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明星_娱乐圈 > 大陆明星

娱乐圈“十年鉴”之十年进化论

  进化论(evolu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volutio,表示把一个绑紧的卷松开的意思。

  十年娱乐变迁,归类存档,或进化,或退化,或消亡,如同一部进化论展示在我们面前。

  巨星陨落 物种灭绝

  物种灭绝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使生物物种从世界上逐渐消失的现象。

  一直以来,我们执着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真理,沉醉于更新换代超越巅峰的游戏,但是,总有一些东西是无法替代和超越的。它存在,是一个有形的巅峰;它陨灭,就万劫不复,成为永远的伤痛。

  →2002年10月18日,罗文病逝,终年52岁。金庸(金庸新闻,金庸说吧)题字“歌在人心”。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张国荣新闻,张国荣音乐,张国荣说吧)坠楼轻生,终年46岁。4月8日,张国荣出殡,灵堂上用哥哥在《金枝玉叶》中的剧照作为遗像。

  2003年12月30日,梅艳芳(梅艳芳新闻,梅艳芳音乐,梅艳芳说吧)病势,终年40岁。1月11日,告别仪式举行。笃信佛教的梅艳芳灵堂横匾上书“往生净土”。

  ←2004年11月24日,黄霑因肺癌在香港去世,终年64岁。12月1日,黄霑出殡。

  华丽舞台空无一人

  ■ 西丁

  2003年前后,似乎注定是香港乐坛的不祥岁月。那年年底,梅艳芳卸下最后八场个人演唱会的华丽靓装,匆匆离去,宣告了香港流行乐坛华丽时代正式落下帷幕。半年之前,张国荣已经以一种令人震惊错愕的方式告别人世,而作为这一幕最后告别场景的预演,香港歌坛教父罗文也于前一年黯然辞世。这三位最具分量的巨星相继陨落带给人们的创伤尚未平复,黄霑去世的噩耗又给了世人重重的一击,更为这一华丽时代的告别仪式画上了沉甸甸的句号。在同一时间段里,还有另外两位流行乐界的大师级人物也先后离开,他们是台湾歌坛词曲创作大师梁弘志和香港“鬼才”林振强。回头看来,这是一组堪称超级豪华的告别阵容,他们是华语流行乐坛辉煌的缔造者,顶梁柱,他们的告别让人叹惋,令人扼腕。

  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只能回味,难以重现。

  罗文、梅艳芳、张国荣、黄霑活跃的时代,也是香港娱乐事业达到繁荣巅峰的时代。兴起自七十年代末,鼎盛于八十年代,延续至整个九十年代。这个时期,正合着香港经济起飞到繁荣的节拍。在影、视、歌三个娱乐流行文化的强势领域,香港制造席卷中国内地和东南亚、日韩乃至全球华人世界。在这个所谓的娱乐黄金时代,香港人生活富足,人们舍得把钱投入娱乐消费,演唱会一开三十多场,唱片销量动辄过百万,巨星不断涌现,新作层出不穷。在这个时代里面,电影业出现了邵氏、嘉禾、新艺城、永盛这样的影业巨头,电视业出现了“五台山”即无线电视台、亚洲电视台、佳艺电视台、香港电台、商业电台5个重要的广播电视传媒品牌,还有泊来的宝丽金、EMI、新艺宝、华纳以及本土的华星、乐意等制造了无数唱片的强势唱片机构,还有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明报周刊》、《香港电视》、《星岛日报》以及成为星光跳板的“香港小姐”、“新秀歌唱大赛”以及“无线艺员训练班”等,在这个全民娱乐、歌舞升平的大好年代,是繁殖巨星的年代。不少举足轻重的巨星,都在这10年间出道、成名、走红。归根结底,是香港的娱乐事业兴盛,电影、电视、唱片一起进入黄金年代,需要大量人才。亦因如此,各大公司肯起用及力捧新人,使艺人有更多曝光和发挥的机会。娱乐业的拿来主义反而造就了香港流行文化的极度繁荣,个人风格突出的超级明星是香港这个浮华世界的标志,年轻人雄心勃勃,唱片公司和电视台推波助澜,歌唱比赛、艺员培训班,这些经过简单训练渴望成就明星梦的青年在这里走上了通往天王巨星的台阶,由李小龙(李小龙新闻,李小龙说吧)开始,成龙(成龙新闻,成龙音乐,成龙说吧)、周润发(周润发新闻,周润发说吧)、张曼玉(张曼玉新闻,张曼玉说吧)、张国荣、梅艳芳、谭咏麟(谭咏麟新闻,谭咏麟音乐,谭咏麟说吧)、刘德华(刘德华新闻,刘德华音乐,刘德华说吧)等大批巨星成为流行文化的超级偶像。

  张梅之后,人们开始讨论“后巨星时代”,查小欣断言,香港二十年内再也出不了张国荣梅艳芳这样的巨星,林夕和梁文道也有类似的看法,因为产生巨星的模式已经变了。“在当今世界上,市场日趋一致化,娱乐产品的制作方式和工业流程越来越接近,越来越向好莱坞的模式靠拢。比方说韩国的艺人,很少有影视歌三栖的红星,而唱某一种歌的人也不会轻易改变他的歌路。我觉得将来整个中国市场都有可能走这样的路线。”

  分工细化、专业化使得演艺明星更专注于某一领域、某种风格路线的发展,“走不同路线的歌星多了,市场就会逐渐分化,所以很难出现像张国荣那样风靡一时的巨星。”林夕对此有独到见解:“在20世纪70年代,粤语电视剧主题曲最厉害的时候,从儿童、家庭主妇到高级知识分子,10岁到50岁的人都会接触到这些歌曲,都能哼上几句,可是慢慢到20世纪80年代就不一样了,听众层面变窄了,很多50岁的人不再听流行乐。现在呢,21世纪了,流行乐的听众越来越集中在年青一代,所以很难再有这种红得铺天盖地的巨星。”不光是流行乐,电视的情形也是一样。“从前,从10岁到50岁的香港观众都看无线电视台,而现在,十几岁的少年都不看电视了,因为他们认为看电视是一种老土的行为。其实大众传播的事业都面临这种境况,以前是广播,现在是窄播,市场变得越来越狭窄,所以很难再有像张国荣这样的巨星。”此外,电影业遭遇盗版的冲击,唱片业遭遇网络下载的冲击,明星遭遇“狗仔队”的纠缠,都不复往日光景。

  黄霑生前曾感慨,粤语流行曲死了。同样,在“巨星”依然健在的时候,那个华丽时代已经转过身去,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背影,但它仍然要用最让人难以释怀的方式,宣告这一刻的到来。往事只能回味!港台电影的黄金时代过去了,港台流行乐的黄金时代过去了,香港娱乐业的巨星时代过去了。在电视综艺节目一统天下的日子里,不再有偶像巨星,只有小打小闹,如今是吴宗宪(吴宗宪新闻,吴宗宪音乐,吴宗宪说吧)、蔡康永(蔡康永新闻,蔡康永说吧)、大小S、何炅(何炅新闻,何炅音乐,何炅说吧)、汪涵(汪涵新闻,汪涵说吧)们独领风骚的时候了!

  冰河世纪 冰河期

  冰河期有奇特的生物地理分布现象:特大冰期可以影响到赤道地区,并使南、北半球的生物混交。

  2004年12月,圣诞节档期没有港产片上映,媒体开始以“香港电影冰河期”为题,香港电影顿时以“猝死”姿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导演陈嘉上用唱国歌的声调喊出心声:“起来,演员同志们,香港电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香港电影大逃亡

  “我已厌倦了别人老是问:‘阁下是否要挑战好莱坞?’我真的觉得,我们有自己的一套,跟好莱坞的不一样,但却不比好莱坞差。”邵逸夫(邵逸夫新闻,邵逸夫说吧)曾说。在大卫·波德威尔的《香港电影的秘密》,如此概括这一辉煌——“香港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成功故事。20多年来,这个约600万人居住的城市,一直拥有全球规模数一数二的电影王国,所制作的电影数量,几乎超越所有西方国家,输出电影之多,只仅次于美国。”

  都成传奇了。所谓传奇,既因为它绚烂时让人不可逼视,也在于好景不常在,其辉煌难再复制。1990年代起,香港电影便开始陷入一片冰凉的低潮期。电影人、影迷、影史专家各有分析,却都“只谈病,不谈药”——大势已去,纵有灵丹妙药也难回春。

  “一个僵尸片成功,他们就拍100部僵尸片,一个英雄片成功就拍100部英雄片。观众进去一看就是这样,都看腻了。”成龙2005年在北大演讲时说,越来越多的粗制滥造、跟风模仿之作严重败坏观众胃口,也让电影类型必然走向死亡之路。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一贯“愤世嫉俗”的演员黄秋生(黄秋生新闻,黄秋生说吧)早在10年前就嗅到香港电影的死亡气息。“根本没人听,还有人说我,‘你为什么要说我们不好’,‘乱讲话’、‘神经病’,什么帽子都有。”他告诉记者,之所以没落至今天这步田地,全因香港人太“懒”,不懂思变,即使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外敌伺机兴师。

