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与他的哥哥米卡是芬兰最出名的遍剧和导演。为了保持较低的开支,兄弟俩轮流担任编剧和导演(虽然阿基的作品更受国际影坛的宠爱)。芬兰1/5的电影出产都被他们包揽。正所谓他们引领了“芬兰新电影”的浪潮。 他们通过由自己全权控制的Villealfa制片公司,以惊人的速度生产着他们的古怪作品。
《列宁格勒牛仔去美国》,《列宁格勒牛仔遇见摩西》是考里斯马基最受欢迎的作品。影片以欢快的滑稽闹剧形式对美国流行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做出了嘲讽。不过他本人却十分不满,称其为“如果不把史泰龙的作品算在内的话,这是电影史上最糟糕的影片。”
阿基·考里斯马基导演的作品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和莎翁的《哈姆雷特》(Hamlet Gets
Business)都被改编,其中后者被改编成古怪的黑色电影。
1988年的《Ariel》描写一名失业矿工运气不佳的抢劫经历,这部绝望的黑色幽默片饱含着辛酸的反讽,成了一出现代社会焦虑生存状态的滑稽戏。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被压抑的社会所迫做出极端行为的不幸的孤独小人物,而这种人物正是是阿基·考里斯马基最为关注的一类人。这部电影是他逐渐赢得国际声誉的一个里程碑。
1989年的《火柴厂女工》将布列松式的节俭主义与他特有的顽皮的黑色幽默融合在一起,勾勒出现代人缺乏激情的麻木生活和当代社会的异化。冷冰冰的气氛中弥漫的孤独情绪,大量沉默的段落里渗透的抑郁与绝望,一点点地揭开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幻梦的破灭和尊严的丧失。
1996年深受好评的《浮云》(Drifting
Clouds)同样展现了一幅无望的图景,不过偏向于40、50年代经典好莱坞喜剧风格,如同弗兰克·卡普拉与德·西卡的新现实主义混合体。
“生活是短暂而痛苦的,尽可能的过得快乐些。”这是《浮云》中的一句台词,正可以用来形容阿基·考里斯马基的人生观。
1999年阿基·考里斯马基进行了一次实验,《尤哈》以黑白默片的形式展现了一个悲剧性的三角爱情故事,他研究观看了100多部经典无声片,极力接近黑白片时代的效果,使用强光照明,类似于表现主义。回归了电影最简单的形式,重新挖掘情节剧的魅力。
考里斯马基的影片以滑稽闹剧的方式表现当代社会人类孤独异化的境遇,精细微妙的反讽与怪诞的冷面幽默相结合,在黑色荒诞氛围中呈现人类真实的生存状态。其影片对话稀少,构图讲究,极度克制的风格具有极简主义的风范。他喜欢对各种类型的影片进行古怪的戏仿。同时他的影片总是格外的短,他本人曾说过一部电影不应该超过90分钟。
女演员卡蒂·奥廷宁是他的完美合作伙伴,可以说她已经成为他的电影的一个重要标志,奥廷宁的表演默契而完美地与考里斯马基作品的整体风格融合在一起。
(责任编辑:老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