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大多外国影迷提到中国电影只知道功夫、成龙(成龙新闻,成龙音乐,成龙说吧)和巩俐(巩俐新闻,巩俐说吧)这些关键词一样,多数中国影迷想到戛纳也就大黑超(王家卫(王家卫新闻,王家卫说吧))、棕榈叶、红地毯走光这类关键词。
而不管第三世界电影属不属于全世界,罗马尼亚电影却真正属于我的世界。不知道是因为特拉西瓦尼亚的吸血鬼德古拉伯爵还是因为漂亮的科马内奇,我对这个国家始终充满了好奇。于是,我也主动地看了许多来自这个国度的电影,特别是在不久前的香港电影节上,当代罗马尼亚电影更是侵入我的身心。当戛纳把那片金棕榈叶子最终给了《四月三周两天》,我打心眼里认为,这是一种机缘巧合。
据说这片子的背景是东欧剧变来临前的罗马尼亚,主题关于堕胎。也凑巧,在香港电影节看的4个罗马尼亚长片中除了一部关于当下医疗制度的《无医可靠》外,其他三部也全数涉及齐奥塞斯库最后的日子。最受好评的是《布加勒斯特以东午后8分》,场景简单到只是一个小镇的电视台节目,嘉宾与热线电话诙谐地争执着这个小镇究竟有没有人在那个12月的严冬发起过形式化的倒齐革命;我最喜欢的《无主孤军》通过一个拯救大兵雷恩般的故事,讲述布加勒斯特政权被推翻之日,军队不同派别不知该听命于谁,从而酿下错杀悲剧;而通俗化的《爱在世界崩溃前》则叙述一个小镇里危机重重的家庭和他们周围不知敌友的邻居,尝试溺水自杀的小孩告诉守林人“齐奥塞斯库要杀我”。再加上今次获金棕榈的这部《四月三周两天》,可以怀疑,新罗马尼亚电影的普遍受宠应该是有着题材上的优势:那曾经敏感的历史题材开禁了。在其艺术价值被认可之外,或许也可以供影展上的外国人去“旁观他人之痛”。
而我对罗马尼亚电影更早的记忆则来自儿时,大人们常说着:“朝鲜电影哭哭啼啼,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莫名其妙,罗马尼亚搂搂抱抱。”至于怎么个搂抱法,也只是等到大学毕业后,才因友人寄来的一套罗马尼亚配音电影而得以了解。幸福地看了那据说是启蒙了中国人爱情观和电子音乐认识的《沸腾的生活》以及关于二战的《橡树,十万火急》。后来渐渐接触到这个国家电影大师平特莱的盗版DVD,残酷的教育片《重建》、汇聚明星的《不可思议的夏天》以及同样在齐奥塞斯库政权垮台后拍摄的《刑讯者的下午》,这些影片里抑郁的氛围和荒野的味道伴随着凝固的影像长久滞留在我的脑海里。而齐奥塞斯库这个名字,居然也同哈吉、杜米特雷斯库、波佩斯库这些球星名字一样被我长期牢记,因为在我那不可能目睹仙女科马内奇的童年(她在蒙特利尔奥运会拿下7个体操满分那阵我离人世尚早),已经深深地迷上了她的美丽,而早具八卦潜质的我居然在小学时就知道她被迫和齐书记的儿子有一腿。于是,当我在家长惊讶的表情下听到作为一国之首的齐奥塞斯库被毙了后,我也就牢固地记住了这个名字。
我的父辈们曾惊讶于罗马尼亚电影的搂抱场面,现在是时候去搂抱新罗马尼亚电影了,让民族的都是我们的,都是世界的。最后,广告一个好消息,这位金棕榈导演Cristian Mungiu的第一部长片《西方》(Occident)电驴上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