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克·弗洛伊德乐队
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是当今最负盛名的“迷幻摇滚乐队”,因注重现场演奏时的声音效果而在乐坛独树一帜。
作为英国最成功且最具长久生命力的前卫摇滚乐团和迷幻音乐的较早实践者,平克·弗洛伊德所呈现出的那种与60年代中期污浊的摇滚乐坛形成鲜明对照的未被污染的个性。
1964年,在伦敦一所学校中学习建筑的理查德·赖特(键盘手,1945年生于伦敦)、尼克·梅森(鼓手,1945年生于伯明翰)和罗杰·沃特斯(贝司手,1944年生于剑桥)开始在一起排练。在学院里,沃特斯对音乐和电子很感兴趣,而他的同学赖特则同他一起钻研电子音效。赖特以前曾学过钢琴、风琴、大提琴,后来又迷上了电子音乐。尼克·梅森则是一位出色的定音鼓演奏者。
1965年,西德·巴雷特的加入使得乐队最终组成。由于灵魂人物、主唱兼吉他手巴雷特非常仰慕两位20世纪初出生在美国的黑人爵士乐大师平克·安德森(Pink
Anderson,1900—1974)和弗洛伊德·康塞尔(Floyd Council,1911—1976),而将乐队取名为“平克·弗洛伊德之声” (Pink
Floyd Sound)。也使之成为世界上最为优秀的迷幻摇滚乐队之一。
1968年由于主唱巴雷特毒瘾加重,不能继续演唱,故请其老友大卫·吉尔代替他的位置。1973年,乐队完成了他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辑唱片《月影》(Dark
Side of the
Moon),这张专辑表现了该乐队完整概念的创作风格,是一部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作品。专辑在美国排行榜上连续停留了491个星期,销售1700万张长达十余年之久,创下了流行音乐史上空前的纪录。
1979年,他们又推出《墙》(The Wall),主要由罗杰·沃兹作词作曲,其中的单曲《墙上的另一块砖》在美国单曲排行榜上夺得4周冠军,销量1250万张。进入上世纪80年代,罗杰·沃兹和大卫·吉尔因意见不和于1985年离开了乐队,而大卫·吉尔则雄心勃勃率领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继续活跃在世界歌坛。
从分类上看,平克·弗洛依德乐队是一支以技术和现场演出效果见长的迷幻摇滚乐队。演出场地的选择也成为他们艺术生涯中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亮点,与他们颇富盛名的“墙”的现场齐名的庞贝场也成为平克乐迷津津乐道的话题,蕴含了丰富的欧洲古典文化与骇人灾难的庞贝古城,与充满了现代艺术理念和科技手段的平克现场,在平克乐队经典音乐的连接下,古典与现代,感性与激情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与交流。
有人说,平克·弗洛伊德的音乐可以让你感觉到你的灵魂在飞翔,那种忧伤与无奈的气息有时候会让你感觉到无所适从。而正是这种弥漫着哀伤与反叛精神的音乐才能使你感受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音乐感觉。平克·弗洛伊德的音乐不仅仅在类型上就必须把它归属于迷幻摇滚,它更应该属于艺术摇滚,这支乐队在对摇滚乐的理念和对现场设备的运用上已经有很高的造诣了。
关于平克·弗洛伊德乐队 与罗兰·佩蒂“摇滚芭蕾”
1972年11月,法国芭蕾编导大师罗兰·佩蒂与著名摇滚乐队平克·弗洛伊德首次联手为马赛国家芭蕾舞团创作了一台别具风格、流传至今的“平克·弗洛伊德芭蕾”(俗称“摇滚芭蕾”),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叙述性芭蕾。
当初,平克·弗洛伊德乐队为这台芭蕾舞演出创作了30分钟的原创音乐,其他部分音乐均取自该乐队的保留曲目。而且主要受到了乐队创作《月影》的影响,使用唱片中《金钱》、《空中大转轮》等段落。
应该说,《月影》这张专辑不仅是摇滚史上的经典,更是录音史上的经典,唱片的音响效果十分出色,开场的心跳声以及惊叫声较考器材,中间的钟表声和收款机的声也是检验器材的试金石。
这台摇滚芭蕾首演时,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现场与马赛芭蕾舞团的演员同台演出,开创了芭蕾之先河,即由知名的摇滚乐队与舞演员同台共舞,这在世界芭蕾舞台上尚属首次。此后这台芭蕾晚会虽然在欧洲进行大规模巡演,但遗憾的是,平克·弗洛伊德乐队再也没有参加演出,而是专注自己的音乐会,芭蕾舞团只是用录音演出这台摇滚芭蕾。
(蒋山编稿) (责任编辑:阿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