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视 TV >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 > 《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最新动态

《大明王朝》掀起热潮:光明与黑暗的悖论(图)


《大明王朝》掀起热潮:光明与黑暗的悖论(图)



  今年是“明”年

  学者呈思说,历史热也是一次社会思潮

  年度古装大戏《大明王朝》的热播,为持续升温的“明朝热”又加了一把猛火。明朝的这把火在2006年点燃,而在2007年越烧越旺。网络、图书和电视,都在试图把人们带回到公元1368—1644,那遥远而漫长的明朝年间。

  2005年,正值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明朝这一伟大的航海壮举迄今也让人惊叹,国内掀起了一股纪念热潮。这是近年来的第一次明朝热。

  2006年3月,一网名为当年明月的广州公务员在天涯论坛的“煮酒论史”开始连载讲述明朝历史——《明朝那些事儿》,迄今已拥有300多万的点击率,跟帖者无数。

  之后,28家出版商蜂拥到了当年明月那里,希望能抢到《明朝那些事儿》的出版权。持续高温的出版界历史热从三国跳到了明朝。《明朝那些事儿》在推出图书后,迅速蹿至销售排行榜的前十名,成为跨越2006和2007的炙手可热的畅销书。

  在2006年,那部关于明朝的著名作品,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推出了“增订纪念本”。这部作品曾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影响了不少历史学者,它在2006年的纪念本,无疑也是明朝热的一个结果。而从2006开始到现在,关于明代历史的图书大量涌现于市场上:《正说明朝十六帝》、《正说明朝十六臣》、《大明十五疑案》、《品明朝》、《明朝的皇帝》、《大明朝的另类史》、《明朝出了个张居正》、《大明王朝七张面孔》、《皇帝、文臣和太监——明朝政局的“三角恋”》等。此外,还有更多的有关明代的书籍正在酝酿和印刷之中。

  紧接着,电视也迅速赶上了这股“明”潮。擅长制造历史热的《百家讲坛》推出了“明十七帝”节目,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主讲。与此同时,一部央视大戏《传奇皇帝朱元璋》在中央八套播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明代热潮。

  2007年初,湖南卫视的《大明王朝》隆重推出。这部历史正剧为人们打开了1566年宏大的历史画卷。几十年不上朝的嘉靖皇帝、大奸臣严嵩、大清官海瑞等等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剧中一一登场,为人们描绘了大明王朝的政治社会生活状况。国库空虚,各方势力博弈,倭寇袭扰东南沿海,灾民水深火热,贪官腐败严重,这些剧中所表现的明朝历史问题,如今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讨论话题。

  而央视的另一部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大戏《大航海》也将会在今年播出。相信在今年的电视屏幕上,“明朝”无可置疑将是一个关键词。

  在2007年年初,环顾四周,“明朝”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流行语。今年已是“明”年。汹涌的“明”潮,正向我们奔涌而来。

  为什么是明朝?

  从2006年开始,甚至更早,历史热开始形成一种潮流。在谈到历史热的时候,学者吴思曾说过,“历次思潮从虚构逼近现实,历史热也是一次社会思潮”,学者易中天也说:“历史热反映社会开放度在提高,但还不够。”

  有网友说,早就看烦了清宫戏,现在终于迎来了明朝戏。这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这几年来,电视屏幕上充斥着太多的清宫历史古装剧,从《雍正王朝》、《康熙大帝》、《清宫风云》等历史正剧,到《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康熙微服私访》等戏说历史剧,统统都是清朝剧。各种各样频频出现的清宫戏,早已让观众审美疲劳。而明朝戏在此时推出,显然正好符合了人们此时弃旧迎新的普遍心理,一下提起了人们的兴致。

  学者吴思在谈到为何热衷研究明朝历史时,曾说过:“清朝多了一个部族的因素,是外来民族的统治。如果你要通过历史看现在,现在就没有外来部族统治的因素。这等于是一个干扰因素。如果我们剔除了这个因素,那么就是明朝了。”

  在近年,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声比较高涨,这也和历史热形成暗合。明朝热也是人们试图从历史中探寻传统与文化的一种尝试。明朝无疑是通向传统汉文化的一条最便捷的途径,因为和秦代、汉代、宋代其他遥远的朝代比起来,明代离我们最近。

  而在网络时代,草根群起,人们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专家和学者所讲述的明朝,他们更热衷于讲述自己的明朝。这点,恐怕也是明朝热持续升温的动力之一。也因为如此,在这股明朝热中,我们听到了更多来自民间,来自草根大众的声音。

