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荒原与人》在解放军歌剧院上演以来,不仅赢得了40岁以上有知青情结的观众认同,也受到了20岁左右的大学生观众的追捧。又像散文又像小说又像诗的剧本《荒原与人》问世后曾给戏剧界提出了很多难题,多位话剧导演试图把它搬上舞台都惨遭失败。《荒原与人》“首演失败论”被王晓鹰导演颠覆,他从创作的角度对记者进行了阐释。
“40岁以上的观众喜欢,那是能够预想的,他们或直接或间接地感受过‘文革’,从这部戏中,他们找到了感同身受的痛苦。但现场20岁以下的大学生也被感动得唏嘘不已,这是我没想到的。因为这些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没有任何和过去生活的勾连,应该是剧中‘寻找信仰的困惑’让他们找到了共鸣。”
原剧本中80%的台词都是内心独白,对导演的处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弄不好会弄成朗诵剧。王晓鹰这次在舞美上选择了充斥着镜面的舞台,在戏中屡次出现的歌队也不是简单烘托气氛,而是代表人物的精神背景和内心情感,观众被逐步带到“极美抒情下的极深痛苦”中。
在选择《荒原与人》的时候,也曾有不少人担心这个题材过时。但王晓鹰导演用事实证明了这样的担心大可不必。“这不是一个还原当时生活情景的剧本,剧中人的情感经历、痛苦挣扎有着超越时代和空间的可能性。我并不认同这样的戏今天看来毫无意义的说法。一个人的生命体验是有精神传承的,父辈的生活与自己的人生理解是不可割裂的,缺少了这种人生感悟难免会让自己的内心体验显得单薄。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拒绝接受30年前的同龄人的情感经历其实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晨报记者
和璐璐)
(责任编辑:阿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