  1990年代中期的情形是,港产片大量减产,卖座普遍低迷,票房连续下挫,韩国等地外埠片商对港片采取抵制及压价措施,导致卖埠价钱直线降低。西片逐步抬头,一部《侏罗纪公园》势若破竹席卷全球,美国电影重夺香港电影市场。1997年后盗版猖獗,更如雪上加霜。加之吴宇森(吴宇森新闻,吴宇森说吧)、袁和平、林岭东、周润发、成龙、李连杰(李连杰新闻,李连杰说吧)及杨紫琼(杨紫琼新闻,杨紫琼说吧)等人才外流,令香港电影元气大伤。

  呼啦啦似大厦倾。2004年12月,圣诞节档期没有港产片上映(《如果·爱》属于合拍片),媒体开始以“香港电影冰河期”为题,香港电影顿时以“猝死”姿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附送词汇是“零票房、创新低、千疮百孔、积弱多年、危急时刻、挽救方案、救亡运动”。导演陈嘉上用唱国歌的声调喊出心声:“起来,演员同志们,香港电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以成龙、曾志伟(曾志伟新闻,曾志伟说吧)、林小明、施南生等人组成的“紧急应变小组”,在位于香港新界寰宇影视公司18楼的办公室里成立,呼吁政府伸手帮助影业逃出生天的问题,呼吁个别高片酬的演员主动降低片酬。

  深陷泥沼,积重难返。虽然2002年横空出世的《无间道》票房口碑双收,成为救市之作,但一己之力岂能力挽狂澜。2006年刘伟强奉献《伤城》时,讲的仍是“这是一座受伤的城”——“萌发故事创意的时候正是2003年香港电影最难的时候。很多人都在伤心过后寻求复原的方法……有了伤心的人才会有伤心的城市。”

  有些人誓要与这座“伤城”同进同退,不离不弃。2004年岁末,周星驰(周星驰新闻,周星驰说吧)《功夫》被称作是“最后一把火点亮了香港影坛寒冷的夜空”。“冰河时代”扛旗人物杜琪峰(杜琪峰博客,杜琪峰新闻,杜琪峰说吧)早在1997年成立了“银河映像”,也为迷茫的香港影坛吹入清风,且坚持己见,以惊人创造力和热情打造一系列“香港制造”。

  有些人则探首北望,寻找合作契机。自内地改革开放之后的数次港人北上热潮之中,不乏影人踪迹。2006年底举办的“80-90年代内地与香港合拍电影回顾展”中,集中展出了《霸王别姬》、《新龙门客栈》、《阳光灿烂的日子》、《大话西游》等合拍电影佳作。但九七之后,“尽管内地制定了诸多优惠鼓励政策,相应的审查尺度却愈来愈严格,令港方大为头疼。”影评人魏君子评述此时的合拍片。2005年,杜琪峰电影《黑社会》为了通过电影局审查,更名为《龙城岁月》。影片更做了大幅修改和删减,砍掉10分钟暴力内容。

  合拍片才是发展路向!但香港影协理事长洪祖星则对媒体表示,制作合拍片存在一定技术困难,如文化差异以及要配合国家政策等,“这些政策相信难以改变,故此希望内地电影也推行三级制,让一些暴力和恐怖片可以在内地上映,变相放宽剧本限制。”

  “人在风暴中,无奈地打转,如像风沙,倦也须兜转。全为贪顺风,没作主挑选。如今逆风,豪迈地奔远,重拾心内真,撞碎风千串。”当年林振强、罗大佑为发哥写的一首《飞沙风中转》即是讲述港人见惯的“顺流逆流”。资深影人陈柏生说,“如何与内地合作,但仍可保留港片一贯特色,倒是香港电影工作者要探讨的重要的课题。”香港电影如何救亡图存,答案也在风中飘。 ■ 徐词

  【哀叹】

  起来,演员同志们,香港电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陈嘉上2004年12月

  把一个戏硬邦邦地剪到适合内地为止,合拍片就成了不伦不类的电影。——陈可辛(陈可辛新闻,陈可辛说吧)2005年1月

  现在非法电影下载,每年会让电影业失去近半票房,即近4亿港元。——香港影业协会总干事从运滋2005年1月

  港产片要到内地放,的确要符合内地的规矩,而内地一向以来在电影审查上比较严格,不是每个香港公司都能了解的。——银都机构林炳坤2005年1月

  香港好像慢慢像台湾那样没有了电影,我们求生存的方法就是搞好合拍片。但拍合拍片后,内地在题材上有种种限制,不可以拍鬼、不可以讲政治,不可以讲很多其他的东西。当一套电影没了这些元素之后,还叫什么电影呢?——星皓公司唐文康2005年1月

  或许某些导演能够寻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某一些演员也能继续生存下去。但是这并不能代表整个香港电影圈有希望。——黄秋生2006年4月

  香港不可能只剩下大投资的电影。——周星驰2005年3月

  【自救】

  2003年12月9日,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曾志伟敦促香港特区政府把“点对点下载”刑事化,但政府最终因为现有法律无法将点对点下载视为传统盗版行为,所以无法制裁,也没有将BT列入咨询范围。

  2004年1月1日,CEPA(《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正式实行,指引香港电影进入内地市场。自此,香港电影人开始踊跃与内地合作拍电影,在内地设立长期工作室。

  【困难】

  CEPA实行前,香港电影人已经开始北上内地寻求合作机会和市场空间。但由于内地审查制度和文化背景与香港有较大差异,香港影人在北上过程中遇到不少他们从未遭遇过的难题。2004年两地合拍电影有32部,比2003年只多了6部。到了2005年,在合拍片里基本上看不到喜剧和黑帮题材的动作片。到了2006年,合拍片的数字下降到18部。

  删改

  2003年秋,杜琪峰导演的《大只佬》在内地上映,改名为《大块头有大智慧》,并对影片有关禅学、因果轮回的主题进行修改,改成一个符合内地审查制度的较为纯粹的侦探故事。

  2004年2月18日,王晶(王晶博客,王晶新闻,,王晶说吧)冲着美国系列剧炮制出的《性感都市》,改名为《求爱上上签》在内地上映。内地版本被删减成人笑话和性爱描述,一个火辣题材变得寡淡无味。

  2004年3月26日,在香港被定为三级片的《豪情》,改名《天罗地网》,删掉所有全裸画面、性爱镜头和粗口对白,并修改剧情之后,在内地上映,票房口碑冷淡。

  2004年5月20日,香港尔冬升(尔冬升新闻,尔冬升说吧)导演的《旺角黑夜》经过轻微修改在内地上映。在香港获得赞誉一片,但在内地却反应平平。

  2005年8月,香港新晋导演黄精甫的《阿嫂传奇》在经历与《江湖》类似的风波后终于在内地上映。色调明亮的“黑帮片”《江湖》在香港和内地均票房惨淡。

  2005年10月20日,在香港被列为暴力三级片的《黑社会》,在内地上映的版本定名为《龙城岁月》。在香港票房获得过千万的好成绩,而内地则刚好收回宣传和拷贝费。

  枪毙

  2004年4月,黄精甫导演的《江湖》,通篇用灰暗的色调讲述黑帮仇杀,最后双方厮杀伤亡惨重,被上级部门从“合拍片”改成“协拍片”,未能在内地上映。

  【希望】

  当大家叹息“香港电影已死”、众多电影人在探索“北上”道路过程中接连跌倒的时候,还是有那么几位香港影人,继续为香港电影带来希望。

  杜琪峰 在《龙凤斗》、《大只佬》之后,杜琪峰一条心思搞个人风格的黑帮片:《黑社会》第一集与第二集、《放·逐》、以及还在制作中的《文雀》。两集《黑社会》和《放·逐》都没有获准在内地上映,但均被邀请参展国外大型影战展,在香港票房均属良好水平。

  周星驰 2004年12月,香港电影一片愁云惨雾,周星驰自导自演的《功夫》创下香港本土电影最高票房,同时在内地票房过亿,被称为当时电影市道的救市主。

  刘伟强组合 2002-2003年三部《无间道》,被称为当时香港电影的“奇迹”,引进内地上映后引起强烈反响。其后刘伟强、麦兆辉和庄文强“铁三角”瞄准大市场,炮制出《头文字D》和《伤城》,均属于票房和口碑双赢的作品。

  天地不容 生态恶化

  环境的恶化,会令生物举步为艰。

  娱乐圈的生态在这十年急剧恶化,媒体与艺人的关系从鱼水温情发展至势成水火,双方都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者。

