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威尼斯这个城市有了国际性电影节以来,似乎从来都没有谁对它有所奢望。三十年代初,这里把最佳导演、最佳影片等奖项慷慨地给予了来自社会主义苏联的电影人;而就在几年之后,这里同样把最佳电影的金字招牌给予了意大利以及纳粹德国的法西斯党徒。 电影节被人唾骂了几十年,却也在你来我往中辉煌了一个世纪,没有人能够把强大的政治压力砸向这个只属于电影的盛会,也没有人能够把金钱、权利在这里简单地更迭为艺术。
威尼斯电影节鼓励的是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冒险精神,这个口号的实践基础,就是“坚定不移地、严肃地为电影艺术服务”。在这里,没有国家、种族、政治差别的鸿沟,没有不同话语与见解的排斥,人们只单纯地为了电影而来,把自己心目中的艺术瑰宝祭出来在相邻的人群之中寻找共鸣。没有谁把竞赛的意义看得格外重要,参与了这个电影饕餮,你所获取的最大成就就是展现了自我、坚持自我、与尊重自我,如果你企图将这里变成你成就野心的造物天堂,那你或许就大错特错。
相比于在全球拥有最多拥趸的奥斯卡,以及号称是最高艺术殿堂的戛纳,威尼斯电影节一直都以独立而自由的姿态坚持着自己的特色。电影节的口号就是“独立”,这个独立的概念更可被我们看作是“带着一份属于自我的尊严,为艺术而坚定不移地屹立着。”再没有任何电影节如威尼斯一般,一直都坚持以艺术的尺度衡量电影,给予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导演以公平的机会,不断挖掘新秀,这是威尼斯电影节能够具有威信的主要原因,也是威尼斯电影节保持长久生命活力的关键。
很多人说,威尼斯电影节没有人气,不如奥斯卡星光璀璨受世人青睐。但我们不妨反过来看,奥斯卡再如何歌舞奢靡,似乎也难免一个单纯为国家而服务的“分餐制”定位,它的取向与选择范围,难免要将政治以及其喜好作为参照。奥斯卡的大众口味,首先是要建立在社会传播的基础范围上,完全无关于电影艺术本身,之所以去年《断臂山》能在威尼斯斩获金狮,却无法在奥斯卡抬头折桂,相信也就是取决于这种特定因素。
在这么一个疯狂追逐时尚潮流的唯物质年代,能够单纯为电影艺术而构建一个大舞台,已经是极为难得,而为世界电影人专门打造一个以电影为物系的生物链条,则更是让人折服。在看似斑斓的盛会背后,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吸引着来自全球上百个国家的电影人,数以千记的电影作品在这里被交流推广出去,创作者获得经济利益,商人获得丰厚回报,每个参与进来的人,都会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收获。
如果作为一个普通的电影爱好者来讲,最想对威尼斯电影节的主席说上一声:“坚持吧,为了理想与电影艺术,坚定不移地将威尼斯的传统发扬下去。”不要再为每年走马观花式的好莱坞“肉贩子”们挠头,也不要再为盛会缺少大众关注而发愁。这里是威尼斯,一个以“独立、自主”为口号的电影节,一个逐年喊出“打倒好莱坞帝国主义”口号的国际电影艺术阵营,这里并不需要那些自洛衫玑远道而来的银幕宠物携来几分珠光宝气,这里的电影同样也拒绝卖弄、拒绝作秀。
对了,今年的主席大人仍旧是马可·穆勒,这个自称是拥有中国血统的电影顽童,一个立志要将中国电影推广向全世界的理想主义者。如果他能看得懂这几行中文,那再好不过,如果他能象“严肃地对待艺术”那般去对待这些话,那不妨权当作对他自身工作的鼓励与鞭策:“坚持吧,亲爱的马可·穆勒先生,我们坚信威尼斯的艺术光辉会在你的手中继续发扬光大,同样也坚信你一直所青睐的中国电影能够在这个舞台上越发出色。”
“坚持住,艺术的威尼斯!坚持住,马可·穆勒!” (责任编辑:遇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