  在衰败中走向活泼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君主宗法制成熟、完善、达到顶峰的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向近代转型的开端时期

  口述/毛佩琦 本刊记者/李梓 采访整理

  中国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具有久远的传统,无论是前几年电视剧清宫戏流行还是现在出版界的历史热,都反映了中国人对历史的普遍关注。但这种对历史的关注在内容上是不平衡的。比如说,无论电视剧还是文艺作品,对唐、宋、清以及近代史的关注比较多,而对于魏晋南北朝、元朝、明朝的关注很少,这些朝代在中国人心中的印象不是很清晰。

  不仅如此,人们从媒体、书籍、文艺作品中得到的历史印象,不一定是正确的。比如说明朝,人们对它了解既少又模糊,因为长期以来,一些历史著作造成了对明史的误读,最著名的比如丁易的《明代特务政治》,比如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一些文艺作品的描述,使人们将明朝与血腥恐怖、黑暗腐朽等词汇相联系,明朝成了一个提不起来的,让人讨厌的朝代。

  但是,在历史学家的眼里,在正式的大量的史书原始记载中,明朝并不完全是这样的面貌。明朝是什么样子的呢?我认为它完全当得起八个字: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治隆唐宋”,这四个字写于南京明孝陵前,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这四个字刻在碑上,矗立在他坟前,由清康熙皇帝手书。有人说康熙这样题有做秀的成分,我也同意,但如果朱元璋当不起这四个字,那么以康熙皇帝的身份,岂不成为笑话。朱元璋是一位杰出的皇帝,他有他的治国理想,他所建立的政治制度,不仅维系了明277年的统治,而且为清朝所继承。汉唐普遍被人们称为盛世,中国当时的影响力远播于疆土之外,但其实明朝当时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力,更超过了汉唐。在永乐(1403-1424)年间,有30多个外国使团追随郑和的足迹来到中国,有许多国家的国王长期居住在中国,甚至老死埋葬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当时的国势,对世界发生了强大的影响,“远迈汉唐”不是一句空话。

  我们不可想象,一个衰弱的朝代,能有这样的影响力,一个衰弱的朝代,能够建筑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万里长城,能够修筑北京的皇宫和天坛这样的建筑,明朝的远迈汉唐是实实在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今天,我们怎样估价明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呢?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君主宗法制成熟、完善、达到顶峰的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向近代转型的开端时期。明朝中后期,在经济上出现了很多新的因素,就是以前许多学者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政治上的民主思想、文化上的个性解放的思想,经济上的重视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思想,这些对传统形成了激烈的冲击。

  在明朝,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出现了堪称总结中国传统科学的巨著,比如对传统中医药的总结性著作《本草纲目》、比如堪称农业百科全书的《农政全书》、比如中国人发现了十二平均律的《乐律全书》。中国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面临近代化的前沿,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科学家可以和西方来的科学家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所谓的西学东渐并不是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输入,而是双方平等的沟通和交流。

  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在世界上是领先的,当葡萄牙人、荷兰人来到中国时,他们的力量是无法与中国的强大力量相抗衡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一支地方性海军(郑成功)可以在台湾赶走荷兰人的根本原因。

  与许多人的误解不同的是,明朝没有实行过严格意义上的闭关自守,明初“片板不得下海”政策,指的是百姓不得私自外出贸易,但是,各国商人通过合法途径来到中国贸易,则是允许的。至隆庆年间(1567-1572),进一步对私人海外贸易全面开放,明朝对于海外贸易,外来的思想、科学技术、包括宗教,都是开放的。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明朝的中后期仍在进步着、发展着,但与此对应的,是一个不断衰败的朝廷和政府。历史是辩证的,朝廷和政府的衰败并不意味着历史的倒退,而可能使传统的秩序被打乱,从而给新生事物以发展机会。政府控制弱了,叛逆的思想、反传统的经济才可能发展,这就是我们在明朝中后期看到的印象,我将之总结为: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

  为什么现在大家开始关注明,因为中国人对明史知之甚少,可明距离我们又非常近,它的影响和遗物还在我们身边,在人们看长辫子戏趋于疲劳的时候,就把目光转向明。明朝具有丰富的政治内容,许多政治家的治国方略,许多军事家的才华策略,还有许多的科学家、文学家,都是中国历史上耀眼的巨星。了解了中国明代留下的这一份宝贵遗产,就可以了解明,一个延续了近300年、看近实远的朝代。

  (毛佩琦: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


[1][2][3][下一页]

(责任编辑:楚歌)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朱元璋 | 郑和 | 毛佩琦 | 吴晗 | 李梓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