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接下来热门的行业应该是盖电影院。
于冬:我们现在放映厅还不够多。我举个例子,韩国有一家电影院16个厅,在汉城,这家电影院一年的票房7个亿,我们最好的电影院也就是一年3千万多一点,人家一年的票房是7亿人民币。
主持人:几乎占了咱们全年总票房的一半。
于冬:台北有一家电影院,票房是3亿多人民币。所以我说我们还是要对这个行业有信心,还要对这个行业做各方面的努力,比如说更多的去铺垫、去建电影院,发展这个市场,这是目前把票房做上去的最关键的一步。
主持人:一位网友说,其实不是电影院太少是票价太高。
于冬:票价高是因为戏院不够,他卖70块钱就满场,因为就这家好的戏院就那一两家,大家都往那里去,他卖70块钱就形成一个高端消费。你在这个电影院旁边盖三家,他自己就降下来了,就是短缺经济,短缺资源造成的,戏院多了票价自然就降下来了,有竞争。
主持人:博纳有没有考虑今后往这方面发展?
于冬:我觉得像博纳这样的公司,靠自身不足以去投资影院,我觉得像保利集团这样的,如果资本很快的进入这个行业,包括地场商,现在还有国投,有很多的资本在往电影行业进入,大家在全国建影院的速度加快的话对这个行业就有好处了。
主持人:没有想过建电影院,但是最近好像在做制作这方面的工作,想制作、发行整个一条龙下来?
于冬:对,因为我觉得我找到自己的一个位置,我说我是中国的米拉·麦克斯,他就是从发行独立电影开始的,他也是全世界买片、销售、发行,我也是,我也从发独立电影开始,慢慢发这种大的商业电影,现在还不能去买进口片,将来会。
我觉得发行公司是很重要的功能,他要对制作形成一种引导,形成这种影响。中国电影除了国有的公司之外,中国电影的发行公司没有投资能力,全是一个代理,赚佣金,这个过程,包括很多公司都起来抢发行,觉得这可以无成本,赚的是服务的佣金。实际上真正发行公司要具有投资能力的就更好,因为他了解市场的需求,他知道未来市场的档期安排,缺什么样的内容,需要什么样的明星的组合,说简单了这是一个市场的意识,说深了实际上是用发行去引导投资,如果发行公司再具有都是能力的话,他实际上就形成了营销定产的商业模式,就是我需要什么样的明星阵容,他对题材的把握,对商业电影的快速形成,是有帮助的,也对中国的制作制片工业模式是一种促进,我觉得现在我们要学习借鉴的东西太多,比如制片更多的偏重的是文学、艺术,实际上我们缺少的是工业,我们电影没有形成工业,拍电影的人是不靠电影吃饭的,是玩电影的,但是我们这个行业是需要商业电影、需要赚钱的,这个电影拍得再好、再获奖,没有在这个产业里循环,你没有给院线发行带来效益,你对这个产业没有贡献,你可能多了一部作品,或者多了一个个人表达的东西,但是你对产业没有帮助。我们需要真正开始国际化商业的运作,就是通过海外资金的进入,通过全世界的销售,形成一个商业电影的平台,这样的影片可以去到很多地方。我觉得包括后面的《无极》、《七剑》、《神话》都是这样的。
70年代成功人士 同学遍天下

主持人:线上的网友,有一些非常关心我们中国电影产业的,当然有一部分人对您本身也是特别好奇,70年代生人,现在就有了这么大的成就,有位网友问,说看到您的简历是在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的什么?
于冬:我是电影学院1990年管理系入学,1994年毕业,学的是发行管理。其实我们当时这个系筹备之初有很大的初衷,就是为电影行业输入管理人才,包括制片、发行还有放映,最后合在一起了,叫艺术事业管理,但是我个人觉得还要细分,制片有制片的,发行有发行的,放映实际上现在是高级管理人才。
主持人:有网友通过视频说看到您长得很帅,以为是学表演的。现在电影业的管理巨头岂不都是您的同学?
于冬:应该说同学遍天下了,有门路、有关系的都是在这种大公司里,包括国有的公司。
韩国电影冲击 香港危机!!
主持人:还有一位网友说,建议于总帮我们分析一下香港电影,说现在香港电影下滑的很严重,有70%的电影人失业,是这样吗?
