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耕,男,出生于1955年。1978年考入云南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赵宽仁先生学习作曲,82年毕业留校任教。同年到四川音乐学院深造,师从何国文先生,主攻复调。一年后返校,任复调及作曲教学。1992年随美国指挥家George.Mcdow学习指挥,1996-1997年应菲律宾亚洲艺术学院邀请,以客座艺术家身份到该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交流。同年,在马尼拉参加了第十八届亚洲作曲家联盟大会,并受该大会委托为大会开幕式创作了合唱与打击乐《Tattoo》,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现任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云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
1.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云南的民间原生态音乐的?您多年从事民间音乐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创作,对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艺术的方式有什么看法?
答:其实我们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这20年来一直都在做这样的事情。我们走了2万4千多公里,在乡下收集民间音乐,曾经出版过一套名为《云南特有民族原生音乐集——巅》的民歌音像资料,共有10张光盘,这是我们收集的成果。
随着那些会唱民歌的老人的逝去,很多宝贵的音乐都已经失传了,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创造一个民间音乐的“基因库”,对原生态音乐进行采集,研究,加工和保护。我们的工作包括3个重要的环节,第一是采集,我们称为“田野调查”;第二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出版成册;第三则是所谓的“活化石传承”,也就是将这些隐没在民间的宝贵文化传播出去,引进校园,就像我参与创作的《云岭天籁》进入北大,这是很有意义的。
现在对于民间文化的保护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音乐传习馆”式的,也就是将这种文化封闭地保护起来,放在博物馆里保存,不接触任何外界的元素,以防止其变异。这是一种求真禁变的方式。而我们所提倡的是“活化石传承”,是一种求真求变的方式,要将这些音乐传播出去。
2.现在社会上对于《云岭天籁》这样的商业化演出对民族艺术的传播和保护是否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一点各执一词。一种看法是民间文化被搬上舞台,进行商业演出,就必然会变质,那些来自田间的歌手也会随着声名鹊起和商业化包装而失去本真。但是也有一种看法是正是这样的演出让不为人知的艺术得到关注和认可,您怎么看待原生态文化商业化这个问题?
答:我认为商业化是必然的。我们要做的正是要利用商业,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商业化的影响和作用有好坏之分,不能一概而论,这个标准很重要。比如杨丽萍就做的很好,让《云南映象》走向了世界。如果没有这个商业化的演出,那些民间歌手就永远走不出去,永远待在山里。
3.提到《云岭天籁》的姊篇《云南映象》,它获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杨丽萍的艺术创作,在此次创作其姊妹篇的时候您是否会有压力?会不会担心有沾《云南映象》光的嫌疑?
答:这个问题很好。在当初创作《云岭天籁》的时候我就提出过,这个演出一定要走出两个误区,一是杨丽萍,二是原生态。这个“原生态”指的是很狭义的理解。再好的东西,不包装就没有艺术性。我们要在创作中把握的就是在尽可能保留音乐的原汁原味的前提下,将其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欣赏价值,不然的话,观众很难接受。
4.《云岭天籁》中《高原女人歌》、《花腰快调》这些节目在《云南映象》中曾经表演过,这个版本的节目有什么自己的特点?
答:《云岭天籁》偏重的是歌,这些节目都是以歌为主题。比如《高原女人歌》在这个演出中是以合唱形式出现,侧重表现其音乐。杨丽萍在《云南映象》中实际是将其肢解,提取其中的元素编成舞蹈,而我们在《云岭天籁》中展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歌曲。
5.《云岭天籁》的演员组成是怎样的呢?
答:我们的演员组成分为三个部分。一种就是那些获得青歌赛(青歌赛新闻,青歌赛说吧)奖项的歌手,他们都是地道的民间艺术家,是原生态歌手。当然我们在选择歌手的时候也是挑选最有实力,最有名气的,比如金奖获得者李怀秀、李怀福姐弟,新稻子组合,香格里拉组合等。还有一部分是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合唱队的歌手,他们经过专业的训练,既可以演绎民歌,又懂得专业技巧,他们是我们的“特种兵”。还有一支队伍就是红河州歌舞团的舞蹈队员。
6.李怀秀姐弟演唱的海菜腔使他们获得了青歌赛大奖,引起了学术界如此大的关注,使得海菜腔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到底它的魅力在哪里?
答:海菜腔有着悠久的历史,孕育于明代,成形于清朝,已经被传唱了600多年。并且它风格独特,唱腔和旋律十分特别,也对演唱者的技巧性有着相当高的要求,要能够在真假声之间自然转换,并且演唱长达几十秒的拖腔。实际上从80年代开始,海菜腔就在作曲界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在歌剧、交响乐等许多创作中都被当作重要的素材,在声乐界具有很大影响力。只是在李怀秀姐弟获奖后,这种唱法才引起了社会上更广泛的关注。
7.《云岭天籁》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答:人们认识云南文化,认识原生态文化都是从《云南映象》开始,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一个误区,认为云南只有舞蹈,而音乐和歌曲则被埋没了。我创作的初衷就是要从云南丰富的声乐宝藏中提取最具代表性的精华,将其展示给大家。
8.《云岭天籁》中的曲目都是取材民间歌曲,您在改编时的原则是什么?怎么样才能既不失乡土气息又能让普通观众接受?
答:在改编时一个原则就是不改变它的基因,也就是歌曲的框架和最本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包装,让它具有现代性,时尚感和审美价值,简单说就是将单调的东西变得丰满。比如演出中的《水母鸡》这首壮族民歌,是当地很普及的一首歌曲。但是它旋律很单调,于是我将其改为合唱,加入现代合唱技法,使其丰满起来。
9.《云南映象》在国内推广很大程度上靠杨丽萍的个人号召力,那么您认为《云岭天籁》最能吸引观众的亮点是什么?
答:《云南映象》打的是明星牌,而《云岭天籁》最大的特点是其丰富性。云南地区16个民族的元素在演出中都有所体现,这是一部多元化的音乐集锦。
10.“原生态”这个概念在许多参差不齐的演出产品充斥市场之后已经日渐泛滥,你认为这个概念的真正定义应该是什么?
答:在青歌赛之前,人们对“原生态”的概念还是杨丽萍的舞蹈。而在音乐界,我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就是民歌。而其实这些认识都不够宽泛,我认为这个概念应该是超越音乐本身的,原生态是一种生命所处的自然状态,这种状态体现在生活、习俗、宗教等各个方面。
(责任编辑:阿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