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好人
《三峡好人》给我最直接的感觉是贾樟柯变了很多,胸襟宽广了,视角放大了,镜头贴近人物了。
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之前的四部影片(《小武》、《站台》、《任逍遥》和《世界》)中,发展变革时代的社会是影片的背景,人物始终是他关注的核心。 在《三峡好人》中,变革社会依然是背景,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达到与人物同等的地位。也就是说,《三峡好人》有两个焦点:个人和变革的社会。
《三峡好人》中,贾樟柯坚持了一贯艺术操守,人文关怀没有丝毫削弱,呈现给观众的依然是无力的人们和卑微的生命。他们行动着,他们劳作着,他们找寻着,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活着”。残酷本就是生活的一面,贾樟柯要表现的正是生活的残酷和生命的卑微。同时,影片又以沈红(赵小桃饰演)的角色与故事传递了生命的另一面:尊严与不屈。
对发展变革社会的描绘,影片集中体现在“三峡工程”上。贾樟柯没有宣扬这一世纪宏伟工程的历史意义,而是让观众看到了工程背后小人物所作的牺牲,这又是大众往往看到的一面。因为,大众传媒报道的多是造福后人的功勋、有序的规划、整体的进展、完成多少移民安置等等大的好的方面,却很少把“三峡工程”这一宏伟蓝图的代价告诉更多的人们。
《三峡好人》的艺术感染力来源于贾樟柯对生活的透彻体察,以细节将其还原。每一个画面,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人物,都在展现着社会景象与民众生活。这并非一般的导演功力所能实现,仅从这一点来看,《三峡好人》不辱金狮威名,说它为金狮增光添彩也不为过。
在《世界》中,镜头已经运动起来,这种变化趋势在《三峡好人》中尤为明显,可以说是迈出了很大的步伐。这点通过对比可以证明:《站台》的第一个镜头是城镇的站台中一堵破围墙下的百姓群像,那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长镜头;《三峡好人》的第一镜头是轮船上百姓群像,运用的是运动的短镜头,基本上是人的面部特写和上半身,数十人过后镜头才定格在韩三明的身上。《三峡好人》中虽然也有一些全景长镜头,但更多的时候人物是近距离出现在镜头前,而且背后或是正在消亡的城市或是船舶漂停的长江水面。这种画面产生一种强烈的压迫感,镜头把人几乎逼进长江和消失的城镇之中,人却没有任何选择的“空间”。
影片中有贾樟柯最擅长也最热衷表现的形象:混混和民工。这两类人大抵在贾樟柯成长过程中产生过深刻影响。从《小武》到《世界》,我们都不难找到他们的身影。《三峡好人》通过小混混和民工,展现出边缘群体身上的闪光点。他们虽然卑微地活着,他们身上却有着都市渐渐缺乏的人性之美,小混混坦率真诚,民工朴实无华。
总之,《三峡好人》是一部内涵丰富的艺术佳作,让我们看到了不曾见到的社会景象,让我们体会生命的无奈与意义。勇摘金狮的壮举让我万分期待,走出影院没有任何的失望,艺术经典应当如此吧….
★★★★☆
(少的半个星,是希望贾导能将影片做得再“好看”些(视觉方面),求全责备了@`@)
(责任编辑:jasonw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