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影 Movie > 电影评论

刘浩的底下放逐

  刘浩的底下放逐

  刘浩的人和他的处女作:

  2005年春夏之交,当我在街头无意中瞥见《好大一对羊》的电影海报,内心被欣喜、感慨、艳羡、自豪和激情充满着,眼眶几乎湿润了。看我驻足良久朋友问我怎么啦?我指着海报说:“这个导演是我同学!”

  这个导演是我同学,他叫刘浩,名字普通,人看起来也普通,1996年同学时他唯一引起我注意以及此后成为朋友的原因是,刘浩写的一首好隶书。

当时我负责打印全班同学的通讯录,看到刘浩的字那么好,我干脆请他为我手写一份,然后用手写的复印件发给同学们,刘浩很爽快地答应了,这份手写的通讯录至今还留在我的书桌里。字迹工整,字体苍劲有力,每个同学的名录上下都画好了表格,而这些手画的表格又是那么齐整如同电脑绘制一般。从这件小事即可看出刘浩做事的认真劲,而这种认真也十足的贯穿了此后他的每一部电影作品。

  2001年夏天我到北影厂去看刘浩第一部个人电影《陈默和美婷》的初剪片,从影片中我看到了刘浩本人。影片中的陈默,孤僻、内敛、有着和年龄不符的稳重,而内心里却有一团火在狂热的燃烧,这些特质几乎就是刘浩本人的写照,在学校做同学时刘浩就是这样一个沉默寡言、为人低调、谦恭平和的人。也因为他的低调无论他是否来上课大家都不会注意到,至少我就很少注意到,留在印象中的唯有他常年不变的一件格子布大衬衫。

  很多人说每个导演的作品都是在说自己,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尤其对于第六代和第七代的新锐导演,作品中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当然,对于处女作往往表达的是自己最熟稔的生活,这也在情理之中。

  刘浩虽然来自大都市上海,但居住在北京的前几年他一直住在地下室里,这些生活经验也是《陈默与美婷》剧本的最初素材,那段生活给了刘浩最近距离和弱势群体地接触和对他们准确地了解,也基于这种了解才有了对生活的多层面的思考。

  这部电影在电影学院和师范大学放映时我都去看了,有个朋友问我为何喜欢看,我说:“他的电影里充满了巨大的人文关怀!”朋友听后哈哈大笑说:“你的这种观点倒是很吻合当代各大国际电影节的评语”我说:“是,不仅因为电影的导演是我同学,更重要的是在这部电影中导演表达了一种真诚,对边缘人的关怀”。

  关注弱势群体向来都是独立电影想要表达的一个主题,通常也被导演赋予更具个性的精神内涵,与不甚精致的画面糅合倒也形成了一道别样的电影风景线。

  影片中陈默和美婷在窘迫的生活下滋养出一番不凡的爱情,在我看来,起初他们之间的情并非爱情而是“相濡以沫”的一种精神依赖,在这个不属于他们的城市里由家庭的缺失感而带来的相互依靠相互慰藉。

  片中最打动人的便是美婷和陈默的约定:“一三五你当爸爸,二四六我当妈妈”!

  这个细节不仅是剧作上的技巧也来源于生活的提炼,因为有个人感情的折射才使得这部低成本电影散发出夺人的光彩。

  陈默对美婷的呵护――贫穷而苍白的呵护是所有暗淡日子里唯一的灿烂阳光。这点阳光既是影片中寒冷暗夜里小屋窗口中透露出的一丝微弱的灯光也是悲惨世界里唯一的“火柴”。我对影片中这个大全景镜头记忆深刻,在微弱灯光后面是导演内心温情泉涌的闪现也是影片中两个主人公未来悲剧命运的暗示。

  “小作品大意境”一直是刘浩在艺术上的追求标准,《陈》算得上“小”作品,小人物的爱情故事,小成本的电影制作,简单利落的故事表达的却是导演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能力和对人物内心敏锐的洞察力,也是对当下喧嚣浮华社会下底层人物命运的最佳注解。

  在影片以外我了解到这部电影中所有的工作人员分文不取在严寒的北京街头苦战了一个多月,在这一点上我由衷的佩服刘浩的个人魅力。记得当年谢小晶老师曾在课堂上多次讲过,导演的最高能力是能调动全剧组所有人的激情,让他们认为他不是为了导演在干活,而是跟导演一起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当我跟刘浩畅谈当时拍摄的过程时,我心中想到的就是他具备了这样的能力。

  每一个作品都能反映出导演做人的态度,能把那么多工作人员调动起来艰辛的完成电影,刘浩的为人可见一斑。作为刘浩的同学,我比其他人更能了解刘浩为人宽厚的一面。

  刘浩是上海人,但他的行事风格却是完全北方式的豁达和大度,比如我们每次见面聚会,刘浩从不让人买单,无论钱多钱少。很多时候我知道刘浩的境遇不佳,日子总是处在捉襟见肘的状态,但是即便如此,他依然豪爽的掏包请客。我找不到其他更佳的赞美,只能用北京人给予上海人最高的赞誉送给刘浩:“你真不像上海人”!