  娱乐圈的水快变成开水

  十年来,娱乐圈的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并不比大自然好多少,生存其间的艺人和传媒,同样对它予取予夺横征暴敛乱砍滥伐竭泽而渔,同样自食其果深受其害。

  2002年11月3日,香港演艺界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近千名演艺界人士集会,他们打出了“天地不容”的标语,包括梅艳芳、成龙在内的几乎全体大腕级人物倾巢出动。这是相当罕见的行动。在我们的印象当中,上一次如此兴师动众的集会抗议是在此前十年的1992年1月,娱乐圈中人发起“全港演艺界抗议影圈暴力行动”,上街游行抗议恶势力控制娱乐圈,一呼百应,有超过600名业界人士参加,梅姐牵头,周润发、张曼玉等都有参加。而这一回,愤怒声讨的对象不是黑社会而是一家娱乐周刊。这本英皇旗下的《东周刊》因为刊登刘嘉玲(刘嘉玲新闻,刘嘉玲说吧)若干年前的被虐裸照而激起了公愤。这起事件最终以周刊停刊、责任人被迫辞职接受聆讯收场,但它仅仅是近年来媒体与艺人关系恶化的冰山一角而已。

  媒体曝光艺人隐私引发纠纷的案例几年来屡见不鲜,最近的案例是2006年8月,香港艺人钟欣桐(钟欣桐新闻,钟欣桐音乐,钟欣桐说吧)(阿娇)在马来西亚演出期间换衣服被偷拍,偷拍照片登上另一叫做《壹本便利》的周刊封面,再次引起香港演艺界的震怒和集会声讨。讽刺的是,上一次,“天地不容”声讨的对象《东周刊》所属的集团是英皇,这一次,受害者变成英皇旗下的艺人。

  这两起是比较极端的案例,而因媒体“狗仔队”跟踪偷拍艺人私生活产生双方的冲突则早已成了家常便饭,一线明星几乎无人幸免,双方关系变得剑拔弩张势如水火。少数媒体为了销量和市场竞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往往突破职业道德的底线,有的已经让公众反感。在罗文、梅艳芳病重入院其间,香港媒体彻夜守在病房门口打探消息,关于死讯的猜测不断见诸报端。这一幕在2006年肥姐病房外重演,令人心寒。狗仔作风也刮到了内地,偷拍、曝光隐私引起的媒体官司也日见增多,内地演员歌手与传媒的关系也不再如往日般温情脉脉,开始变得不尴不尬起来。《十面埋伏》欲告《明星BIGSTAR》、窦唯(窦唯新闻,窦唯说吧)怒砸新京报,是是非非无不因之而起。

  娱乐圈生态环境恶化程度一至于此,是十年前不曾有过的。

  从前的媒体也会对绯闻八卦津津乐道,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公开的一面,大多会维护艺人的正面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明星偶像往往光彩照人,明星靠媒体宣传赢得更多的知名度,媒体借助明星报道获得读者的青睐,彼此鱼水情深各得其所。那时候的记者跟明星艺人能够打成一片,关系融洽,也能互相信赖。香港资深娱记何江西提起当年唏嘘不已,称那段时光是与明星们共同成长的日子,看到当下媒体与艺人动辄怒目相向感到非常不解。造化弄人,时间无情地悄悄地改变了这个世界。残酷的市场竞争让媒体变得狂躁不安寡廉鲜耻利欲熏心,特别是当注意力经济甚嚣尘上之日,他们蓦然发现,明星的私生活其实是最好的消费卖点,于是偷窥偷拍跟踪也就应运而生成为竞争的法宝利器,挖掘贩卖个人隐私大行其道。代价则是艺人们私生活越来越受到压迫变得支离破碎千疮百孔,感情更加受到伤害。媒体的心态已经改变,公众的趣味也相应变化,审美一夜之间转向了审丑,偶像崇拜转向了寻求刺激,鱼水还是那个鱼水,只是水已经快变成开水。娱乐圈的生态环境也就不再和谐。

  娱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责任当然不能由媒体单方面来承担,艺人也有责任,各种各样的明星歌星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就不能全怪罪到媒体头上,只能怪他们自己不检点。像“潜规则”这种事,不是圈内人主动曝光,公众哪里会知道其中的猫腻呢?“性交易”经过张钰、肖琼等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勇敢揭发,才不过掀起圈内黑幕的一角。其他诸如吸毒、酒后驾车、偷税漏税、打架斗殴、绯闻官司、恶意炒作……种种状况,哪个不是咎由自取?

  贵圈真乱,成了外界对娱乐圈的评价。娱乐圈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导致了恶性循环,炒作占据了注意力的中心。在这一因果链条运转之下,大家都是赢家,大家又都是输家。媒体尝到甜头,手段越来越下三滥,道德底线一再被突破;读者满足了窥私欲望,口味渐趋低俗拿无聊当有趣;明星艺人知名度保持滚烫却不得不忍受没有隐私的生活,受到伤害也就在所难免。

  当然,套一句官话,“娱乐圈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主流还是好的,健康的,我们的媒体绝大多数也还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不良媒体就像艺人的不良行为一样,总是极少数。道路尽管有些沟沟坎坎,前途还是光明的!” ■ 西丁

  【冲突】

  2002年11月3日 “天地不容”

  《东周刊》刊登“字母女星”多年前被迫拍下裸照,全城震惊。香港演艺人发起“天地不容”声讨行动,当日刘嘉玲在台上道出心声,成龙、梁朝伟(梁朝伟新闻,梁朝伟音乐,梁朝伟说吧)、张国荣、梅艳芳及刘德华等多位艺人到场力撑。

  刘嘉玲个人的事情后来演变成了整个香港演艺圈与传媒圈的事情,事件的始作俑者《东周刊》宣布停刊,刘嘉玲“裸照事件”是一个标志,它使得香港全社会的人开始思考传媒操守的问题。

  2006年 偷拍升温

  2月,黎明(黎明新闻,黎明音乐,黎明说吧)与乐基儿(乐基儿新闻,乐基儿说吧)被某杂志狗仔队连续偷拍了超过一个月时间。

  3月,吴彦祖(吴彦祖新闻,吴彦祖说吧)与Lisa S.被杂志拍到在寓所亲热,字眼露骨粗卑。自事件发生后,吴彦祖一直公开要求立法保障市民私隐。

  8月,22日出版的《壹本便利》封面,是用针孔摄影机偷拍Twins在马来西亚举行演唱会在后台换衣服的一举一动,其身体在不情愿下,在全香港报摊公开。事发后,杂志除了没有公开道歉,还加印速销。

  到了8月29日,逾300位艺人齐集电视城出席“私隐·尊严——香港人的事”行动,声讨缺德杂志偷拍采访手法卑劣,呼吁政府立法保障艺人。

  局部解禁 解冻

  经过漫长的冰河期,地质运动和气候变化让冰川慢慢消融,再次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2003年末电影局与众多独立电影人的会面后,有几个已经在“地下”拍了好些年的导演们,在大导演都对大片趋之若骛的这个时候,以一个更正式的身份,为电影市场带来真诚的热情。

  在紧张中寻找自由

   2006年,贾樟柯(贾樟柯新闻,贾樟柯说吧)在威尼斯以《三峡好人》获得了最佳影片金狮奖。这个作品距他的成名作,1997年的《小武》正好十年。十年间,贾樟柯作为一个导演的成长,在作品中历历可见,但他的身份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进入到体制里工作,《三峡好人》是获得了公映许可证的,《小武》没有;这种许可于贾樟柯是第二次,在2004年拍摄《世界》之前,“独立导演”始终是他的标识。

  十年,构成了一个年代。谈论这个年代里的中国独立电影,贾樟柯是重要到不可忽略的。他从学生时代的《小山回家》开始到“故乡三部曲”,每一部作品都在当年度最优质的电影之列,它们显示了独立电影的实绩。但也不是这些作品的质量和重量构成了十年区间划分的理由。更重要的是,上世纪九零年代末,对中国独立电影来说,却是一个新的起始。

  1997年,是贾樟柯拍摄《小武》的时间,与此同时,杨天乙已经在用DV拍她住的小区里楼下聊天的老头了,朱传明和杜海滨也在用家用超8拍他们感兴趣的人物。待到这些作品完成,已经是1999年,《老头》和《北京弹匠》在那一年的日本山形纪录片电影节获奖,意味着独立电影的纪录片一线也补充进了新鲜血液。这时期重要的独立电影作品,还有娄烨的《苏州河》,吴文光的《江湖》。但与这些独立电影的先行者不同的是,这些后起之秀都是生于70年代的。

  这一代人,并不严格地构成了这一时期独立电影创作的主力。而它的方向,至今还未超越《小武》所给予的启示:在经典的现实主义里,对当下的基层经验的表达。这构成了十年来中国独立电影的叙事主流。

