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老娘舅》、《红茶坊》、《三人麻辣烫》等沪语电视节目之后,话剧舞台上也出现了以沪语为主的话剧。前天晚上,继上世纪70年代之后上海舞台出现的第一部方言话剧《乌鸦与麻雀》结束了在美琪的三场演出。然而,与事先的预期相比,《乌鸦与麻雀》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方言话剧作为一种剧种要重新振兴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
反映:南腔北调产生语言障碍
方言话剧在北方很普遍,北京人艺的《茶馆》就是以北京土话为主要语言的,还夹杂有山西话、天津话等,然而,用上海话演的话剧在上海舞台已经绝迹了30年。早先话剧中心在排演《长恨歌》时就有意将方言剧重新搬上舞台,可惜该计划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流产,直到此次的喜剧《乌鸦与麻雀》。
《乌鸦与麻雀》集合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与上海滑稽剧团两家单位的演员,推出了普通话与方言两个版本。在方言版的首场演出中,考虑到上海是个移民城市,每个角色的语言特地设置成南腔北调:严顺开扮演的国民党国防部科长侯伯义说的是宁波话,但有时是宁波口音的洋泾浜普通话;许承先扮演的老孔说的是带有浓重苏州口音的上海话;胡靖筠扮演的肖太太说的是常熟话;看房子的王先生说的是上海本地话,警察说的是山东话,剩下的人物说的才是上海话。然而由于没有字幕,过多的南腔北调令观众产生了一定的语言障碍,而直接从普通话剧本“翻译”过来的方言台词也让演员感觉不甚理想。导演杨昕巍不得不承认:“效果不够好,方言台词翻得不够好,有些笑点正是被方言削弱了。”
原因:排练时间紧,现场缺字幕
该剧艺术总监之一、肖阿贵的扮演者钱程告诉记者,排练时间不足是一个原因,“我们先排普通话版,期间零星对过一些方言台词,但正式的方言版是在普通话版演完后利用4天的休息时间才弄出来的。此外,由于滑稽戏和话剧演出时一般都没有字幕,大家也没想到上海人看方言剧会产生语言障碍,因此没想到准备字幕。”
为了弥补这一点,《乌鸦与麻雀》剧组最后还是选择了将部分方言还原成普通话,“我们在最后一场演出时做出了调整———华老师和华太太的语言比较文艺化,包括不少成语,但这些语言一用上海话说就显得有点奇怪,从语言韵律的角度考虑,我们让华老师、华太太说起了普通话。”此外,为了减轻观众的听力“负担”,原先定位为时而操宁波话时而操洋泾浜普通话的侯伯义(严顺开饰)也“始终如一”地说起了普通话。前景:
缺乏专业演员难成规模
方言话剧是否会在《乌鸦与麻雀》之后浅尝辄止?上海舞台上何时才能见到新的方言话剧?
《乌鸦与麻雀》制作人王德顺表示该剧将以方言版的形式去江浙一带巡演,毕竟江浙一带的观众对于上海话及周边地区方言比较熟悉。就算巡演到北方用普通话版,我们也会刻意多加入一些上海话。今后,两家剧团也将继续合作改编《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但届时是否还会推出方言版还不得而知。
不过,演员对方言话剧的信心并不足。钱程说:我没有把握。方言话剧不是将滑稽戏和话剧简单相加就行的,它需要专业演员、剧团以及专家的把关。上海滑稽剧团和话剧中心有着各自的规划,这次联手只是一时的。严顺开也执同一观点:当年的好演员都不在了,方言话剧的看家戏也早被影视剧演烂了。一个剧种的重振,绝非是上演一两台戏就行的,这需要艺术家和当代观众的共同探索和努力。
(责任编辑:阿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