于冬:也不至于,我参加香港电影各种活动也比较多,我是在2000年以后真正把香港电影大批的在中国内地做发行最多的一家,而且也是最成功的一家,应该说现在有80%的香港电影是通过这几年发行的,这就是几千块荧幕放映的。
主持人:咱们能数得上的《无间道3》。
于冬:《无间道3》、《飞鹰》、《魔幻厨房》、《双雄》、《飘移族—头文字D》、《韩城攻略》、《冲锋陷阵》,反正我几乎是发遍了,各个公司、各个明星都比较多。我通过发行也跟香港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关系,通过每家公司不同的运作方式也学习到了很多的经验,比如怎么去搞首映礼,香港怎么做,外面怎么做,日本怎么做,有很多很成熟的完整的方案。实际上就不断的吸收,不断的去学,他们也不是天生的,他们也是学来的,每家公司都不同。我觉得香港让我印象最好的是,香港是一个真正的现成的电影工业,他的每一个制作、发展都是靠发行,因为他本土市场不够大,香港市场10个亿、12个亿,但是一年放500部电影,全世界的进口影片只要有发行都可以在香港上影,当然也经过一个审批,审查是必要的,然后要分级。一年有500部电影上影,可见香港电影与生俱来的竞争,你发得不好肯定是赔款。所以在香港要做1、2千万票房并不容易的,港产电影能够在这么多影片的夹击下还能独树一帜,还是很不容易的,香港的制片人、导演最关心的就是市场、观众的反映、戏院经理的反映、票房的情况、他们下一部怎么去拍,所以就形成了电影工业的制作。由于他本土市场小,必须靠海外发行,过去香港电影可以占领整个亚洲,日本、韩国都大卖,但是现在日本电影也起来了,韩国电影也起来了,包括泰国电影都起来了,整个亚洲电影呈现了多元化的比较趋势,港台电影的收入就越来越小了,很多公司产量都下降,只有大片、大的明星靠海外发行去收一些钱。
这几年,中国大陆的市场上升,对香港电影是一个极大的冲击,现在70%、80%的电影都是通过合拍的方式进入的,等于弥补了香港电影的通路,原来中国大陆的电影可能占10%、15%,但是现在占到一半。
韩国电影本土电影起来之后,当年的韩国电影90%年代初并不强,除了西片就是港片,当初的《黄飞鸿》在韩国可以卖800万美金,现在不行了。
主持人:上一次成龙大哥做客搜狐的时候也提到过一点,现在的韩国电影对我们冲击特别大,他提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比如金喜善在《神话》里面表演,第二天报纸上都打上金喜善。中国电影人也说狼来了,韩国电影对中国的冲击究竟有多大?
于冬:我觉得怎么看呢,我的理解是什么呢,我觉得我们应该借鉴韩国电影成功的地方学,要吸收很多东西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觉得吸收他好的一面。韩国七年前有一部电影,叫《生死蝶恋》,这是韩国电影海外发行的一个市场转折点,全世界的发行商,我有一个观点我不知道对不对,可以讨论,其实电影不是拍给观众看的,当然最终的结果是给观众看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电影首先是拍给发行商看的。就是说,《生死蝶恋》这部电影,让全世界的买家赚钱了,全世界的买家每个国家都不同,他买一个韩国影片赚钱了,别人就马上买韩国影片,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市场。韩国电影赚钱了之后,他就会拍更大的,制作、演员各方面更完整的商业电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一大批新锐导演从好莱坞学电影回来,他们学习了新的电影观念、新的电影语言和成熟的电影的商业运作模式,像《我的野蛮女友》,大批新导演的影片越来越常见,不是纯粹的艺术片小中电影,而是商业电影,讲他们年轻人自己的电影,拍自己身边的故事,然后又有成熟的商业的制作,比如冲印的进步,画面的质感,再加上越来越多的电影打出去,越来越多的占领国际买家的视线。
过去大家关注的是,亚洲片首选的就是日本电影、韩国电影,香港的发行商就受冷落了,说你的电影都不赚钱,赔钱啊,上次买的片都赔了,就是你在海外的发行上买家里头就不重要了,这个很实际。
主持人:口碑就没了。
于冬:韩国电影的起步带动了整体商业,一大批,而不是一两个冒,我们现在有一点趋势了。今年比较厉害的,威尼斯电影节开幕、闭幕都是我们的中文片,加上《无极》、《七剑》、《十面埋伏》。首先我觉得这是《英雄》的贡献,一下子取得这么好的上影,下次他就会关注动作的、古装的、中国式的特技,弓箭、飞刀,这是好莱坞拍不出来的。这样就开始,《七剑》来了,不是一家公司跟你谈,是几家公司抢片,我们赚了钱了可以拍更大的电影,市场往外走。
主持人:韩国电影的成功确实有值得咱们借鉴的地方。聊天室有几个专业的网友,有一位叫加加的说,对电影后产品的开发您有何见解,这个后产品是什么?
于冬:现在通行的就是后产品了,实际上我们叫电影的衍生产品,DVD肯定是,包括电视台销售,这都是比较大的,现在还有手机、MP3、游戏、漫画书、小说。
主持人:就是一切以这部电影之外后开发出来的东西。
于冬:就是外延,这也是电影所不同于其他产品的特点,它可以有无限的外延销售,除了版权之外,我觉得这都是对行业越来越重要的,过去这块都是盗版,收不到一分钱的,现在慢慢越来越多的人做,你做我也做,我是花钱的你没花钱,我打击他,这样就净化市场,这个产业会形成的。其实越来越多的渠道去收钱,对投资、制作、这个产业的发展都是越有利的。
|