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宝堃之子谈北京相声与天津相声之区别、相声流派及行规
常贵田:不能因某个人而否定整个相声界
常贵田简介
常贵田出生于相声世家,系已故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堃(艺名小蘑菇,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天津最富盛名的相声艺术家)之长子。
师承相声名家赵佩茹,曾长期与叔父常宝华等相声名家合作。常贵田继承发扬了常派相声的艺术特点,成为常氏相声艺术承上层下之人。现与王佩元搭档,主要相声作品有《喇叭声声》、《帽子工厂》、《追溯》等。
●跳门对于相声的发展和求同存异是有好处的,跳门的人自然有他一定的道理。对于跳门,我们不推崇,但是允许存在。给人们一个自由的天地。
●相声在求索中发展,可以有其他的看法,但是这个看法的对与错需要时间来验证。另外,某个人的过失或者错误,不代表相声界的过失和错误,不能因某个人而否定整个相声界。
北京相声追求创新,天津相声追求传统
新京报:相声是从北京兴起的吗?
常贵田:相声是北京起源,天津兴起。这和地理条件有很大的关系,相声是来源于市井的平民艺术,以前的天津具备了产生相声的天时、地利、人和。那时没有铁路,更多的是走水路,天津是水陆码头,比北京方便,并且过去的天津是新兴的工业城市,而北京则是文化城市,这样天津就具有了曲艺兴起的特点,侯宝林也是在天津说红的。
新京报:但北京和天津不同地域的相声最为不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常贵田:北京追求创新,天津追求传统,但是在相声界里,创新和传统都是需要的,北京地域里的相声需要加点传统进去,而天津地域的相声则需要有些创新,这样才能使两地的相声有更好的发展。
不同的流派形成不同的圈子
新京报:流派生成的条件是什么呢?
常贵田:要想成为一个流派,并不是说哪个人自称是什么流派就可以,它要有四个条件,一是广大观众的认可,并且要有自己的代表作品,不是一两个,而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代表作品;二是要有表演的特色,能够打动观众;三是对相声的历史要有或多或少的推进作用,不然,不能称其为“流”;四是在历史上,各个阶层都要认为其是相声某一方面的领军人物。
新京报:目前我国存在哪些相声流派,分布在哪儿?
常贵田:目前我国被认可的流派有以侯宝林为首的侯派,现在主要在北京;以马三立为首的马派,现在主要在天津;还有以常宝堃为首的常派,也是在北京。
另外,马季的相声是未被承认的流派,马季也是相声的领军人物,并且对相声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但因为马季是侯宝林的弟子,因此还没有被区分开来。
新京报:这些流派是不是形成了不同的圈子?圈子的形成是不是代表了相声的分离?
常贵田:每个演员之间有不同的特点,也是因为流派的发展,因为不同的流派不同的人,加之不同的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圈子。人的分开而形成的圈子并不等于相声艺术本身特色的分离。
只是因语言的不同形成了相声的地域特色。它只是语言、味道等不同了,结构和包袱的使用并没有变化,如果打破了就不叫相声,会有另外的名字来代替。
不推崇跳门,但允许存在
新京报:相声界里有什么特别的行规吗?
常贵田:相声界里的行规在历史上有过,但是因为相声的发展很特殊,很多不能遵守,我们也不以此为重点,有些则形成了历史的习惯。
新京报:你对跳门有什么看法?
常贵田:跳门是说一个人拜了师傅后,又去拜另一个人为师,而原因大多是因为师傅的故去。应该说,跳门对于相声的发展和求同存异是有好处的,跳门的人自然有他一定的道理,另外,一个好演员就要拜名师,访高友,扬长避短,增加阅历,投一个老师,拜一个高友不能称的上是拜名师、访高友,如果说拜师是一个仪式,那么,在学艺和发展上,则可以“跳门”,找多个老师来教。
冯巩是侯派弟子,但是他吸收了常派的特点,马季是侯派弟子,但是经过自己的不断发展,有很多创新和特点,不属于任何一派。因此,对于跳门,我们不推崇,但是允许存在。给人们一个自由的天地。
新京报:一般情况下,是不是只能拜一个老师?
常贵田:拜老师只能是拜一个,但是“一字便为师”,所以,学习上,可以有很多老师,观众对我们的演出提出建议和意见,他们也是我们的老师。
新京报:对目前的相声界,你有什么看法?
常贵田:相声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一个特点就是有合作有竞争,相声多以两个人为主,这就注定了要合作。
为了相声的发展,相声界的人士还是比较团结的,在不同的看法中求同存异,但是目标一致。相声在求索中发展,可以有其他的看法,但是这个看法的对与错需要时间来验证。另外,某个人的过失或者错误,不代表相声界的过失和错误,不能因某个人而否定整个相声界。
资料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乐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