  《陈默与美婷》最终获得了2002年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大奖以及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处女作特别鼓励奖。

  一天深夜,电话响起,话筒那端传来刘浩平静而开心的声音“我的片子获奖了!”1998年写好的剧本,2000年完成的拍摄,得到德国公司的赞助才完成的后期制作,这个奖应该是对刘浩最好的肯定和回报了。为了这部电影他瞪着三轮车跑遍北京四六城卖挂历还债,在奖项背后有多少人知道一个导演曾经经历过多少磨砺。一部电影,16毫米的胶片在没有一盏灯的拍摄下是如何完成的,一部电影没有道具车,剧组上下加上刘浩本人都蹬过三轮拉器械,也正因为如此,刘浩比其他人更懂得尊重底层人物更懂得珍惜生活。

  影片拍摄完成后由于资金匮乏,所有胶片在北影厂的洗印车间放置了近两年,每一次经过北影厂都会对着那个地方深情凝望,好像自己的孩子放在别人家里,自己是那么爱他担心他却又不能走近触摸他拥抱他,那种心酸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虽然经历了那么多艰辛最终获得了大奖,但是刘浩的处事依旧那么低调平和,获奖后此片在北师大放映,放映后的导演与观众交流时有人提出影片中某一处拍的不好看,刘浩没有像大多数导演那样为自己和自己的影片辩解,而是憨厚的笑着回答说:“如果你认为这个地方拍得不好那是我的无能,我下一次一定会努力拍得更好一些!”

  这个回答让我深深感动,后来我多次向同学师友讲述此事,大家听后的感受相同。一个年轻导演在获奖后能有这样好的心态和诚恳,他一定会成功!

  刘浩的哲学观和《好大一队羊》

  刘浩从不吸烟,但是从云南回来后我们见面时刘浩却染上了烟瘾。拍摄《羊》时身兼导演和执行制片人,剧组上上下下事无巨细所有人的吃喝拉撒都要由导演一人负责,超强度的工作压力让刘浩拿起了烟卷,从不吸烟到一天三包烟,这部电影给刘浩最大的改变可能就是如此。我只记得他告诉我从昭通回到昆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房间洗澡,一个多月没有洗澡洗出来的水都是黑的,外人可能觉得不足为奇,但是对于刘浩这样酷爱整洁的上海人来说,真是莫大的折磨。

  我对《羊》的唯一贡献是给了刘浩几本小说月刊,刘浩一眼相中了《羊》这篇小说执意决定改编,费了些周折找到作者,用诚意打动已经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者夏天敏得到了改编的许可,此后寻找资金寻求合作对刘浩来说可说是比较幸运和顺利的,至少在外人看来是这样的,但是剧本在审查和筹备过程中刘浩熬了近两年,很多时候导演要做的工作都是在“室外”,观众看到的评论家眼里的都是“室内”的东西。

  一部农村题材的纪实风格电影,与新兴的都市导演是那么不符,但是这就是刘浩,他关注的不是题材不是风格,而是作品背后的内在力量,这部电影依然是一部小作品大意境的作品。片中德山老汉的执拗、朴实、认真以及以弱势与强势之抗衡正是刘浩对人生对社会独有的哲学思考。

  影片的结尾是个开放式的结尾,留给观众自己想象的空间,但是无论怎样,德山老汉的生活还是要继续,生活一直在继续,作为观众我们只是从影片中看到自己一直“生活在别处”。

  刘浩很坦率地承认“拍《好大一对羊》时,只是认准了这个片子拍出来一定是好东西,其他的事情不是我关心的,包括市场问题,再说市场那个东西我也不懂。影片本身是讽刺官本位的,故事又发生在农村,这么少的投资,尽管看过的人都觉得好,但是让观众花了钱看这种东西肯定会觉得压抑。实事求是地讲,我也有点自私,刚出道的人总想用一个作品来说点什么”。

  我和刘浩曾经跟学校的一位年轻教授聊天,教授当时说了一番很中肯的话:“几年前你到欧洲电影节告诉大家你拍的是独立电影,大家都会站起来向你脱帽致敬,但是现在不同了,电影重要的是你讲的故事和表达的思想。”我们很认同教授的说法,也明白一部电影和别的电影比的不是技术不是技巧,拼到最后的是思想高度,是哲学高度。

  刘浩说过:“有人看完《羊》认为讽刺官本位的主题很有政治针对性,但是在送审的时候却是一刀没剪。所以我觉得一部影片有没有独立精神不能以是否通过电影局的审查为标准。这就好像说干革命必须先砍头,我把这种做法看成是行为艺术甚至是投机行为”。

  不能说每部电影都是导演的哲学思考,但是至少每部电影导演都希望把自己的思考嵌在作品中。刘浩的《羊》即用朴实直白的视听语言来表达自己世界观和哲学观。《羊》用黑色幽默的手笔展现了一种古怪荒唐的现象,一个当代“羊吃人”的故事,高尚的扶贫事业演变成惨烈的结果,你可以诅咒这种恶作剧式的方式,可以痛恨权势和官场,可以谴责村民和媒体的卑鄙诱导,可以怨恨造化弄人,但是官场的冷酷威慑是德山老汉可以抗拒的吗?羊比人金贵,民比官低贱,在如此重压之下什么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呢?是否真的有最佳的解决方法?这是导演的思考,导演通过影片留给观众的思考。

