下基础,频频威胁到国民党当局的独裁统治。

  胡金铨的这种政治忧虑,也曾在台湾文化界被人识破,公诸于天下之后,则立即引起了台湾当局的一阵恐慌。之所以1978年,就由当局出面限制武侠片的创作,想来也是因此原因。孤岛政治与客栈龙虎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成为文化界讨论胡金铨电影的不二命题,但是谁又能知道,这个客栈,事实上还有它更为潜在的艺术渊源呢?

  古时候,“客栈”是分别有几种阶层的不同设置,例如有专为官宦阶层预备的行舍,也有专为商旅预备下的“大车店”。但一般是为平民阶层预备,却没有因身份差异而抬高门槛的,则大多都被仕宦阶级统称为“野店”。当然,这个野店的概念还不等同于我们想象中那种在荒郊野外设置的“落草地”,只是一种蔑称而已。

  在《大醉侠》或《龙门客栈》之中,客栈俨然已经成了一个避难所,更象是一个窝黑包脏的“黑店”。当然,这种“黑店”自然也有着它独特的政治因素,在广大贫民不堪忍受残酷的封建统治而官迫民反之后,这些原本只是接待行旅的“客栈”自然也就成为他们栖身之地,随时犯科、随时逃命,这样的特点让诸多客栈就不得不变为了“黑店”,开始藏污纳垢。

  在《龙门客栈》和《迎春阁风波》之中,客栈都被设置在了荒蛮的边境地带,政府也懒得管理,而外敌则频繁骚扰,这一点更像台湾的现实状况。三山五岳不同来路的人,都要拥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特别是忠良志士,在此遭奸官最后追杀,非要打出客栈飞越边界才能逃出生天,所以客栈也是毁灭与救赎的交界,打开门后象是招揽江湖来客,但关起门来,却是一通“鬼打鬼、黑吃黑”一般的自相残杀。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社会寓言,即便是当今的台湾社会,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环境上,都能与这样的寓言对号入座。甚至同是片名与客栈名的“龙门”,也有一定的蹊跷。我们知道,中国被称为龙的国度,而龙在这里出现原已不仅仅只是单指某个叫做龙门的地带,而是指向中国之门——“龙”的门户。漠北与南海,只是一个地域上的反差比较而已,如果引其意将这个“黑店”直呼为台湾,也未尝不可。据说当年蒋经国在看过《龙门客栈》之后,当即就指出它存在一定左翼的“反动”情节,想来,那么他的判断多半是正确的。

  胡金铨是实实在在的京剧“票友”,利用传统戏剧的情节设置,表达其电影意图是最为平常的事。以戏剧冲突上而言,京剧里的“客栈”文化当数是其鼻祖,无论是《十字坡》还是《三岔口》中,都是在以“黑店”这个噱头,来吸引大家的眼球。店的出现,在传统戏剧舞台的演绎范畴里,本是际遇的转折和冲突的来临,无论是武二爷被押解到了十字坡前孙二娘开的黑店,还是焦赞被押解到了三岔口间刘利华夫妇开的黑店,都无外乎是让观众们在一个习来惯往的过程里,等待着一场为生而生的大撕杀。经常看京剧的朋友都该知道,看戏不同于听书,很多戏剧环节都是滥俗的故事,大家心知肚明。而“客栈”的戏往往也都是这样,人们知道谁会最终胜出脱身,但却就是要花上个把钟头不厌其烦地去瞧这个热闹。这就是戏剧的魅力,当然也得益于“黑店”文化在传统戏剧中那不可低估的商业影响。

  很多人都在讨论,胡金铨在武侠电影中布置下的客栈,是否是受到了诸多美国西部片的影响,以乡野荒原中的酒吧、旅馆作为故事的背景,然后一群人莫名其妙地再一通打打杀杀,搞个天翻地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子的。前文讲到,胡金铨进到电影行前后,并没真正看过几部美国片,反而只是年轻时在旧北京湖广道轮番上演的文武场大戏倒是没少瞧。他思想里的客栈,事实上更近似于京剧里不断被穿插改编着的黑店,而一切突如其来的冲突,都是影射江湖和政治两层面的斗争,正邪对立、生死相搏;活着进来,死的出去。

  对于客栈一折,胡金铨自己解释道:“我一直觉得古代的客栈,尤其是荒野里的客店,实在是最富戏剧性的场所。很少有地方能这样将时间、空间集于一身,一切冲突都可能在这里爆发。”“事实上不仅只是客栈有这种特点,也有《大醉侠》里那样的酒厮,也有《侠女》中那样废弃的古堡,这些想象都是传统戏剧里经常出现的,以小见大,事实上很小的空间里能折射很多面孔,形形色色的人都会出现,当然,目的也都不同……”一九七八年,胡金铨替香港报章撰写专栏,其中在《胡说中国旅店史》中写道:“咱们中国人以农立国,安土重边。庄稼人离不开土地。没机会,也不愿出远门。作买卖的人,为了谋生,离乡背井,没办法。作官的人,千里迢迢只为财,不为了抓俩钱儿,谁也不愿意去奔波…… 中国地方大,语言复杂,交通又不便,一班人都视旅行为畏途。有句老话‘车、船、店、脚、衙,无罪也可杀。’旅行的人常常会遇见这‘黑五类’,弄不好,轻则伤财惹气,重则丧命”

  除了在武侠电影中营构一个灵动而又典雅的文化理想和家国寓言之外,胡金铨电影不同于其他武侠电影的精神特质主要体现在对儒释道文化的悲怆感悟。从《大醉侠》开始,胡金铨便力图在影片里加载自己的宗教意绪,或者说,力图通过宗教文化的方式解决自己的精神困窘。儒家文化的忠孝节义之气和谦谦君子之风,在《龙门客栈》里的萧少滋身上得到较好的体现;佛家文化以人为本、慈悲为怀的待人处世原则,也由《侠女》里的慧圆大师阐发得淋漓尽致;而在《大醉侠》、《空山灵雨》、《山中传奇》等影片中,不时流露出道家文化的色空哲理与人生禅机。可贵的是,胡金铨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儒、释、道文化的外在展呈上,而是通过对“犀利的邪派”的刻画,将自己对儒释道文化的感悟上升到一个极富悲剧性的层面,展现了一个中国文人彷徨于时代横流面前的思想慰籍与寻求解脱的渴望。

(责任编辑:长江一号)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胡金铨 | 徐悲鸿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