  近年王超、李玉、刘浩、盛志民、朱文、宁浩都拍出了他们的第一部电影,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由独立制作进入到电影行业当中,然后从第二部就转到在体制之内。2005年之前他们都有新作品完成。这种过渡的迅速多少说明了电影制作环境的变化,因为这对当年的王小帅、张元(张元博客,张元新闻,张元说吧)等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当年他们跟体制的对话要缓慢和艰难得多,而且充满变数,娄烨就是一个例子。

  在这个意义上,迅速过渡所具有的说明性又是不真实的,或者更多只是一种表象;独立电影和官方体制至今仍处于一种紧张关系中,任何触碰和冒犯都会引起即时的反应,它本质上仍是一种权力关系。如果对独立电影的观察撇开这种权力关系,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承担了为主流电影输送和储备人才的作用。 ■ 张亚璇

  【解禁榜】

  1999年 张元第一部通过审查的电影《过年回家》公映。

  2003年7月 娄烨(《苏州河》)导演的《紫蝴蝶》全国公映。

  2003年11月 电影局领导与贾樟柯、王小帅、娄烨等中国独立电影人第一次进行了面对面的谈话。

  2004年1月6日 贾樟柯被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宣布恢复导演资格。

  2005年4月 贾樟柯解禁后第一部影片《世界》全国上映。

  2005年6月 王小帅首部通过审查的电影《青红》全国公映。

  2006年3月 娄烨导演的《颐和园》没通过审查就在戛纳上映,再次被禁。

  2006年12月 贾樟柯“浮出水面”后第二部作品《三峡好人》在国内公映。

  大片时代 弱肉强食

  自然界生存法则的核心,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越大越强越具杀伤力。

  狼与鹿的生存斗争例子最为人所知:面对敏捷的鹿,只有最狡猾的狼才能获得最好的生存机会;另一方面,弱小病残的鹿最容易成为狼的佳肴,结果是敏捷的鹿才能存活。

  中国式大片将“弱肉强食”发挥至极致,在将自己不断做大做高的同时享受政策性的保驾护航,成为最巨大的“强者”。其他电影,只有是“敏捷的鹿”,才能在它们的刺眼光芒之下散发微光。

  这十年最荒诞最巨大的主角

  在中国讲“大片”,应该有两种大片。一个是自中国首部进口分账大片《亡命天涯》而开始的“引进大片”。另一种大片,就是中国娱乐这十年最荒诞和最巨大的主角,自《英雄》始的“中国式大片”。

  中国式大片的前三个字“中国式”,是后来才加上去的。我们本来都天真地以为大片无须定语,即使加上“国产”二字,也不过是一种等同于“made in china”的民族工业自豪感(《英雄》上映前,我曾经策划大型专题报道《英雄赞歌》,并在前言里欢呼:“《英雄》是国产电影中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片’”)。直到渐渐地,不知从何时起开始称之为“中国式大片”(下文所提“大片”如无定语,皆为中国式大片的简称),我们终于明白,有中国特色的大片之种种特色。

  迄今为止,中国生产了五部大片,2001年,《英雄》,2004年,《十面埋伏》,2005年,《无极》,2006年,《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五部中国式大片自然各不相同,但除了相似的豪华阵容,铺张的昂贵预算之外,却呈现出惊人相似的一些特征:

  一、都在高票房同时遭遇狂欢式的恶评

  一部电影遭遇批评不奇怪,遭遇猛烈的批评也时有发生。但颇为奇怪的是,五部大片所遭遇的是狂欢式的恶评。除了观众发出令创作者意想不到的笑声外,在网络上,可以称之为谩骂式的恶评浪奔浪流,汹涌澎湃。在表达对影片反感的同时,也似乎能感觉到表达者的快意。

  如果说《英雄》引发的“笑场”还令当时的大片制造者有些措手不及的话,到了五年后的《夜宴》,“笑场”已成为看大片的惯性行为。而大片顶级之作《黄金甲》更把杜绝笑场列为创作追求的目标。它基本上达到了,报道显示,这部升级换代的大片只引发了一次笑场。可是,《黄金甲》在为大片赢得难得的口碑的同时却也收获了更激烈的抨击。批评者的措辞远甚前几部大片。对《黄金甲》引起的两极反应,或可作为接受美学的经典案例,有待理论家深入分析。我个人的解读是,也许正是因为《黄金甲》对杜绝笑场的追求,却使观众在受到影片“侵犯”的同时却无法通过笑场纾解,继而引发空前的愤怒。

  二、都有主旋律性的美学特点

  大片何以“侵犯”了观众?这大概是大片制造者最不能理解的事情。张艺谋(张艺谋新闻,张艺谋说吧)曾经用给了观众三分钟漂亮画面为其作品辩护。大片不约而同地都表现出对漂亮画面的追求。本来这种追求可以说是对观众的讨好。这里暂时搁一下观众被“侵犯”的话题,先讨论一下大片在美学追求上的一致性。

  两位电影学者对大片有如下描述:

  “唯漂亮主义”的美学品位在目前中国是很有主旋律性的,它的视觉和听觉呈现方法是逐步规范化、定型化、程式化的,它的一些固定意象就是在各种申请片(申奥片、申博片)和中央电视台的重大节日宣传片和主旋律电影、MTV、春节联欢晚会中发展起来的。(郝建评《十面埋伏》,《将唯漂亮主义推向世界》)

  “对于高山大川的那些激情描绘,从一个中心散发开去的构图(不止一次),没有面孔的整齐一律的军队,木偶似的面无表情并服装统一的元老们,包括这部影片中没有一个闲杂人员,没有出现一个日常或市井生活的场景,不存在一个噪音和杂音,再次令人想起苏珊·桑塔格笔下对于一度是希特勒御用导演瑞芬斯坦的分析。”(崔卫平评《无极》:《一部反对观众的影片》)

  说的是其中两部大片,但其实亦可以涵盖另外三部。尤其是《黄金甲》,完全可以视为这种风格的集大成作,极端之作。

  三、都对普罗大众做出拒绝的姿态

  五部大片不约而同地呈现出同样的有中国特色的美学面貌,而这种面貌表面上诉诸感官愉悦,实则对个体性的诉求却是排斥的。我个人把这种风格起名为“团体操美学”。在《黄金甲》中,这种风格达到极致,以至于走向它的反面。所以有人从反面出发赞扬该片,也有人对这种极致表现出极端的反感。

  表面上,大片似乎在追求最广泛的受众,但实则相反。有影评人这样评论《无极》:“一部反普罗的电影;它本来就不是拍给‘人’看的,它是拍给神(或者自以为是神的人)看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极》也算是一部旷世奇片了。当《角斗士》、《魔戒》、《天国王朝》这样的巨片都在讲述个体的抗争和苏醒时,只有《无极》,敢于逆潮流而动,不把精神落点放在人间。”(虞晓毅《陈凯歌(陈凯歌新闻,陈凯歌说吧)一个人在天上》)这个论述用在其它大片身上,一样贴切。

  与好莱坞大片相比,中国式大片都未将精神落点放在人间。好莱坞大片里通常都会存在的普世价值观,比如爱与自由,人性的解放,中国式大片却基本上表现出了贵族气的漠视,甚至嘲讽。这样的诉求,辅以团体操美学,势必令观众感觉受到“侵犯”(普世的诉求得不到释放),受到侵犯必须要寻找缺口,看大片时不愿意跟随创作者进入其预设的情境,反而去寻找破绽寻找笑场,这种寻找越来越主动。而到了大片极端之作《黄金甲》,寻找却碰壁了。于是没有笑场,批评却演变成了痛斥。

  四、主角都是王

  因为无法从国内市场收回成本,国际市场的需求变成主导。因为《卧虎藏龙》的示范作用,古装+武侠成为大片的例牌选择。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同样是武侠加古装,《卧虎藏龙》的主人公是江湖侠客,而大片的主角却变成了生活在宫廷内外的王或王身边的人。

  五、创作者都是“王者”

  这些生活在宫廷的主角们是否创作者的心理投射,不能妄断,虽然评论者很容易发生这样的联想。大片的创作者,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冯小刚新闻,冯小刚说吧),是当今中国电影位置最高的三位导演。这顺理成章,位置高才能够运用巨额资金、调度大量资源完成中国电影的大片工程。

  相信在行政部门的眼里,大片已被视为中国电影工业的重点工程,其影响远远不止票房话题那么简单。电影局领导亦多次公开正面阐述大片对中国电影工业的意义,享受到政策性的保驾护航,符合中国国情,不足为奇,但不意味着不会有反效果。比如数字院线之争,《黄金甲》片方强调市场选择的自由,但问题是,数字院线当初建设的初衷就有保护中小投资电影的公益性质,市场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已站不住脚,欺行霸市的指责其来有自。