  德山老汉的鞠躬尽瘁是中国农村的现实,更是中国社会的现实,导演在影片中更重要的表达是对农民坚韧精神的礼赞。

  创作环境要靠好的作品改善,这是刘浩的原话,在《羊》开拍之前,刘浩终于从地下室搬到了地上,他的电影也从“地下”走向了“地上” 。在恭喜刘浩的同时我说今后你的道路会比做地下电影更艰难,此后大部分精力会被各种各样的市场上(外围)的周旋所占用,导演的身份还需要加上交际家和谈判专家。刘浩听后还是憨憨的笑着说我会坚持自己。我想这坚持比起过往要难得多了。

  影片的海报悬挂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街头一年,但是这部电影始终没有得到上映的机会,这一次的打击对刘浩来说只有一种比喻能够表达:身体健全的孩子到了适龄年纪却不能上学,当家长的除了无奈还是无奈,面对强大的体制,一个家长能为孩子做的真的不多,但那个家长能平静的接受这个现实呢?

  这也应验了此前我对刘浩说过的话,走到地上的同时也要为了能在地上占有一席之地付出超乎想象的代价,而这代价不是辛苦的写剧本不是超强度的拍电影,而是应付越来越多琐碎的,啼笑皆非的,商场模式的尔虞我诈,更多的功夫要花在“室外”。而刘浩憨直的个性本不适于这种周旋,只是对电影的热爱让他一直坚持着,只是对电影的爱,推掉大量电视剧的邀约,执意做自己的电影,原因呢?刘浩回答的很坦白:“我怕我收不住。”怕走到那条路上就很难回头,拍电影不是为了扬名立万,不是为了名利双收,只是因为爱电影,为了自己一辈子的梦。所以刘浩一直在坚持,在“底下”坚持。

  刘浩的人生观和《底下》

  王家卫到电影学院做交流时,在偌大的放映厅内还带着一贯的墨镜,当有个同学提出希望他能摘下墨镜时,他笑着说:做导演就是要坚持自己!

  刘浩一直在坚持自己,在他只用七千块钱拍摄的电影《底下》里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的态势。

  《底下》有些意识流的感觉,《底下》绝不是个简单的爱情故事,更多的是在思辨,通过这样一个有关男女关系的故事,探讨生活中每个人昨天、今天、明天都在、都将遭遇的困惑,谁能把握明天,谁又能知晓下一个十分钟将要发生的故事,一切均在变化。在《底下》,一个外来的闯入者挑战两个人的爱情,验证爱情的不堪一击,我发现刘浩非常偏爱毫无结果的男女关系。陈默与美婷的爱情如此,盛好与贾豪的爱情亦如是。

  女孩盛好的刁钻和任性,对爱情强烈的占有欲和男孩的体贴与摇摆,对爱情的不确定与患得患失在点滴的如同生活流式的小细节上穿插跳跃,映射着每个人的爱情和人生。

  闯入者成为两人爱情的“第三者”,女孩为了保住工作无奈屈从,在屈从时男孩与女孩处理的方式构成了他们爱情的隔阂,而这隔阂早就存在,“第三者”不过是压倒牦牛的最后一根稻草。

  两人爱情的结局在开篇的音乐中已经有了暗示,但是观众期待的是为什么两个相爱的人最终不能走到一起,对于爱情中的瞬息万变没有人能掌控,经过一番无可奈何的波折和咏叹,又毫无眷恋的在同一个季节拉上了悲剧的帷幕,刘浩对此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或许这部电影就是刘浩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吧。“如果《底下》最终带给我的浸润是对时间的膜拜的话,那在诸多时间段里,人生究竟还会发生哪些能够直达我们心灵深处的片章,每次巧遇是否是生命的馈赠,每个偶然是否是馈赠之后的隐喻,人生本无,因为有了这样的偶然和巧遇,才又精彩,精彩过后,才是情绪,是思念,是伤怀,谁又知道,世事难料”,这是刘浩的原话。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想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万雪,只影向谁去。”――永恒的爱情只存在人们的幻想中从来不在人们的生活里,如同影片中我们看到的,盛好和贾豪的爱情的脆弱、闯入者与自己女人之间都不愿意承认的感情。我们都只能在彼此的故事里扮演着过客的角色,擦肩而过,匆匆太匆匆。是不是只有纯粹地别离,才会让人懂得爱的可望不可及……爱情充满了变数,如同生活充满的变数,这变数不是人的力量所能掌控的,不是有忠贞的信仰就能把握,这种对爱情的缺憾对情感的流失人所表现的虚弱和无力感正是刘浩在影片中传达的。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心动以后,懂事之前,长不过一天!(辛勤)

  

(责任编辑:老李)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刘浩 | 陈默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