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访谈音乐教育与音乐影响
石鑫: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双簧管首席
国家一级演奏员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
记者(以下简称“记”):石老师,您好!作为中央歌剧院的首席双簧管演奏家,您参与了众多大型的演出,并为北京优秀的中学生管乐团进行辅导.近期北京学生乐团有个汇报演出季,能否结合您的教学,给我们讲讲目前中学管乐团的学习情况?
石鑫:目前我一直在北京的日坛中学辅导他们的管乐团及管弦乐团,初中、高中的学生都有。这些孩子基本上都是小学升初中时以器乐特长考进来的,进乐团时已经有一些基础了。日坛中学的管乐团组建时间比较长,相对比较完善。由于学校各方面的重视,他们的后备力量也比较足。比如现在,学校这几个乐团加起来,大概有200多名学生正式在编,覆盖各个年级,从初一到高二都有,编外的学生学习器乐的也很多。
记:以中学生的身体条件,初一与高一的学生可以在一个乐团里配合吗?象圆号、大管这样的乐器呢?
石鑫:对现在的孩子来讲,身体条件不是问题。当然一个孩子的成熟程度会影响他的演奏能力,但就现在来说,一般进乐团的孩子在配合上都还不错,不过现在各声部长还是高年级的孩子多一些。
记:就我了解的情况,像这样学生乐团里的学生,他们将来走专业路线的可能性很小,那么您认为他们在课业相对繁重的中学阶段,花费如此多的精力在器乐的学习上,会不会让他们顾此失彼?他们的练习强度如何?
石鑫:的确,这些孩子基本不太可能走专业的器乐演奏道路了,但是他们中比较多的学生会以特长生的身份参加中考和高考,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不同的文化知识,这些器乐学习并不会影响他们目前的在校文化课学习。现在,就我辅导的这几个乐团来看,声部长基本上业余时间还在上专业的“小课”。对于如今的孩子,如果想走专业的路,那么系统地进行专业器乐学习还需要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这不仅需要家长的督促,同时也是对家长毅力的极大考验。
记:您也提到了考学,很多时候不同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前途和今后不同的人生道路。您结合自己的经历,给我们讲讲学音乐之后带给您生活上的变化,好吗?
石鑫:我15岁初中毕业后从新疆来到北京,进入中央民族大学进行委培的定向专业学习,毕业后我们原则上是要分回去的,但当时我们这一拨可以考大学,我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这在民族大学的历史上以这种方式考取还是第一人。毕业之后,我进入歌剧院。这些年参与了很多中外音乐的交流活动,这些与国际大师的接触机会,不断地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的生活层面有很多的改变,这些在生活里的体现都是一点一滴的。
徐志芳: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单簧管首席
国家一级演奏员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
记者:老师,您好!我知道您多年来一直从事单簧管的教学,您的学生分布很广,您也很有经验,现在我们很多年轻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学一门器乐,您能给我们的家长一些建议吗?
徐志芳:现在社会环境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添加竞争筹码,从小开始让孩子学习一些乐器,以便在升学时有多一分把握。但是一般来说,几岁的小孩还处于比较多动的年龄,长性不足,一时的兴趣是很多的,但贵在坚持,这个“坚持”更多的是要求家长的。我们都知道,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更多地讲究孩子的全面发展,学校也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学乐器的孩子是逐年在增加。我比较多的是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基本都是零起步的学生,各个年龄段的都有。这里有一个误区,很多家长以为学习管弦乐,在身体要求上会很严,尤其是学习管乐。其实对身体上的要求是技巧上的,而不是体力上的。我有一个学生又瘦又小,差不多跟管子一样高,但吹的棒极了。在这里我建议家长朋友,在让孩子学习乐器之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喜好,另一点是家长对孩子的督促,任何一门乐器学下来都是要花费相当精力的。
记:从您的教学实践来看,学了音乐的孩子和没学音乐的孩子有什么区别?换句话说,学音乐的好处在哪里?
徐志芳:这一点上,公认的我就不细说了,比如:开发智力、反应速度变快、想像力丰富等等。还有一些我认为也是区别的地方,比如,学乐器的孩子能“坐得住”,有长性。学乐器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哪个乐器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出成绩的,这就锻炼了孩子的韧性,这在现在的社会,尤其对现在的孩子来讲,是很重要的。同时,学器乐会提高记忆力,这样也能促进文化课的学习。至于以往那些认为学了音乐文化课成绩就会差的想法是一个误区。现在社会的竞争,更需要每个人在拥有一技之长的基础上增添艺术上的修养。一个人在成长阶段通过学习音乐奠定的思维方式将影响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人的成功也是有帮助的。
记:从跟您的聊天里,您表示并不建议您的学生走专业路线,而更鼓励他们把学习一门乐器当作业余爱好,您一直强调学习音乐对人价值观、世界观的改变,那么,您自己通过学习音乐,人生的轨迹发生怎样的改变了呢?