  创作者往往委屈,尤其制作了三部大片的张艺谋,他的每一部大片其实都颇有诚意地吸取了一些评论的意见。比如《黄金甲》与《英雄》在主题上的完全相背,矛头直指统治者。但批评仍然刺耳,恶搞依然“猖狂”。

  这是因为诞生于新世纪的中国式大片,身上带有那样明显的当下中国的胎记。它被当成一个过渡的载体,对现实的愤怒与不满,对威权的不屑与厌弃,都情不自禁地发泄于此。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观看,看一部大片太沉重。 ■ 钭江明

  【大投资】

  《英雄》 2.4亿人民币

  《十面埋伏》 2.5亿人民币(另说是2.7亿)

  《无极》 超过3.5亿人民币

  《夜宴》 2亿人民币

  《满城尽带黄金甲》 3.6亿人民币

  【高票房】

  《英雄》 2.35亿人民币

  《十面埋伏》 1.5亿人民币

  《无极》 1.8亿人民币

  《夜宴》 1.4亿人民币

  《满城尽带黄金甲》 两周票房逼近2亿人民币

  【保护】

  2002年:《英雄》为满足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报名条件,破天荒在公映前两个月——9月24日在深圳小范围公映一个星期。到了12月中公映时,原计划12月推出的国产片《天地英雄》和《绿茶》则推迟到次年2月上映。在国产片史上首次出现“躲避大片”的现象。

  2004年暑假:《十面埋伏》原定安排在7、8月上映的进口大片《蜘蛛侠Ⅱ》、《特洛伊》、《哈利·波特Ⅲ》都给《十面埋伏》让道。整个暑期档的黄金时段被这部国产大片占领,并且出现了“8月国产片保护月”一说。

  2006年12月:《满城尽带黄金甲》发行方与全国数字院线签署垄断放映协议,从2006年12月14日到2007年1月14日,整整一个月时间内全国数字院线只能放映《黄金甲》,而不得放映包括《伤城》、《三峡好人》、《面纱》在内的任何贺岁影片。

  【直接引语】

  这种为市场而拍的电影必须满足最广大人群的喜爱,但《英雄》里对秦始皇的认识、《夜宴》中散发的价值观,大部分中国人会深有同感吗?——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2006年12月(《新京报》)

  将所有的“大牌明星”集中在一部电影中,人为抬高了制作成本和投资风险,不是健康的行为。希望中国的电影产业能够发展得“非常正常”,“不要垮在几部大的片子上”。——香港电影人吴思远2006年10月(新华网)

  如果说这几年这几部大片对电影市场确实产生了影响,就是在新投资人心中打了一针鸡血:投就投大的,全球分账,进主流院线,一千万美元以下的,上房不带剑的,叫人瞧不出咱们从前心里其实挺狠的,不叫电影。……全国一年只放几部电影。还不如样板戏呢,那还八个呢。好像天阴太阳忽然出来了,大家一起指着一帮古代人喊:这是电影。——王朔2006年《收获》第5期

  中国电影已经全面进入国产大片时代,市场化程度普遍提高的国产电影,正在结束对国外大片难望其项背的被动局面。——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2005中国电影百年媒体通气会

  这是一个大片时代,但不是一个大片弥漫和大片充斥的时代。从《英雄》到《满城尽带黄金甲》才4年多时间,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大片,并且获得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热效应,这就是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在特殊阶段所做的特殊贡献。_——电影局局长副张宏森2006年12月(《南方周末》)

  商业电影“叫座不叫好”比“叫好不叫座”更有价值。——北京新影联院线新闻发言人高军2006年12月(《新京报》)

  歌神复出 旧物种

  在新种替代旧种的过程中,旧种灭绝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在消亡过程中,新种发展缓慢,总有一些旧物种能够成功复出,找到自己存续下去的道路。

  经典重现希望重燃

  复出,在近十年当中几乎成为香港乐坛一个最时髦的词汇,进而由歌神许冠杰推向高潮。

  二十年前,我们听得最多的两个是“退出”。自从校长从谭张争霸战中让自己的领奖生涯告一段落之后,类似的情况同样发生在许冠杰、梅艳芳、张国荣、达明一派等众多八十年代最红最劲的歌手身上。香港的歌坛也进入了一个没有至尊,缺乏多样化的时代。

  而歌神许冠杰2004年的复出,具备的意义显然不只是达明在二十年纪念时唱的那么简单:“请阿Sam开骚满百场救香江”。开骚也好,出唱片也好,一百场演唱会都好,都只不过是形式。阿Sam做的,是对Sars之后大家对音乐不信任的情况的拯救,是对当年曾经是经济文化起飞、繁荣的代表地香港的一次形象重塑。太多的人经历过八十年代的腾飞时期,却被新世纪的种种问题打击了信心,失去了理想,没有了目标。加上张国荣和梅艳芳林振强等人相继去世,歌坛惨淡前所未有。许冠杰放弃自己悠闲的生活,以“微笑”二字做主题,重新勾起大家温暖的回忆,信念的火种。他的复出,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幸事。

  随着“歌神救市”的火爆态势,香港的娱乐话题集中在还有什么巨星会开个人演唱会。徐小凤成为香港人最期待的复出巨星。2005年,“金光灿烂徐小凤演唱会”掀起了又一个复出的高潮。而2006年底,小凤姐继续红馆开骚,继续证明大众对经典的怀念和需要。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这个时代复出开演唱会?为钱?为名?为歌迷?其中一个尤为重要的原因无疑是现在很多新生代歌手自身素质的欠缺。痛心之余,老歌手自然技痒,他们所拥有的经典歌曲数量与能力还有听众的期待程度,都成为开骚的必备条件。

  歌神复出,伴随着我们度过了可能是最为萧条的一段时期。但是也不能过于放大它的效果和作用,毕竟世界是八九点钟的太阳们的,带领着他们走过最艰难的岁月后,道路只能是由新人自己去走完。 ■ 大地

  【复出榜】

  “老字号”代表

  2004年6月5日,57岁的许冠杰开始在香港红馆举办“继续微笑会歌神”演唱会。瘦了不少的许冠杰,戴着鸭舌帽、黑色太阳镜,身穿粉蓝色外套乘坐粉蓝色摩托车从舞台中央从天而降,他以一首《最佳拍档》揭开演唱会的序幕……复出演唱会反应热烈,场场爆满,不断加场。阿Sam带领香港人“继续微笑”。

  2005年7月23日,徐小凤开始在红馆连开22场“金光灿烂徐小凤”个唱,盛况空前。

  2006年12月15日到12月20日,徐小凤于红馆再续辉煌,仍然是延续“金光灿烂”之名,依然是那些飘至街头巷尾的经典老歌。

  “中生代”代表

  2004年12月9日至12日,达明一派在香港红馆举行“为人民服务”演唱会,这是达明一派成立二十周年的纪念演出,全城轰动。

  2006年4月29日,达明一派在上海开“为人民服务”演唱会,这也是达明一派近十几年来在内地举办的唯一演唱会。

  2006年2月23日,关淑怡举行一连三场的复出演唱会。

  2006年5月25日,“玉女掌门人”周慧敏(周慧敏新闻,周慧敏音乐,周慧敏说吧)复出江湖,在香港红馆举行“周慧敏BackForLove2006演唱会”。

  2006年7月,“软硬天师”葛民辉和林海峰,阔别十年,终于“重组”。他们在红馆举行7场“软硬天师Long Time No See 演唱会》”。为配合演唱会,他们还推出了新唱片。

  美男当市 美丽外表

  雄性的动物经常依靠美丽的外表来吸引雌性动物,因为在动物的世界里这是表现他们健康的最好的办法,而雌性动物对这个办法亦相当受落。

  而这十年来的娱乐界,男星们的外表成为比以前更重要的一项成名工具,男色的诱惑比以往都来得更加猛烈。

  男色消费生猛诱惑

  从欣赏女色到欣赏男色,从女色消费到男色消费。在过去的十年里,大众的审美和消费倾向竟然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男色”一词的出现,并非是最新的潮流,自古就有美男被女人们供奉,作为梦中情人聊以解忧。“男色消费”才是近年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生猛时尚。在这个审美权习惯被男权控制的世界里,让男人以姿色博得名利,获得女人们赐予的消费利益,无疑才是让女人们拍手称快,让男权面临难堪的革命事件。

  欣赏男色,其实自古都一贯有之,从贾宝玉到高仓健再到十年前,“四大天王”们被女人们视为梦中情人,但那样的偶像,是端着架着,云里雾里的偶像,永远也走不进女人的生活里来的梦中人。直到有一天,一种叫“F4”的美少男们的横空出世才让女人们幡然醒悟,原来她们不仅可以欣赏男色,更可以打破偶像的神话,让男色成为她们的消费品。

