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在临江》是一部反映以陈云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在解放战争初期,率领我南满解放区军民,在极其严酷的形势下,与装备优良、数量也远远超过我军的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并取得了胜利,最终巩固了南满解放区,使得整个东北地区的敌我力量对比向着有利于我军的方向发展,对稳定东北战区局势起了重要作用。
这是一段对很多人来说都已经是很遥远的历史了,如何表现这一段历史,如何将这一段历史艺术性的展现在现代的观众眼前,是《陈云在临江》的每一个创作人员都必须面对的难题。
根据《陈云在临江》的特定题材,我们确定了这样的创作原则:《陈云在临江》的基调应该是凝重的,有力度的,写实的,应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必须要得到观众的认同。这需要各个创作部门的共同努力,调动各种创作因素来实现。从拍摄场景的选定、从环境的设置、从人物造型、从服装设计、从战场气氛的营造等等等等都要考虑到这一点。作为《陈云在临江》的摄影,更应在影像塑造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
充分调动摄影造型手段,完成《陈云在临江》的创作
为了强化历史感,表现好战争题材,《陈云在临江》的影调是浓重的,色调是相对单调的,画面是相对饱满的,应具有相当的张力,可产生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为了实现此目标,我们在拍摄过程中尽可能地采用大光比,不追求明快,在结构画面时,有意识地加大画面中暗色块的比例,剔除相对于情节要求来说,明度、饱和度比较大、较鲜艳的“有害”色块,获得色调凝重、和谐,具有历史感的画面效果。
无论是环境的塑造,还是人物造型,均充分利用低光、逆光、测逆光作为主要光源,使人物、环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空间感。
画面构图力求饱满、饱和、丰富,并根据剧情发展,需要适度的运用非均衡、非对称、非水平手段,同时运用不同的拍摄角度,大广角镜头,使画面具有一定的张力,产生较强烈的视觉冲击。
根据情节,适度的运用运动手段,包括演员的调度,摄像机的运动,人员相对共同的运动,造成画面中的景物、景别的变化,或快或慢,或急或缓,追求适度的运动节奏,更有效的营造和渲染艺术气氛。
适度应用技术手段,发挥制作设备的功能
我们现在使用的制作设备,包括摄像机、非线性剪辑机、灯光设备及拍摄辅助设备,均较前两年有较大的改进,这为拍摄提供了相对好的技术保障。考虑到制作全程均使用了数字设备,如数字摄像机、数字非线剪辑设备,使得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影像的损失减少到了很低的程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使创作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了营造艺术气氛,更好地渲染情节,我在前期拍摄过程中更多地利用了低照度、大反差、大光比,以期获得与剧情相吻合适度夸张的艺术气氛。当然,考虑到收视设备的水平不一。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的收视设备水平参差不齐,我在拍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保留,以确保更多的家庭能有较好的(特别是低亮度条件下,如夜、晨等)的收视效果。
着力营造战场气氛、雪景气氛,营造视觉高潮
剧中,陈云等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前线的战斗任务服务,这是《陈云在临江》的要点,且战场战斗场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一部影视作品中的特殊地位,炸点、硝烟、惨烈的环境造型,惨烈的人物造型,都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决定了这些戏在剧中更易成为视觉的高潮段落,必须着力重点表现。在拍这些戏时充分的与烟火部门交流,精心的设计了烟火,炸点的设置,同时大量利用运动,非均衡构图与非常规创作手段,着力强化战场戏,这些段落均获得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雪景是剧中相对明快的段落,这也是在整体相对浓重的影调中的亮点,具有调节全篇视觉节奏感的功能,且茫茫的雪原,雪原上飞驰的爬犁,也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均可产生好的视觉效果,我们选择了在低光位时完成这些戏,获得了好的效果。对全局的视觉节奏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
现在看来,《陈云在临江》的拍摄创作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当然,因受自然环境和天气等客观条件的制约,《陈云在临江》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很多经验我们应该总结,也有一些问题经验教训应该吸取,以利于我今后更好的创作。但我认为,在全组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陈云在临江》的创作获得了成功,这是我感到非常欣慰的。 (责任编辑:Al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