徐志芳:因为现在就业的问题,我一般不鼓励他们把器乐演奏当作职业。毕竟,这不是一个大众行业,它所需要的专业从业人员远没有其他行业那么多。而作为爱好就不同了,我有一个很棒的学生,高考时因为特长加了120分,这对他就很重要,甚至可以改变他的人生。我是14岁开始学习音乐的,因为那个时代的特殊性,我们基本上都是十几岁时完全从零起步。我从农村走出来,在音乐学院待了10年,从附中直至大学毕业。如果不学音乐,我现在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这不是说农民不好,而是说学音乐改变了我全部的生活空间与方式。
张陶: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圆号演奏家
国际圆号协会会员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
记:张老师,您好!我知道您是一路从音乐学院读上来的,然后毕业就进了歌剧院,先跟我们说说您学音乐的经历吧。
张陶:我5岁学钢琴,11岁学圆号。小学五年级考音乐学院附小,然后待了11年一直到大学毕业,经历听起来属于简单的那种。我刚才听你在问他们学音乐给生活带来的改变,这是我没法儿回答的。我父母都是搞音乐的,可能就注定了我出生就会以学音乐为主。我想像不出来,如果不学音乐我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非得假想的话,估计会选择踢球,5岁学钢琴,6岁开始踢球,比较有可比性。
记:没错儿,我们今天聊的比较多的就是音乐带给大家的影响,你们不仅是音乐的传播者,同时还是教育者,所以我还是想听听你如何评价我们现在这种器乐学习的主流方式?同时是不是给这些学习的孩子们一些建议?
张陶:就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我还是认为学音乐的出发点应该是热爱音乐。当然这不是说现在为了考学而学习器乐的特长生是错误的,但是这种学习的出发点是不是该作为主流,还值得商榷。这跟我们与西方国家接受古典音乐的途径不同有关,他们作为有宗教信仰的国家,从小就听来源于宗教的音乐,即他们所说的古典音乐,这样就与生活及生命是绑在一起的。这就类似我们的老百姓自发地喜欢京剧一样。但是不论怎么样,我还是赞同现在的孩子多听音乐,不论古典、流行、还是民族。而这其中古典音乐是根基,有了这个底儿再去听轻一点的音乐。热爱音乐一定是会受用终身的。
记:张老师,我知道您一直在教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他们也都参加各种管乐团,那么您比较一下这些参加演出的孩子和不参加、没有学过音乐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吗?
张陶:这些孩子学了器乐后基本都会参加学校里的管乐团,北京市的条件要好一些,有很多的比赛,会给这些孩子很多机会,这非常好。我自己从12岁参加乐团,到现在有20年了。这会让人增加集体的荣誉感,参加乐团,是一个克服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接受管理的过程,它会培养我们良好的协作精神,会让人受用终身。现在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孩子会学音乐,我跟家长说过‘学器乐一定会让你接触到最好的精神食粮,这个过程不论最后是什么结果都不会白经历,它会提升我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对人生的感悟能力’,同样的,学音乐的孩子会多一个沟通和排解的渠道,无论是高兴的时候,还是难过的时候,这在现在社会尤其重要。
尤泓斐: 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文化部青联委员
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系
记:尤老师,作为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您今年成功的主演了《杜十娘》,我知道您学习声乐之前,先学习了器乐,后从哈尔滨考到了北京,您说音乐改变了您的人生,那这种改变带给您最大的触动是什么呢?
尤泓斐:首先,我热爱音乐,我听到音乐就想唱歌;我热爱唱歌,唱歌会让我快乐。这是音乐进入我的生活带来的最大改变,她带给我快乐!唱好了一首歌或者演出成功了,对我来讲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比如那天在午门与雅尔的演出。但如果演出有遗憾,歌没有唱好,我就会很伤心。
记:您的语气里渗透着您对音乐的热爱。作为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很多人会觉得您的孩子学习音乐应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那么您是否会把您对音乐的热爱转嫁给您的孩子,从而要求他走专业道路呢?
尤泓斐:这一点我完全尊重孩子的意愿,我会等到他能做决定的时候由他自己来选择。走专业这条路会很辛苦,但是如果他热爱,他乐在其中,那我全力支持。如果他选择把音乐作为业余的爱好,那我会让他学一些器乐,不论是钢琴,还是管乐,这对他整个人的发展和成长都是有好处的,而且这种好是一种长线的,对他的身心健康都非常有帮助,也陶冶他的情趣,增加想像力。我始终相信:音乐终究是愉悦的。音乐会为他打开一扇门,让他拥有更丰富的世界。
采访后记:非常感谢各位老师接受我的采访。从小书本里就告诉我们:“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我们一直渴望在美妙的音符间游走,不论时间如何跨越,不论空间如何变换,我们始终相信:总有一些旋律是需要停留在心底的,总有一些节拍是我们努力追求的。
(责任编辑:阿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