  F4这类花样美男除外表上赏心悦目外,气质上无一例外都是谦和的,还带着点女孩儿般的羞涩,这样的美少男们无疑可以让女人们掌握主动权,爱他们,宠他们,甚至可以消费他们。另一类“男色”则是干净健康强壮,让女人们获得无比安全感。在经济上与精神上越来越独立的女人们,终于可以报被男人们消费多年的“女色”之仇,将这些美男们视为私宠,从物质到精神,从听觉到视觉,都可尽情享受并且消费。

  选美游戏从来都是男人的审美霸权在做主,泳装是重头戏,欣赏到女人的身体才是男人津津乐道的快事。这样的霸权却让女人不快,凭什么只让男人选美女,不让女人选美男?选美男,其实就是比男人的姿色与身材,当男人的身体赤裸裸地曝光在女人的眼皮底下,台下的女观众无不眼睛发亮,神色亢奋。女人消费男人的权利欲在这样的选秀活动中得到满足。而近年来,时尚潮流也大跟这股美男风,不仅有“好男儿”等各种男色选秀活动让女人们充分掌握评判权与话语权,《男人帮》、《时尚健康》等时尚杂志更是每期都会让一位裸露半身的当红男星登上封面大秀肌肉。连一贯以上半身得到尊重的葛红兵等美男作家也要秀出自己的下半身来出位。“美男经济”成为风头最劲的话题。

  这类男色消费无一不是让女性掌握决定权,女人们不仅可以选出喜欢的美男,最终更可以花钱得到这些美男的约会,彻底满足女人们“占有”与“消费”这些美男们的欲望。喜欢他,就捧红他,捧红他,就消费他。这似乎成为了一个男色消费的怪圈。而相对男人消费“女色”而言,女人比男人更自由。据统计,给“好男儿”投票的粉丝们与给超女投票的粉丝们其实是同一种群体。女人既可以为男色买单,也能为女色投票。她们成为了这种“美色”经济的最大消费者。而她们也正是在用“消费”这种形式向男人们证实,真正能自由消受男女“美色”的,是女人而非男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女人终于拥有了个性的独立与经济的权力,她们“消费”几个美貌如花的男人,算得了什么呢? ■ 彭晓华

  【男色进化】

  第一代

  代表人物:四大天王

  出现时期:1990年代

  其他美男:小虎队

  外表俊俏的男艺人向来受欢迎,但此时“男色”尚未发展到蔚然成风的地步。已经有“包养榜”在舆论中出现。

  第二代

  代表人物:F4

  出现时期:2001年

  其他美男:郑元畅(郑元畅新闻,郑元畅说吧)、贺军翔(贺军翔新闻,贺军翔说吧)、183Club、飞轮海

  F4引领起新一轮也更为猛烈的美男风潮。这段时间的美男,是成为某些经纪人公司针对市场包装出来的成品,多通过浪漫悦目的偶像剧打开市场,进而产生更多的广告和唱片受益。

  第三代

  代表人物:好男儿

  出现时期:2006年

  其他美男:香港先生、亚洲先生

  选美,再不是与“选美女”划上等号。“男色”既然能产生如此多的价值,在全民选秀的年代,各大电视台/选美组织者把选秀和“男色”相结合,于是诞生“选男人”节目。

  【男色消费】

  “鸭店”

  2005年香港无线电视举办第一届“香港先生”选举。决赛当晚,多位选手湿身泳裤亮相,并有选手刻意拉低泳裤。事后接获多个观众投诉,说晚会现场布置得像鸭店。

  包养

  2002年1月,互联网上出现港台男艺人被包的排行表。到近年,网络上流传的“包养男星身价排行榜”内容更为丰富,从上世纪90年代罗列到了2000年。周渝民(周渝民新闻,周渝民音乐,周渝民说吧)、言承旭(言承旭新闻,言承旭音乐,言承旭说吧)和周杰伦(周杰伦新闻,周杰伦音乐,周杰伦说吧)成为2000年男星身价前三名。2006年3月,台湾《Play》杂志公然让读者票选心目中最想包养的艺人。郑元畅在男艺人中排名第一,阮经天(阮经天新闻,阮经天说吧)排名第三,贺军翔第四,Rain排名第十。

  约会拍卖

  2006年7月,《南都周刊》刊文“男色大拍卖”,将5位“好男儿”选手作为“男色”消费对象,并找到不同身份的女性“出价消费”:吴建飞,200块钱请他夜游珠江;向鼎,50块吃一顿饭;蒲巴甲,500块陪玩一天等。

  【直接引语】

  竞选场地布置似鸭店,参赛者刻意拉低泳裤意识不良;参赛者穿着泳裤展示肌肉时女嘉宾不断叫嚣,欲望饥渴,教坏年轻人。——2005年香港市民投诉香港先生选举决赛

  绝对不是侮辱,不觉得选“鸭仔”,不像鸭店,反而觉得舞台很高尚,湿身泳裤环节好有舞台效果。——2005年香港先生冠军高均贤

  无线第一年搞就很成功,现在男女地位拉近,选男人不是大件事,不应该用有色眼镜去看,我看得很开心,不觉低俗。——2005年香港先生选举女嘉宾伍咏薇

  节目构思是从多角度考验参赛者的才华技艺,看不到有不雅地方,反而在官方热线收到好多观众话节目好看,要求回放。——无线外事部助理总监曾醒明回应投诉

  一网风行 新物种

  生物发展中,不断有新物种诞生。

  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据说在几万年前就已经停止进化了,就只有我们人类锲而不舍地进化着,从刀耕火种直至用上了手机电脑互联网……

  一个个网虫红起来

  【网娱进化】

  网络歌曲

  2004年,《老鼠爱大米》一炮而红,攻下各大网站流行歌曲排行榜榜首,证明了互联网在推动流行歌曲上的强大力量。还跻身“2004中国十大网络关键词”,因为其全球搜索总量竟然超过1亿人次。《老鼠爱大米》成名后,各大唱片公司受此启发,纷纷开始搜罗网上热歌,并配以适当炒作,于是《两只蝴蝶》、《丁香花》等网络歌曲也都相继蹿红。同时,市场上还出现一批专门的音乐网站,从事在线下载,歌曲试听、翻唱,原创歌手挖掘、包装等。此后网络歌曲风起云涌,大量非专业歌手涌现。

  明星博客

  博客的出现为普通大众提供发表的渠道。而新浪在2005年下半年以一招名人博客作为独门武器后发制人,成规模地推出名人博客,徐静蕾(徐静蕾新闻,徐静蕾音乐,徐静蕾说吧)等人的博客更进入国内浏览量最大博客前十。明星博客的出现为明星提供一个与受众主动交流的渠道。徐静蕾在博客上“汇报”自己电影的进展,李亚鹏(李亚鹏博客,李亚鹏新闻,李亚鹏说吧)在博客上发布与女儿有关的信息,明星们把博客当成了自己的发布站。明星博客掀起继木子美之后的又一波博客热潮。

  下载

  BT、emule等软件盛行,令各种娱乐产品快速广泛传播。新专辑、新电影、新电视节目都可以在各类下载网站中找到,几乎可以做到与世界同步。

  视频

  视频2006年进入网络传播主流媒介。在Google的2006年最热十大关键词中,它名列第一。

  2006年5月,网上一段《巴士阿叔》在一个月内点击率超过500万。视频中的“你有压力,我也有压力”、“未解决,未解决”折射了现代人身心压力之大,由此引发了多数人的共鸣。此外,以长相可爱、声音甜美为特点的视频美女主播DoDoLook受到网友热捧,一年下来,在百度有多达140万条关于她的信息。而揭露演艺圈潜规则的张钰性爱录像带借助优酷网发布后,日点击一举超过千万。

  网民张小游的娱乐生活

  张小游是条大网虫,他的最大乐趣就是在网上晃当,看各种八卦。这天不得了,他看到网上刊出一新闻,美国《时代周刊》把2006年度风云人物奖项颁给了名叫“You”的网虫,张小游想,这不是颁给我张小游嘛,顿时亢奋得像打了鸡血,立马把MSN的ID改为:“我获奖了,感谢时代周刊感谢祖国感谢父母荣誉属于人民——(由于篇幅关系,此处删掉2007个字)”。

  张小游想,原来我每天在网上灌水,还蛮有意义的。

  当然有意义,而且很重大,张小游,你一不小心就浇灌出了一朵互动时代的奇葩,虽然非你一人之功。

  现在就让我们来跟踪张小游的娱乐一天。

  为了体恤他,我们假设今天是休息日,这样便于他睡个懒觉。通常这类人都是夜猫子,平时要上个班打份工,所以只能找个周末来补睡。

  然后他肯定要睡到中午才起来,还可省下一顿早餐。

  其实他十点钟就醒了,只是不想起来而已。张小游躲在被窝里玩着手机,他的手机办了GPRS包月。他先通过移动梦网看了一会无线音乐首发,然后就跑到了无线音乐俱乐部下了本音乐杂志看。试听了一下《香水有毒》彩铃,挺诱人,订吧。这是他睁眼以来对移动娱乐事业的第一笔贡献。

