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得于搜狐的授命。那么,在开篇处,怎样去确实地理解“公信力”这个词,成为笔者的第一件事。从字面上看,它可解释为令绝大多数人信任的能力——这样说其实并不清晰,因为该解释并没有为“绝大多数人”、即“公”这个字做出严格的范畴定义。 就像一个政府的公信力,其实现的范畴多指其掌控下的民众,我们的党的公信力没有必要在乍得获得实现;同样,尽管威尼斯影节是目前三大国际独立影节之一,并有超过70年的历史,但它的公信力之“公”亦并非指全世界的劳动者。
威尼斯影节的宗旨是“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于是,姑且说它的公信力应存活于这世上拍摄或热爱“严肃的艺术电影”这一种群里。另外,威尼斯影节一直在经营着自己开放性与融合性的特色——这也是从这几十年的历史来看,它与柏林影节及戛纳影节的一点区别——不但允许诸多Cult片入选竞赛单元,并一贯青睐欧洲之外的电影,特别是北美与亚洲。那么,B级片与非欧洲艺术片的拥趸,也获得了评判威尼斯影节是否具备公信力的资格。
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好莱坞电影全球化的垄断式经营的恶果累累:美国之外各国本土电影的制造,无论其数量还是质量,皆受到损害;大众价值里,电影已从精神层面上的艺术品迅速堕落为视听享受中的消遣物,从而使世界电影的历史在艺术性上不仅止步甚至倒退;电影的经营方式、风格取向,甚至价值观亦渐渐趋同于同一个方向,即好莱坞的方向。这种种即成的事实,当然免不了从各个方面对威尼斯、柏林和戛纳这三大倡导艺术电影创作的影节造成负面影响。
回过头来想,当把公信力这个主题放在奥斯卡这位好莱坞的超级皮条客身上来审视的话,那承认此公信力的寄主则一定是热爱好莱坞的人——这样的人乌乌泱泱,从南美到澳洲,从中国到南非,真是满街都是——所以,可以毋庸质疑地肯定,与三大独立影节相比,奥斯卡才是这世上最具公信力的电影盛事。
所谓与时俱进,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在这些颠扑不破的入世真理的昭示下,那些艺术电影的原教旨主义者对这几年来三大独立影节的怒喝与鞭斥,不但一点忙都帮不上,甚至显得很多余。宽容些讲,独立影节铺几条红地毯,找几位好莱坞美人走一走,这样做更像是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却绝非到了“嗅好莱坞屁股”的地步。人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些独立影节的参赛电影类型和获奖作品的品质,这些才是可以判断其价值定位的根本。那么,这三大影节就算苦撑也罢,却定然一直在坚持在自己的艺术电影理念。
若非要拼个孰强孰弱,这三大影节比较起来,有人说贞操带系得最松的是戛纳影节,因为它不但颁给《华式9·11》金奖,还企恳着让《星球大战》作自己的开幕片。但不能否认的是,它这几年声名日隆,成为三大影节里经营得最好,并最具影响力的一出。从威尼斯和柏林这几年的获奖名单来看,满眼皆是非好莱坞的艺术片与独立制作,这些片子现在国内DVD市场上多数可以买到,看完之后你会有自己的判断——至少我觉得都很不错,这是它们对自己理想坚持的明证。
这届威尼斯影节,至少从参赛片名单与参展片名单来较量,要比上一届好很多,也之前的戛纳影节好很多,有大师片,有Cult片,更有很多非西方电影(尽管多是亚洲片)。这次的威尼斯影节真的很严肃,卫道士的姿态摆了个十足十,这种姿态当然值得尊重。
这时,我却想起凭DV电影《好多大米》在瑞士洛迦诺电影节上获得“亚洲电影促进联盟Net
Pac”奖的内地导演李红旗曾说的话:“电影一定是拍给别人看的,看的人越多越好。”而那部《好多大米》却一定没有很多人愿意坐稳了看完。这个矛盾,也毫不含糊地体现在这些独立影节选片和评价的过程里,也招摇在对其公信力定义的无限暧昧之中。无论怎样,这些国际影节一定要学会玩很多花招才行,像济公那样“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本领,应建立在与这整个世界相容并济的慈悲里,才能在于市井嬉闹玩耍的同时,依旧让内心纯净坚硬得似金刚般。 (责任编辑:遇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