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于表现极端境状下人物的心理和反应———
王晓鹰简历:
国家一级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获得过“文华奖”优秀导演奖、金狮奖“优秀导演奖”、“曹禺戏剧奖”优秀导演奖及优秀评论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导演奖、中国小剧场戏剧节优秀导演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全国性大奖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作品《魔方》、《挂在墙上的老B》、《浴血美人》、《中国制造》、《春秋魂》、《死亡与少女》、《绿房子》、《第十七棵黑杨》、《萨勒姆的女巫》、《哥本哈根》、《普拉东诺夫》、越剧《赵氏孤儿》和黄梅戏《霸王别姬》等。
我国第一个导演专业博士学位
专挑经典剧目进行排演,选择非常表现形式
猛做实验剧,突破长期以来的现实主义戏剧框架
将实验话剧的精髓带入戏曲,坚持高雅文化探索
演过话剧、歌剧、黄梅戏、曲艺、歌舞,接到过大学机械系的录取通知书……但他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本科学习并且当了一个导演,后来又获得我国第一个导演专业博士学位。他曾被称为中国最前卫的导演,近年来他的戏又成为主流戏剧的代表。王晓鹰,国家一级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以上就是他有点传奇的戏剧历程。
国话现正在重排我国著名剧目《荒原与人》,该剧由王晓鹰执导。而由他参与导演的儿童剧《怪物城堡》现正在上演。此前由他导演的《萨勒姆的女巫》刚刚在首都剧场和儿童剧场再度上演并再次引得好评,他导演的另一部经典名作同样有着极佳口碑的《哥本哈根》又将在东方先锋剧场上演……
王晓鹰快人快语,没有艺术家身上的各色劲,很随和。看了他导的阿瑟·米勒的名作《萨勒姆的女巫》,我被彻底地镇住了,那个戏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戏中人物为尊严选择了绞索。在剧场门口见到王晓鹰,他说几年了,我们都在进步。戏还是那样的令人激动、震撼、感慨。采访他的念头再度涌上,已身为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的他在百忙之中终于抽出了半天时间,在他有些拥挤的小办公室里和我聊开了他的戏剧人生。
猛做实验剧,寻求突破
王晓鹰28岁时导演的《魔方》是可以在中国话剧史上写上一笔的,他也因此一举成名而成为当时中国最前卫的导演之一。20年间,他排戏无数,近年来他导演的戏多是世界名著,而且是绝对的主流戏剧。他敢于超越自我,从实验先锋和前卫到向主流戏剧的回归,他在不露声色中完成了,那样自然和随意。而王晓鹰对此却另有看法。
“我到现在仍然觉得自己是个实验精神非常强的导演。因为我不甘于四平八稳地排戏,也不甘于排四平八稳的戏,我希望我排的戏都具有挑战性。只是现在我导的戏不像80年代所谓前卫的戏那样,那时做前卫的戏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那时我们要努力地从几十年的现实主义戏剧的框架中挣脱出来,在直观的结果和形式上做得多。我是中戏导演系第一届的毕业生,一方面我们接受的是传统正规的戏剧教育。另一方面当时80年代初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戏剧上更多地接触到国外的理论和思潮。当时中国戏剧正在努力打破所谓的戏剧危机,当然它的概念不是要颠覆掉原有的戏剧,而是要开拓戏剧的生存和表演空间。我自己是50年代生人,与比我晚出生的那些搞实验戏剧的人不同,但又比长于我的人少了传统的束缚。所以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站在传统与现代、主流与实验接合部的导演。”
“现在我做东西都要有挑战性,它的内容不是一般的感动我,它表达的不是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中会轻易碰到的,它中间的人物的际遇、情感、体验把人逼到了十分尖锐的生存环境下,而带来震撼的是生命挣扎、生命选择以及思考带来的东西,不是日常生活中能遇到的生命状态,可以说是对人物灵魂的挑战。而做内容的挑战就要用与之相适应的方式来表达,所以我说不甘于四平八稳地排戏。这些年我都是以这样的尺度来排戏,包括我排戏曲《赵氏孤儿》和《霸王别姬》都不是四平八稳的。”>>
> >ahref=/view.jsp?oid=10437470&pageno=2target=_self>>>
“现在我不能再说自己是实验导演了,我只是把自己80年代做实验戏剧或是做实验导演身上的实验和探索精神延续到主流戏剧中,这样就会不平庸。”
不知往下怎么走时,一名观众把他带
入了德国的主流戏剧圈
谈到从实验到主流的转变,王晓鹰说也是机缘。1985年,刚大学毕业不久的王晓鹰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做导演,他执导的处女作《魔方》轰动全国,由此王晓鹰就被定位为一个前卫的导演。《魔方》的成功,让他一度醉心于实验和前卫的戏剧,当时还没有先锋实验之名,那时他排的戏被称为探索戏剧。但到了1987年,他也陷入了一种困惑,那就是下一步该怎么走?