  然后他去了某个免费WAP网站,那里面有好多好听的歌和好看的影视。最主要的是,他们在搞一个抢票活动,因为林一峰要来广州了。张小游拇指击键如飞,这是他今天对移动娱乐事业的第二笔贡献,他贡献了流量。

  因为张小游是个幸运的人,所以他抢到林一峰的票了,有必要立刻把这个消息发到了博客上。这年头,识两个字的人谁没个博客呢?张小游牛逼的是,他能用手机更新博客。所以,今天的张小游日志在被窝里就新鲜出炉。

  很快日上三竿,太阳快晒不到屁股了,肚子也饿了,所以张小游起来订了一个快餐,两餐并一餐。三下五除二吃完,第一件事是去猫扑和天涯,然后是那些牛人博客。张小游热爱灌水。他和他的粉丝一样,都是沙发爱好者。

  然后他到某视频网站看了会视频,现在这类网站挺多的,大都模仿YouTube。张小游觉得比看电视有趣。他打开张钰的视频来看,从表情看他显然津津有味,但是他最后义正严辞地跟帖批评了这个丑陋的潜规则。

  在他四处乱逛的时候,他的电脑也没闲着干别的。Emule(电驴)设成了开机自动运行,正下载着周杰伦的全套专辑。只看电视不上网的娱乐1.0同志们,Web2.0的张小游先生的电脑里装满了你们不认识的软件。电驴是其中一款有名的下载软件。

  版权公司可能会被这些软件气死,但这不关张小游的事。其实他人品没问题,这不,他听完了down下来的周杰伦《依然范特西》MP3后,觉得有必要支持一下正版,决定一会出门买上一张。

  网上逛了有一阵了,张小游觉得有点累了。上个厕所先,他到门缝里抽出了今天的日报看,没一会就被这段文字给乐死了:“尤其当我在门户网站上看到‘社会新闻’、‘生活’频道时,眼前便会浮现出一派屠夫、恶棍、淫贼充斥的乱世景象,而一旦到了博客频道,便又是满纸的男盗女娼,鸡零狗碎,昔日神圣的文字,今日变成了打着饱嗝排出的粪便,长此下去,网民势必变成一群趣味最低俗、存在最虚无的人。”显然,这个人被门户网站给害惨了。

  欣赏传统媒体人士的抱怨是张小游觉得有意思的娱乐方式,美中不足的是,他不能把这个拍成搞笑视频放到网站上,他并不是胡戈。但是或者可以Remix一首歌出来,上次那首摇滚版灵魂附体的音频简直把他给笑死,此外还有巴士阿叔的妙论。这是今年最具数字娱乐精神的产品,很值得回味。

  基本上2006年张小游的娱乐生活就在网络上打发了,甚至他这年看的第一场超女就是通过手机视频直播。鉴于此,我们认为,数字娱乐浪潮已经扑面而来,3G时代只会令其变本加厉。悠着点哦,张小游! ■ 胡思客

  恶搞风潮 物种变异

  物种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突变,以不同于原物的状态出现。

  变异过程中,有的变好,有的变坏。真正的恶搞会以超越原作的姿态吸引目光,使无趣变有趣。

  一个个馒头站起来

  “恶搞”这个词在2006年因为胡戈戏耍《无极》而一下子火了。随之而来的是对陈凯歌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以及有更多胡戈站出来,一边在为恶搞争论不休,一边人们见什么搞什么,眼看着2006年变成了无“恶”不做的一年。

  围绕着“馒头”,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恶搞问题。我认为,创作就像搭积木,你可以搭出一栋房子,我还可以搭出一个花园,用的都是那几块木头,小孩都知道这个道理,只是小孩意识不到事物总是有多面性的。每个人在解读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一首歌或一部电影的时候,都会通过想象或联想把它理解成自己希望的那样——而这其中有一种表达方式就是恶搞。恶搞并不是在2006年才出现的,它只是因为在这一年因为“恶趣横生”才被关注。以前,它经常出现在一些讽刺与幽默的笑话中或并没有以一个独立的单元而存在,如今它突然成了民众热衷的表达手段,是因为它适合网络时代的表达方式,它可以以意想不到的效果间接达到人们想表达的愿望。从前,我们称其为解构,如今,当我们怀着恶作剧的心态再次拿起这把手术刀的时候,我们更喜欢称它为“恶搞”,而这把手术刀因为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威力和效果,有时候更像一把来复枪。

  恶搞者的美学原则是:当我无法把你这栋建筑摧毁,我只好在你这栋建筑上涂鸦,让这栋丑陋、古板的建筑变得有如妙笔生花,将围观者引向“歧途”,从而看到它的另一面。当经典的“馒头”引发一场全民恶搞之风的时候,我们应该感谢陈凯歌提供了这么丰富的素材,感谢胡戈用他的智慧为这部无聊的电影添加一笔令人回味无穷的注脚。

  我们为什么要恶搞?这个方式实在令人不舒服,那可是对很多美好事物的亵渎,是令人愤慨的。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美好事物是什么?可以总结为:它是常规的、令人看起来索然无味的东西,但是它被涂抹得有点端庄、崇高、权威、伟大、完美、严肃……甚至有些教条。这些事物,美好的事物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本来生活是美好的,但是由于这类美好事物太多,以至于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枯燥和苍白。我们总该给它增加一些颜色,把那些伪善从我们的视线中去掉,这就是今天大兴网络恶搞的原因。娱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你为我们提供娱乐,一种是自己动手,自娱自乐。恶搞显然属于自娱自乐,我们之所以要恶搞,是因为你提供给我们的美好事物显然不够娱乐。另外,恶搞是无能的力量,当我们对某种更有势力的既定事实无法接受或产生厌恶时,目前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用恶搞的方式来奚落它,因为它有时候比批评更加一针见血。

  事实上,正如我们习惯了对很多事情的判断总是情感和道德为先一样,而放弃了从法律角度判断事物的机会。往往道德中夹杂着感情因素和霸权的力量,在对待恶搞这个问题上,它所引发的争论也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恶搞它不是把你按在地上踩死,而是踩在地上挠你的痒痒,你能把人挠笑了,也能把人惹恼了,这就是今年恶搞被提到争议日程的原因。有人认为恶搞是伤风败俗,有人认为恶搞是低级趣味,有人认为恶搞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比如有人恶搞《闪闪的红星》,于是有人就提出红色经典不能恶搞,甚至广电总局还要制定一些规则来遏制恶搞;比如六小龄童(六小龄童新闻,六小龄童说吧)挺身保护《西游记》,认为四大名著也不能恶搞,那他为什么不找周星驰算账呢?其实反对恶搞的人已经很恶搞了。我们能理解道德和情感因素会使很多人排斥恶搞,但是,公民有恶搞的权利,这个不带任何感情因素。

  我也不喜欢《闪闪的红星》被恶搞成那个样子,因为它被恶搞得太拙劣,缺乏智慧、缺乏新意,连耍小聪明都算不上,所以庸俗不堪。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恶搞不是瞎胡闹,不是为了恶搞而恶搞,而是带有智慧和超越原作的再度创作。从这个标准来看,2006年真正具备这样水准的恶搞只有《一只馒头引发的血案》,除此之外,其他所谓的恶搞,都该列入哗众取宠的范畴。

  恶搞对民众来说,就像一个孩子刚刚拿到的一个玩具,爱不释手,所以一时不知道怎么玩了,不会玩的人只能瞎玩,它因为突然时髦起来,所以大家都来赶时髦,然后就忘记它也是创作,是更需要智慧的创作。后来,不管是一些大片还是什么影像或是一句名言、口号,都被拿出来恶搞,其实已经变成胡搞了。所以我更愿意用美学而不是情感和道德方式来批判过度泛滥的恶搞,为了恶搞而恶搞结果只能是恶心。

  既然全民进入了恶搞时代,肯定就是泥沙俱下,但是沙子里总是能淘出金子,我也相信会有另一盘“馒头”在不久的将来端上来。 ■ 王小峰

  【恶搞进化】

  小胖

  初中生小胖无心一瞥的图片不知被哪位好事者上传到网上,接着被无数喜欢恶搞的人用PS软件修改成数百个版本。

  大史记

  早在胡戈“恶搞”之前,央视方面早已经是这种“恶搞”方式的“鼻祖”了,2002年他们推出的《大史记》系列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史记2:分家在十月》,通过对《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的剪辑与配音,虚拟了央视评论部内部的意见分歧。

