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剧院编剧,曾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
2004年编导的实验话剧《弘一法师》,在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倍受瞩目,演出之前,《文汇报》即预言:“《弘一法师》是可能引起关注和争议的一台话剧。 ”演出之后,媒体的反应更为强烈——
《青年报》:“实验话剧首次融入戏曲元素:在本届国际艺术节的众多演出中,一台来自北京的实验话剧《弘一法师》为上海观众带来了别样感受。”
《新闻晚报》:“戏曲还是话剧?在艺术节演出中,有一出在话剧和戏曲间颇难界定的实验剧《弘一法师》,于昨晚及今日献演于话剧中心D6空间。”
《解放日报》:“《弘一法师》:是戏曲还是话剧?《午夜的陌生人》:是哑剧还是舞蹈?《天鹅湖》:是杂技还是舞蹈?本届艺术节的舞台上,一批中外剧目的‘边缘化’创作现象引起了圈内人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
《解放日报》:“两台话剧赢得上海观众掌声:昨晚,由北京和上海分别打造的两部原创新戏(《弘一法师》和《金锁记》)在上海话剧大厦同时演出,赢得了观众的喝彩。”
《文汇报》:“上海编剧罗怀臻看完演出后说:‘《弘一法师》拢起了一个戏剧演出的气场。在上海,相当多的演出都不能聚起如此气场。’”
《弘一法师》在北京的演出,同样引起了关注和争议——
《北京青年报》:“很少有人敢在舞台上表现弘一法师,更不用说以实验戏剧的形式为载体了。”
《京华时报》:“舞台空空,道具全无,唱念做打演绎李叔同。”
《新京报》:“话剧的壳戏曲的芯:编导运用古典的台词和身段的韵味,将戏曲的时空转换与话剧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制造了一个充满禅味的气场。”
《北京晚报》:“极简的胜利:丝竹、板儿、埙发出清冷的声响,令人骨寒。演员们或京白或韵白的清晰台词,如同剪影般的清爽形体在这干净得只余下空气的舞台弥漫开来。一转身、一停顿之间就完成了的时空转换,让人对戏曲的自由拍案。”
网友:“李叔同与母亲灵魂的对白是韵白,与亚芒父亲的对白是话剧,与妻子的对白是画外音,乞丐的表演加进了京剧的矮子功,偶尔的一阵箫声一声筝鸣,又分明带有川剧的音效和气场,主人公临危时竟是用水袖的飞舞来替代……这样的大写意的表演才叫戏剧啊!看着过瘾,只是很难得。”
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会长田本相:“话剧学习中国戏曲的历史,可以说同话剧的历史一样长久。就近说,从焦菊隐到林兆华,再到田沁鑫,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表演上直接把戏曲的身段、韵白化到话剧的表演之中,化到整体人物的塑造之中,《弘一法师》还是一个独创。在台湾,有一些戏曲演员在进行话剧的实验,而红袖的实验在内地就是前卫的了,这种探索是有广阔前景的。”
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林克欢:“《弘一法师》既不是纯粹的话剧,也不是纯粹的戏曲,它打破了戏曲和话剧的界限,它创造了一个新的形式。”
(责任编辑:王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