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无穷,马派韵味
说道曲艺相声,天津有一句俗语:“天津卫三宗宝,戏迷、马派、骆玉老”。说的是这方面的几个强项:内行的观众,马三立及马派相声,骆玉笙及骆派大鼓。现在的天津,“戏迷”一代代的父子相承,土壤犹在。马三立和骆玉笙两位大师已经不在了。“马派”相声观众却不觉孤掌难鸣,原因就在于“少马爷”所承接的衣钵,让他们有“劲儿”可使,有“好儿”可叫。在天津的相声演员更是有“无派不宗马”的说法。
对于“马派”的说法,马志明有自己的解释。他认为确切的叫法是“马氏相声”。之所以称其为“马氏相声”,因为其的风格从马德禄开始形成,后来经过马三立的整理和推广得以发扬光大,其中蕴涵了巧妙的包袱和独特的语言魅力,不是学会了几个段子就能得其精髓的。但是,相声观众还是亲切的称其为“马派”。
时至今日,马志明的影响早已从天津而推及全国,为喜欢中国传统相声的观众所推崇。马志明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相声和戏曲,1957年报考天津戏校,工小花脸(丑)、武花脸。1962年进入天津市曲艺团,正式从事相声事业。传统相声功底深厚,深得马派相声真邃,自己的艺术风格。马志明为人耿直,低调,传统艺术功底深厚,深得马氏相声真遂,形成了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不喊不叫、不荤不咸的艺术风格。听了他的相声回味无穷,形成了深厚的马派韵味。
(责任编辑: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