  馒头

  2005年底,胡戈以电影《无极》为原型制作了20分钟的网络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开大片被恶搞之先河,引发内地恶搞风潮,还差点引发了一场草根与中国大导演之间的官司。此后,胡戈还推出了诸如《春运帝国》、《鸟笼山剿匪记》等网络视频电影,引起广电总局的关注。

  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影片”也“被搞”,最具代表性的是《闪闪的红星》被改编为《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在这部由“八七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影片里,潘冬子的父亲是潘石屹,潘冬子的母亲则一心想参加“非常6+1”,她的梦中情人是李咏(李咏新闻,李咏说吧)

  【政策】

  2006年,4月,北京地区14家网站联合向全国互联网界发出文明办网倡议书。

  8月,广电总局拟出台《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主要是对视频网站放任自流的违规现象进行“围剿”,今后个人要传播视频内容,需要领许可证。

  10月,中国互联网协会拟推出“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的博客实名制。

  全民选秀 繁殖

  只有具备优良基因的品种才能完成进化论意义上的繁殖行为。某个物种的每一代都具有某些与亲代不同的基因组合,因此,与生殖能力较差的物种相比,任何生殖速度较快的物种或群体都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根源于优良品种的中国选秀活动,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存活于残酷的生存竞争中。

  但是过度繁殖、激素增肥之后漫山遍野貌似茁壮的秀场,如果没有新的基因加入,必将耗尽大众曾经狂乱的热情。

  想唱就唱想选就选

  在娱乐发展史上,永远不愁没有新事物诞生,并不断繁衍新生。造星运动波澜壮阔此起彼伏前赴后继地推陈出新,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造星手段日新月异,再也不是河边破旧的老水车,而是F16登月火箭阿波罗飞船。

  第一代演艺巨星都是经过舞台上的千锤百炼才铁杵磨成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谁也没生下来就含着金钥匙,而他们一旦成名,技艺必定炉火纯青声名历久不衰,日后配享大师尊荣;第二代影星歌星也算得上沙里淘金,不是天生丽质也是绝顶聪明,但也还是要靠优秀作品方能红极一时。再往后成名的路数则不一而足,不论是一演成名还是一唱成名,都有极大的偶然性,希望大部分寄托在伯乐身上。直到各种选秀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之后,娱乐造星事业才别开生面旁逸斜出了。以港姐选美、模特大赛等为代表的选秀活动,为众多佳丽崭露头角提供了机会,而影视剧公开选角也为怀揣梦想的男男女女通向明星之路敞开了大门。但直到此刻,这仍然是一场单向的游戏,决定命运的遥控器掌握在权力的手中,“幸福少女”董洁(董洁新闻,董洁说吧)脱颖而出仅仅因为她符合张艺谋的审美趣味,或者碰巧符合《幸福时光》的角色需要,迎合某种期待结果成为筛子里的幸运儿。感谢电视和新兴媒体一日千里的发展,终于有一天,人们发现,其实你我也可以参与到这个造星的游戏中来,成为一场造星运动的共谋。于是乎,大众将对选举的热情倾注到了选秀这个全民运动中。

  “超级女声”,“我型我秀”,“梦想中国(梦想中国新闻,梦想中国说吧)”,“加油!好男儿”,“红楼梦中人”——大众选秀活动摩肩接踵人头攒动。一窝一窝新人破茧而出狼奔豕突,山下群众摇旗呐喊奔走相告喜形于色。

  对于故事的貌似主角来说,这个游戏的刺激性不亚于《百万富翁》,所有童话里的梦想成真的一幕都真实上演,丑小鸭一夜之间变成白天鹅,灰姑娘摇身一变成公主,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昨天还站在桥上看风景,今天就变成别人眼里的风景。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出名太快生长期太短,人气新星们的人气来得快散得也快,运动中集聚的激情和欢呼往往随着运动的结束也迅速退潮,即使是如奇迹般崛起的李宇春(李宇春新闻,李宇春音乐,李宇春说吧),其首张专辑的销量与超女决赛中五百万的短信支持率也难以相称,其他超女更不用说了,而今年的超女更加举步维艰,很难说有什么号召力。这让人联想起现如今人工繁殖的肉鸡,靠着激素迅速催熟长大,却弱不禁风食之无味。成名要趁早固然不错,但高潮来得太快激情退却得也快,星光要持久殊非易事。

  脱胎于“美国偶像”的全民海选作为一种造星运动,其重点不在“星”,而在“造”上,全民选秀,不是选出秀,而是以选为秀。同样地,全民选秀的意义不在于选出新秀新星,而在于它本身就是娱乐造星运动的新秀新星。明星既然已经演变成为娱乐产品,那么手段成为目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娱乐业发展新阶段的新生事物,全民选秀热反映了正在改变中的娱乐消费模式,人们开始从传统的被动消费转变为互动形式的选择消费,它正符合时代演变的进程,我们不是已经进入Web2.0时代了嘛!前不久,《时代周刊》评选出2006年年度人物,不再是名人明星,而是全世界的网民:YOU!以权威的姿态宣告了平民时代的到来。在变化中的新的娱乐时代,一个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果真还需要明星偶像吗?美国偶像产生了孔庆翔这样家喻户晓、被津津乐道的明星,“红楼梦中人”选秀最吸引人的还是选秀过程中闹出的种种令人捧腹的情景。选秀变成了一场公众参与的狂欢,任何人都有可能一举成名,成为大众娱乐的消费对象。

  毫无疑问,全民海选不是出于娱乐业自身变革的需要,更多的是来自于商业的冲动,全民参与的背后是滚滚而来的巨大的商业利益,以超女为例,这场游戏中收获最大的很显然还不是超女,而是湖南卫视、天娱、蒙牛公司。

  让人郁闷的是,变化永远没有跟风快,忽如一夜春风来,“海选”已经铺天盖地泛滥成灾,光“选秀年”里,新涌现的各类电视选秀节目就超过了40家,“红楼梦中人”的角色海选还没开始,倒先开始了一场评委的海选。估计过不了多久,海选也就步了它所选出的新星的后尘,被喜新厌旧的大众玩腻了。“后选秀时代”不知又是番什么样的光景。

  ■ 西丁

  【选秀繁殖】

  2003年:

  星女郎秘密选秀

  2004年:

  《梦想中国》第一届,《我型我SHOW》第一届、《超级女声》第一届

  2005年:

  《全家总动员》、《超级女声》第二届(增加观众评审团,全国开设五个赛区)、《梦想中国》第二届,《我型我SHOW》第二届,

  2006年:《超级女声》第三届、《梦想中国》第三届,《莱卡我型我SHOW》第三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加油!好男儿》,《魅力新搭档》(选主持人)、《星空舞状元(舞状元新闻,舞状元说吧)》、《舞林大会(舞林大会新闻,舞林大会说吧)》、《名声大震》、《谁是飙歌王》(广州台)、《魅力大妈总动员》(青岛电视台)、《红楼梦中人》全国选秀

  【短信爆炸】

  2004年《超级女声》的短信总收入约1300万元。

  2005年《超级女声》短信总收入约3000万元,其中李宇春在决赛当晚获得的总票数超过350万条。

  06年《超级女声》短信投票的总数量近1亿条,收入近20万。其中在决赛当晚公布尚雯婕所得总票数超过500万条。

  2004年《梦想中国》短信投票总量400多万条。

  2005年《梦想中国》短信投票总量1000多万条。

  2006年《梦想中国》短信投票总量2000万

  2006年《我型我秀》短信投票总量近600万条。

  2006年《加油!好男儿》短信投票总量突破1000万条。

  【海选爆棚】

  2004年《超级女声》总参赛人数接近5万人

  2005年《超级女声》总参赛人数逾15万人

  2006年《超级女声》报名总人数为8万人

  2005年《梦想中国》报名总人物

  2006年《梦想中国》的报名总人数9万多

  2006年《加油好男儿》的报名总人数突破3万

  【直接引语】

  作为政府文化艺术有关管理部门来讲,不应该允许超女这类东西存在。参加超女的被害了,看这个节目的也被害了。超女、超男活动是对艺术的玷污。

  ——中国演出家协会主席刘忠德,2006年4月20日

  我认为某些人建议取缔超女是专制时代的遗风。超女肯定不属高雅艺术范畴,但下里巴人也好、阳春白雪也好,都有生存的权利。

  ——李银河

  超女不算好,却是最好的。超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事业上绽放的一朵奇葩。它的绽开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历史将证明这一点。

  ——戴新伟《南方都市报》,2005年8月12日

  “超级女声”已于去年在中国内地娱乐圈创造了奇迹,今年无论是生产商还是消费者相信都对此有较高的期望,也许我们都应该思考一下,是否真的应该一直沿用、接受这样的娱乐生产方式。

  ——泊明《南方都市报》,2006年3月10日

(责任编辑:老李)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精彩推荐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张国荣 | 梅艳芳 | 成龙 | 杜琪峰 | 黄沾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搜狐招商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