“当时我就想有个学习的机会,恰在这时一个德国观众看了我的《魔方》,他惊讶于我没有到过德国还能把戏排成那样,于是他把我引见到了德国的戏剧圈,给了我一个开眼界的机会。但他不是戏剧圈的人,给我引见的圈子是德国主流的戏剧圈,如果他当时把我带入的是实验的圈子,我可能对它就感触更深,那样的选择不是我主动的,所以,我说这也是机缘。一个对德国的戏剧处于懵懂状态的人被集团轰炸式的接触德国的主流戏剧,3个月时间看了100出戏,当时那还是两个国家,我住在西柏林,每天都要往返穿越国境去看戏。当然那里演的大多是经典作品,虽然语言不通,但他们对经典的解释和舞台上特别强烈的冲击力的表达,让人感受到经典戏剧所含有的生命力的强度和思想强度,他们对舞台的解释和展现出的舞台表演的可能性,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印记———一个并不是真正刻意寻求实验前卫戏剧的,对人、人性和人的灵魂开掘的深度带来的深刻感动和震撼。这对导演是个强烈的诱惑。”
从德国回来以后,王晓鹰导演的第一个戏《浴血美人》,很多人都说他变了。“这个戏舞台上的强度和冲击力以及所表现注意的强烈的舞台处理都与以前我做实验探索不一样,以前可能靠的是聪明和机巧,而导那个戏的时候内容上有很强的挑战性,它表现的是美和残酷,在舞台上用美的表现残酷和血腥。这个戏在国内看起来有实验性,但在国外却是主流的。”
排经典剧目上瘾
用感悟碰撞感悟
王晓鹰说自己的转变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很多外地的剧团邀请他去排戏,当然都是主流戏剧了。由于原创剧本的思想厚度和人物的深度往往不够,作为导演他还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薄弱的地方。于是,他就时常想起自己在德国看戏的经历,就想如果有机会就排成熟的经典的剧本,不用去弥补剧本的匮乏和不足了。“你面对的是一个艺术思想的宝库,你去探索它开掘它,然后用你的感悟和它的感悟去碰撞,这能更大限度地去发挥导演的创作,所以我就慢慢地排外国名著了。特别是国家话剧院成立以后,给剧院的定位是排经典和主流戏剧。”
连续几年王晓鹰排了像《安娜克里斯蒂》、《死亡与少女》、《萨勒姆的女巫》、《哥本哈根》、《普拉东诺夫》等及音乐剧《花木兰》、越剧《赵氏孤儿》和黄梅戏《霸王别姬》等名著和经典。
王晓鹰说自己的经历其实正是说明了实验和主流的关系,他说自己的转变不是有意识的,是在多年实践中积累形成的。“从德国看戏开始,到对剧本本身的不足和匮乏造成的对剧本的渴望而排主流戏剧,我的这个过程不是有意识地在实验与主流之间做转轨的选择,是在我创作中的积累和机缘形成的。 (责任编辑:阿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